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79
颗粒名称: 张坊乡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9
页码: 885-9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坊乡概况、张坊乡位于县城西北5公里处,面积37.6平方公里,耕地2177公顷,以褐土为主。下辖42个行政村,人口1.98万人。其中,回族村2个,4484人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张坊乡 概况

内容

张坊乡位于县城西北5公里处,面积37.6平方公里,耕地2177公顷,以褐土为主。下辖42个行政村,人口1.98万人。其中,回族村2个,4484人。
  机构设置
  张坊乡公社:1965年5月-1984年3月;设置12个单位:农村经济服务站、农业服务站、水利站、农机站、文化站、村镇建设管理服务所、畜牧兽医站、民政办公室、司法办公室、党政办公室、三产办公室。
  2006年5月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站、人力资源保障中心。
  村计民生
  该乡建有占地面积400亩的工业园,园内基础设施完备,通信设施齐全,引进山东盛福源塑料、济南华信自动化、山东兴禾作物、山东中恒和泰、济南鑫三顺物流、济南东合化工、济南万众电器、济南东永利贸易有限公司、小额贷款投资担保公司等9家企业。牛羊肉加工企业年产精制牛肉5万吨、羊肉1万吨,所产牛羊肉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
  胡怀路张坊段及商怀路张坊段等民营经济产业带的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载体。2006年,各类民营经济业户118家。种植业以绿色蔬菜、良种棉、优质果木、小麦、玉米为主。全乡占地面积10亩以上的养殖小区达18个,牛、羊、鸡、猪的存栏量分别为2万头、4万只、70万只和1.5万头,被县委、县政府列为“畜牧养殖专业乡”。
  全乡以西小王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样本,42个村全部成立了道德评议协会。各村分别制定了一套包括婚丧嫁娶、计划生育等在内的28项230条村规民约。每年各村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妯娌”“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模范孝子”等一系列评先树优活动。全乡妯娌争养婆婆,兄弟互让新房,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苟家、王辛、老董等一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村级农民健身广场建成,乡卫生院改扩建,乡中学教室改建,解决了群众看病难、上学难、活动难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张坊乡人杰地灵,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白集村鼓子秧歌和苟家村花鞭鼓被济南市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集村鼓子秧歌在清朝就已发展成熟,随时代的发展舞蹈编排更具现代气息,继承和发展了白集村富有民族性、传统性的“疯秧歌”。整个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舞姿优美,节奏分明。花鞭鼓舞于民国初年传入张坊乡苟家村,在苟家村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人们过年过节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其动作主要为“六腿八步”,并融入武术动作,如蹲鼓、步鼓、二踢鼓、旋风鼓等。苟家村花鞭鼓舞1991年参加由商河县文化局组织的鼓子秧歌研讨会,1993年参加济南市文化局组织的在济南市植物园举办的鼓子秧歌研讨会。
  张坊村
  村庄概况
  张坊村位于商河县城西北十二里处。东临商怀路,西与西杨村相邻,南与李金香村、王破头村接壤,北与尹坊村、白集村相连。
  据传,元朝元贞年间张氏始祖由河北武邑枣强一带迁来,以手工业为生,开有作坊,取名张家坊。
  后来刘氏、于氏分别迁入。久而久之就叫成了张坊。该村常住人口500户,1500人,耕地面积2000亩。
  村政任职
  1946-1947年,刘云合任村党支部书记。1946-1947年,张其福、于位福任村主任。1947-1958年,刘善德任村党支部书记。1947-1958年,刘方山任社长。1958-1959年,刘清祥任村党支部书记。1960-1961年,刘书义任村党支部书记。1962-1963年,倪光振任村党支部书记。1964-1974年,刘方山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1978年,刘建贵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1978年,刘书礼任副书记。1979-1994年,刘书礼任村党支部书记。1979-
