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杨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702
颗粒名称: 南杨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898-8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坊乡南杨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民间艺术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张坊乡 南杨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南杨村位于县城西、张坊乡政府驻地以南,距县府所在地10公里,距离张坊乡驻地3公里。北至老董村,南至贾庄镇小路家村,东至老窦村,西至香坊村、南张村。清雍正年间,杨氏一家从老杨村迁此立村,因以编席篓为业,故名杨席篓家。又因从老杨村迁出,也称小杨家。曾隶属白集区、七区董骆乡、李金相乡、小街子乡、胡集公社,1965年属张坊公社。后为区别于西部小杨家,定名南杨村。
  该村54户,240人,均为汉族,耕地350亩,以农业为生。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党支部。1949-1950年,党支部书记杨光琪。1950-1954年,党支部书记杨光瑞。1954-1958年,党支部书记杨秀温。1958-1960年称公社大社期间,党支部书记先后为杨光琪、王存勇。1960年改称生产队,党支部书记杨秀温。1967-1970年,党支部书记杨秀业。1975年,党支部书记杨光兴。1982-1985年,党支部书记杨秀亮。1985年后,党支部书记杨光海,1993年后,党支部书记杨光兴,1995年后,党支部书记杨光忠。2007年后,党支部书记杨光路。抗日战争时期村长杨光明。1945-1949年村长杨学讲。1949-1954年村长杨秀温,1954-1960年社长杨光琪。1960-1966年社长杨秀业。1966-1968年杨秀亮。1968-1974年村委主任杨光兴,1968-2004年由党支部书记兼任,2004-2007年村主任杨芝军,2007-2010年村主任杨光路。
  村计民生
  该村300多亩田地,其中有250亩是红壤,其余是沙质白壤。村民以农业为主,三分之二的农户以劳动力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约五千元,其中劳力收入占50%。该村东西走向,一条东西大街长230米,村东有环乡路。村庄呈长方形。1978年以后,全村的房屋几乎都改建成砖瓦结构。
  民间艺术
  该村的鼓子秧歌,跳伞人右手持伞,左手摇铃铛,鼓子是抢鼓,节奏紧凑、欢快。1964-1968年,曾办过鼓子秧歌。
  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村文化人很少,只有杨光琦一人在清朝时期的南京水师学堂读过书。
  1966年以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2人,恢复高考后本科毕业生3人,在读本科生4人。
  人物
  杨秀全 1947年解放战争参军,1948年牺牲于甘肃,烈士。
  杨宗佑 1965年参军,1979-1990年,在济南军区政治部任干事。1990年转业至济南市政宣传部讲师团任副团长。曾被评为市级劳模,现退休在家。
  (杨广路)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广路
责任者
杨秀全
相关人物
杨宗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