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706
颗粒名称: 树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900-9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坊乡树家村村庄概况、村计民生、民间艺术、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张坊乡 树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树家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处,距张坊乡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5公里。东与王破头村相邻,西靠老杨村,南与骆家村相接,北靠西杨村;李兵马村至马家村乡村公路从村中穿过,村庄呈长方形。据村中各姓氏族谱记载,树家村系树姓祖人于明朝初年在此建立,后陆续有王姓、赵姓、韦姓、杨姓迁入,树姓后人约于20世纪20年代绝嗣。余王、赵、韦、杨4个姓氏,全部为汉族。
  该村常住居民153户,559人,耕地967亩。村政任职树家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村长、村主任一览表
  村计民生
  该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经济作物多种植棉花。改革开放前,村里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低。
  改革开放后,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89年购置了第一辆农用三轮车后,相继有村民购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及小型农业机械150余台套,2000年购置欧豹600大型农业机械一套。2009-2010年,分两批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50个,种植黄瓜,另外栽植核桃树440亩。村民大多有圈养猪、羊、鸡等家畜的习惯。该村历史上有打铁习俗,铁匠多以家庭作坊式或走街串巷式经营,打制菜刀、铲子、斧头、锄、镰、锨等家用工具及农具。20世纪70年代,村里曾组织部分工匠组建小工厂,加工制造农具及零部件,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解体。现还有少部分手艺人利用农闲时节,走街串巷为人们维修农具等。
  该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村庄标准规划,统一安置宅基,村中三横一纵4条大街全部硬化,刘李(刘安邦-李兵马)沟从村前流过,树杨(树家-西杨)干沟纵贯南北,全村967亩地旱能浇、涝能排,村庄区位优势明显。村中劳动力部分在外打工,年均收入在2万-2.5万元,其余多从事大棚种植和粮食种植,棚均收入在2.5万-3万元。全体村民均参加医保,60岁以上老人领取政府补助养老金。村里于2009年春新建240平方米村两委办公室、240平方米卫生室各一处;阅览室50平方米,各种图书1050册;幼儿园、体育场已经在筹建。
  民间艺术
  树家村的鼓子秧歌已有多年历史,伞、鼓、跷、棒、丑应有尽有,角色齐全,舞步刚劲有力,变化多端,尽显阳刚之美。2009年,曾代表张坊乡参加县鼓子秧歌汇演,获二等奖。
  人物
  王德新于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是商河县实验小学首任校长;韦建堂,新中国成立前入伍,曾任济南市工商局科长;杨光荣,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乐陵师范学校校长;韦建柱,曾任商河县第一中学、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韦秀文,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在第二炮兵某部工作,已退休;韦立江,曾担任商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村奎,曾任胡集乡党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王栋,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师外语学院副院长;赵全文,任胜利油田五矿矿长。另外毕业及在读大学生22名。
  (韦玉治、韦建柱、杨光辉、赵永利、韦建照口述,王德峰整理)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韦玉治
责任者
韦建柱
责任者
杨光辉
责任者
赵永利
责任者
韦建照
责任者
王德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树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