  1994年,邱玉宝任村主任。1995年,刘善福任村党支部书记。1996年,刘丰军任村党支部书记。1996年,邱玉宝任村主任。1997-2003年,邱玉宝任村党支部书记。1997-2003,刘善江任村主任。2004年,刘善江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改革开放前,生产生活都很落后,小麦、玉米每亩产量仅300斤,棉花每亩仅产40斤籽棉。改革开放后,实行生产责任制,村民经济收入提高。村内铺设沥青路面,村民从住砖瓦平方转向楼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总量提升了一个台阶。有大型拖拉机三台,实现耕种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全村人均收入由开放前几十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元左右,村民的经济条件有了提高。2008年,建12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2010年,建两委办公室及阅览室160平方米。2011年,该村建有从小学到中学一体化的学校。孩子上学不出村,看病不出村,健身有场所,科学种田查资料有图书室。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据传是在清朝末年兴起,起源已无法考证。至今,仍然年年举办秧歌,男女老少齐参加,声势浩大。
  人物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建武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新乡市人武部部长、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病故)。
  (刘善江)
  张老庄村
  村庄概况
  张老庄村位于商河县城北,距县城约3公里。东靠许商街道的刘万枝村,西靠张坊村、南靠许商街道的张小庄、北靠殷巷镇的王楼。
  元末明初期间,张氏先祖从东营市广饶县乐安街道办事处榆林村(原青州府乐安县榆林村)迁入商河,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都姓张,以姓命村名张家庄。后来子孙陆续迁出,该庄遂称为“张老庄”。明代有一词作家张自慎,字敬叔,号就山,擅词曲,工诗文,是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李开先弟子。
  该村占地400亩,常住人口240户,912人,劳动力467人,耕地1470亩。
  村政任职
  1949-1960年,张玉选任村党支部书记。1960-1968年,张立金任村党支部书记。1968-1978年,张长正任村党支部书记。1978-1991年,张元祥任村党支部书记。1991-1997年,张富台任村党支部书记。1997-1999年,张德祯任村党支部书记。1999年,张元龙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部分青年在县城打工、经商。全村的养殖业初具规模,标准化养鸡大棚15个,养猪专业户25户,冬暖式高温大棚20个,村民办企业有两家。2006年张元鸿投资150万元、占地20亩修建的预制厂,有工人30多名,效益达50万元,张广海于2008年投资100万元修建占地15亩的石灰厂,有工人16名,经济效益每年达30万元。
  1994年,张元龙在全村第一个购买拖拉机,用来跑运输挣钱。2004年张传青购买了村内第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全村村民都纳入了新农合,并且加入了农村养老保险,部分老弱病残享受了低保。
  村庄建设
  张老庄新小区距老村址约300米左右,位于村东省道248线两侧,交通便利。村内大街笔直,绿树成荫,新建小区楼房林立。
  全村村民都住上了宽敞的瓦房,水电设施齐全,各家各户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汽车拥有量达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一。依靠商中河的优势,旱能浇、涝能排,耕种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村内有3家超市、1家快餐店和1处村级卫生室。村内卫生室占地半亩,建于2007年,投资6万元,有医生2名。2008年,投资13万元修建了村两委办公室,供办公、党员学习和全村村民农闲时娱乐,拥有各种类型图书的阅览室和80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供村民学习、娱乐。
  (张元龙)
  白集村
  村庄概况
  白集村是一个回族村,位于张坊乡东北角,北靠朝阳庄,南靠张坊乡工业区,东依王相吴村,西连尹坊村。白氏家族由南京二廊岗迁入,因立有集市而得名。全村由白、柏、于、刘、李、张、文、马、陈、王10个姓氏组成,有793户,人口3727人,耕地2780亩。
  村政任职
  历任党村支书记时间 村党支部书记 大队长
  1962-1966 王红秀(女) 白清兰
  1966-1972 白付任 白付树
  1973-1977 白付树 白玉敏
  1977-1992 白清瑞 白志会
  1992-1993 白志会 白长青
  1994-1997.6 白长青 白玉占
