西杨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716
颗粒名称: 西杨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907-9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坊乡西杨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民间艺术、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张坊乡 西杨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西杨村东靠乡政府驻地张坊村,西靠东王村,南靠树家村,北与王老道村、孙义斋村接壤,东与张坊相邻,丰源河在村东50米处纵贯南北,张坊至刘庵公路从村北面穿过。西杨村原名叫杨宝云村,始于明代。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自乐安迁商河,落户城西北15里的老杨村,其中杨宝云居老杨村东北一里之处,定村名为杨宝云村,此后又迁入王姓和宋姓两个家族。1965年成立张坊公社后,因该村在公社驻地以西,故称西杨,后称西杨村。
  该村不足百户,350口人,耕地600亩,户均占有宅基地240平方米左右,大街两横一纵,村庄规划基本整齐。历代均属商河县管辖,归七区白集乡,后归李金香乡。1956年,该村与孔家、孔王两村联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该村编为第四生产队,1965年由胡集公社划归张坊乡公社管理。
  1963年,该村被评为全公社学习雷锋先进村,全村学雷锋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1970年评为全县先进村,被列入全县第一批整党建党试点单位。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杨宗盛任党支部书记、杨光富任主 任。1949-1956年,宋光叶任党支部书记。1956-1964年,杨宗盛任党支部书记,王召奎任大队长。1965-1969 年,杨宗盛任“革委会”主任,杨光和任副主任。1970- 1973年,杨宗盛任党支部书记,王方恒任大队长。1974-2005年,王召富任党支部书记,王富贵、杨宗平、杨之民任村委会主任。2006年,杨之卫任党支部书记,杨光亭、 杨之卫任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该村土地多为沙壤土,适宜地瓜、棉花生长。主要种 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芝麻、绿豆等。
  1964年,全村成立若干个生产小组,获得表彰奖励。 1975年,村集体购买了第一台大马力的拖拉机跑运输,带动了村经济的发展。后陆续购买了大马力柴油机,建起豆腐房、香油房、粮食加工、木工组、瓦工组。1979年,全 村通电。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后,多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靠外出打工。
  该村村民有以打铁(烘炉)为生的传统,成年男人都有打铁手艺,历史上多数村民外出到东营、滨州、沧州、河北等地打铁谋生,从业人数达到数十人,有烘炉(打铁用的器具)几十架。
  该村能工巧匠最著名的当属铁匠王长喜(已故)。在20世纪30年代,他能在烘炉上锻造枪管,制造土枪土炮。剪纸艺人王兰亭也小有名气。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杨光富带领该村担架队,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该村有烈士一名,伤残军人一名(王云木,二等甲级)。
  20世纪70年代,该村修建了能容4个教学班的学校。该村有大专生7名,研究生二名,博士生一名。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队别具风格,能表演十字街、扇子线等多种队形。传统表演有两个绝活,一是顶灯,二是摔跤。顶灯是一个人表演,表演者头顶一只小碗,碗内放油,点着火,表演者可以表演翻身、打滚等多种动作,现已失传。摔跤表演别具风格,一个人身背造型架子,可以模仿两个人的摔跤动作,深得群众喜爱。
  人物
  杨宝云 村庄创始人,以姓名立村名。
  王召德 曾任德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已退休。
  王宗智 曾任德州地区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副县级),已退休。
  王召国 毕业于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
  杨楠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博士在读。
  (杨之卫)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之卫
责任者
杨宝云
相关人物
王召德
相关人物
王宗智
相关人物
王召国
相关人物
杨楠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