  1997.7-1998 白玉河 白玉占
  1998-1999 白付英 白玉占
  1999-2001.8 白玉占
  2001.9-2003 白清瑞 白云龙
  2004.3-2004.9 白秀风(女) 白温泉
  2005-2007 马炳水 白金龙
  2008-2009.6 白金龙 白金龙
  2009.9 白延岗 白延岗
  村计民生
  该村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有养殖牛羊的传统,牛存栏量为3000多头,羊存栏量在8000只以上。白瑞岗于1999年投资200万元建300吨冷藏库一座,白玉才于2006年投资300万元建500吨冷藏库一座,年加工储存羊肉在5000吨以上。有1200人从事养殖业和加工业,有600人从事农业生产,有近800人外出打工,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
  全村家家都住上了砖瓦房,其中楼房住户50余户。1981年白春田修建村内第一座砖房,2003年白志兵投资20万元修建村内第一座二层楼房。1995年在村西南新规划皮毛市场一处,总长530米,安排52户商户,2002年在村东南新规划牛羊肉加工市场一处,总长1000米,安排100户加工户。2006年县里投资360万元为村内大街铺设柏油路。2010年,村内有东西大街2条,南北柏油路3条。全村有变压器11台,负荷750千瓦,电力供应充足。水利条件较好,黄河水从商中河直接进入村前干沟。种植业80%以上实现机械化耕作,全村现有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5台,1981年白志通购买了第一台12马力拖拉机,1988年白志通购入第一台50型小麦收割机。
  社会生活
  20世纪70年代初期,村里建设小学一处,为土坯房,条件简陋,不能满足本村学生入学需求。2000年,村委会多方筹捐资金200万元新建占地40亩的白集希望小学一处,建3000平方米四层教学楼,教职工宿舍20间。2000年全村募捐集资15万元修造村委会办公室一处,2009年县里投资5万元修建村卫生室一处,2010年投资5万元修建村文体广场一处,2004年县里投资15万元在白集小学内打430米深水井一眼,部分村民用上自来水。全村历届大学毕业生120人,在校学生700人。
  宗教活动场所
  村中原有清真寺一处,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据说已修建400余年,后来经过多次大修。2003年,投资120万元于村西首修建占地466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清真寺一处。
  民间艺术
  白集鼓子秧歌是一种快节奏、力量型的狂欢舞。它以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为创作宗旨,以古战场的阵形图“二龙吐须”“四面进攻”“八面威风”十面埋伏”“层层连环”为编排的基本思路。共需“伞”“鼓”“棒”“花”四组队员。伞头如驰骋疆场的将军,一手舞伞,一手勒僵,领兵带阵、骁勇无比;鼓手像战场上的斗士,服从指挥、斗气十足。白集鼓子秧歌的特点是突出一个“疯”字,强调一个“狂”字,但疯而有节、狂而有制。演时,战鼓擂响,振奋人心,伞鼓齐舞,此起彼伏、狂欢无羁。整个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旋律激昂、舞姿优美。在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二等奖。1999年9月,代表济南市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一等奖。1999年10月1日白玉占等24名运动员参加首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
  人物
  白清常 1947年9月2日出生,1980年前后即从事牛羊肉加工,带动当地牛羊养殖业的大发展。1988年1月被德州地委授予“农民企业家”称号。1988年12月被选为乡镇企业拔尖人才。1988年12月任德州地区农民企业家协会理事。1991年5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评为济南市优秀乡镇企业家。1994年3月被商河县委组织部授予“乡镇企业拔尖人才”称号。
   (白延岗)
  北赵村
  村庄概况
  北赵村位于商河县张坊乡西部偏北,东临王洪九村,西接东张村,南至孙寨村,北靠怀仁镇小街子村。人口510人,皆为汉族。土地面积862亩,村庄占地面积175亩,地势较四周略显低洼。
  明初洪武年间(约1360),赵氏始祖赵克严携家眷自登州府莱阳县迁徙至此,清初,赵氏家族至鼎盛时期。村庄名因赵氏第十世祖赵名忠字孟昭,故定为“赵孟昭”。1958年划入胡集乡,更村名为“东赵家”。1964年划归张坊乡,更村名为“北赵村”。
  村中存明代永乐年间修建的祖坟古冢一座,于2006年补立墓碑,详实记载村史起源及沿革。
  村政任职
  1957-1960年,赵耀谦任村党支部书记。1960-1970年,赵增祯任村党支部书记。1970-1979年,赵耀臣任村党支部书记。1980-1983年,赵耀光任村党支部书记。1983-1991年,赵耀堂让任村党支部书记。1991-2005年,赵耀茂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2011年,赵耀海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村南多以白沙土壤为主,适于耕作。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辅以养殖业、家庭加工业、建筑业、外出服务项目等。常年打工的约260个人。村中有三个建筑队、两处铝塑门窗加工业、1处玻璃纤维布加工厂、1处家居装饰装修公司、1处涂料乳胶漆制作及专业刮涂队伍、1处服装加工、1处艺术雕塑雕刻、1处家电营销、1处豆腐加工、1处豆腐皮加工、1处中央空调设备公司、两家百货商店、养鸡场两处、多家规模养猪专业户、1处面粉加工机组、多家大型农机具作业户、三家医疗门诊、三家兽医门诊。
  村庄建设
  村内有大队办公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等。村庄规划自1975年启动,历经30多年,逐步形成通畅整洁的村容村貌。东西大街四条,南北大街一条,南北方向公路两条,四面环村沟渠、桥梁、涵洞、下水道设施配套。
  民间艺术
  该村早在1966年有过鼓子秧歌,赵耀水倒骑驴顶灯的角色堪称一绝。后来一度停办,2008年又闹起了鼓子秧歌。
  人物
  赵端 该村赵氏二世祖,明代曾任徽州府推官。
  赵增新 国民革命时期,毕业于黄埔军校。27岁担任甘肃省天水县县长。曾任西安市建筑公司工程师。
  赵华斋(女)曾任民国时期商河县妇女会长,为当地妇女解放运动作做了大量工作。
  赵耀礼 部队服役至副师级后转业至德州市农业局任局长。
  赵耀仁 苦修书法50余载,功底深厚,笔风飘逸流畅,字迹隽永清秀,名冠乡里。
  赵炳云 擅长雕刻、雕塑,技艺精湛。
  解放战争中,村民赵耀兴、赵炳章牺牲,为革命烈士。
  (赵光治)
  大姜村
  村庄概况
  大姜村位于商河县张坊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马家村、西王村为邻,南与潘家庙村相接,西与怀仁镇储家村相连,北与苟家村相邻,临商河从村西穿过。人口675人,154户,村域总面积1923亩,耕地1429亩。由大姜家、小陈家、小田家(一部分)三个自然村组成,均为汉族。有姜、陈、王、田、倪五姓,村落呈“田”字形。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养殖猪、牛、羊、鸡等。
  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姜氏奉旨由直隶枣强迁来,于临邑城东北禹家庄后居住,名为姜家庄,同来的还有两家,一家住在德平城正南团圆殿姜家庄、一家住在德平城东南的姜家庄。原属德平县,1956年归属商河县隶属怀仁公社,1962年归属张坊公社。村西1公里处有一古城墙,为汉鬲城遗址,是县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政任职
  1949-1953,姜传森任社长。1953-1970,陈大奎任村党支部书记。1970-1975,姜长德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2000,姜传敬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姜保国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改革开放前,大姜村生产力水平低,一个队只有四五头牲畜,粮食产量较低。改革开放后,1980年,村里购置了一台24马力拖拉机。1984年通电,并于秋季购置了电视机一台,每晚到学校看电视成了人们最大的期盼。1988年,自打机井通自来水,2003年,硬化了全村两横三纵五条大街,2005年改建村卫生室,2010年建成阅览室、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该村有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在校生10人,其中研究生2人。
  (姜保国)
  小姜村
  村庄概况
  小姜村位于张坊乡政府西7.5公里处,北靠大姜村,南依潘家庙村,西接小刘村,东接西小王村。
  小姜家村明朝年间由河北枣强县迁来,与大姜村同宗同脉,后来祖上三人分家,其中一兄弟在今日的小姜村居住,因在家排行最小,故村名为小姜家村。
  全村人口252人,60户,耕地325亩,劳动力120人。耕地以优质红土为主,地下水质优良,种植业以棉花、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猪、羊为主,但都是放养。
  村政任职
  1975-1985年,姜传顺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95年,姜传昌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995-2001年,姜传增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2001-2008年,姜传征任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姜传文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全村有劳动力120人,多数在外地打工,每年可为村里增加近400万元的收入,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
  小姜家村在1999年进行规划,规划后村庄互通柏油路,水利条件好,已实现集体浇灌作物。原有小学一处,后来合并到马家小学。有村民阅览室、篮球场地等娱乐设施。村里在2005年通自来水,解决了群众吃水不方便的问题,家家户户都用上深水井的水,生活非常方便。
  民间艺术
  村内的民间艺术是鼓子秧歌,该村的鼓子秧歌,跳伞人右手持伞,左手摇铃铛;鼓子为抢鼓,先是一个颠步向前,后向右回转、朝前,再由左旋转,回来再朝前,节奏紧凑、欢快。
  人物
  姜振林 1921年8月9日出生,1955-1965年任临邑县委书记,1998年10月病逝。
  (姜传增)
  东王村
  村庄概况
  东王村位于张坊乡中心地带,东靠南杨村,西靠孔家村,南靠老杨村,西北靠王老道村,村落略成方形。有100户,370口人,其中劳动力192人,耕地819亩。明初立村,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入本地,曾与孔家村合称孔王村,后分立,名东王村。该村以王姓居多,居民均为汉族。
  村政任职
  东王村自建立党支部以来,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为:
  王先庆(1958-1968)
  王先君(1968-1998)
  王好富(1998-2007)
  王好福(2007任职)
  村计民生
  该村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人民公社期间搞村办企业,成立了“缝纫组”,以猪皮手套加工为主,销往省内各地,后因种种原因破产。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养殖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有生猪养殖场5处。工贸服务业也较发达,有日用百货门市两家,建筑业一家,旧轮胎加工业一家,食品经营一家,运输业一家,服装加工业一家,粮食、饲料加工一家,共吸纳工人近百人,收入近300万元。
  除传统的种植业外,该村外出务工以及经商也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全村人均收入近7000元。
  村庄规划政策稳定,从1976年至今,居民宅基地基本按照村规划图执行。1985年冬,全村通电照明。2005年夏,街道全部硬化,同时修建了3个水流口,使村内无积水。自筹资金修建了砖土桥,使农民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村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建学校一处,校舍12间,有教师6名,至2000年被并校。现有文化大院一所,卫生室一所,做到小病不出村。1995年百姓自筹资金合伙安装自来水,并置器械管道3套,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
  2010年于原学校旧址,新建了村办公室一处,内设党员活动室、计生办公室、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王好福)
  东张村
  村庄概况
  东张村位于该乡政府的西北方向,东至北赵村,西至高家村,南至孙寨村,北至怀仁刚坊村。
  据传,该村约在一千多年前,从山西三棵老槐树迁来,那时村名叫盆窖,后来不烧瓦盆了,改名叫小张家,划归商河县张坊乡后改称东张村(因张坊乡有西张、南张),村里有张、王、李、赵、田、苏、谷7姓人家,后仅剩下3个姓(张、王、赵)。有农户42家,180口人,360亩可耕地。该村村前是一条小河,东西贯穿,黄河水下放时,河南边的一百多亩地都能浇上,河两边树木成行。
  村政任职
  1950年,村党支部书记为张连香。1960年苏振礼任职,后由王传贵接任。
  “文革”期间,张希宝任村党支部书记两年。
  开放改革以后,王元祥任村党支部书记。
  2004年选举,王希虎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村南有100多亩地,村北有200多亩地,为平整白沙土壤。自古以种棉花、小麦、玉米、大豆、高梁为主。2007年,在村南办了小型养猪场,存栏量100余头。2008年,村委会引进50亩北美海棠树,种植成功。
  外出打工60多人,做生意5人,仅剩老人和妇女在家种地,每户的双向收入可观,有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家家户户都盖起高标准的新瓦房,并且置办了电脑、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好多人家还买了家庭轿车、商务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
  2008年春,村里建了一座高标准的富民桥,2009年春,村里又修建了水泥路。同年,又建起了村两委办公室、阅览室,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备有各种图书。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种地、打工,闲暇的时间多是看电视、上网、打牌。每年年底村两委组织村民评选“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逢年过节村里还会组织鼓子秧歌队自编自舞。
  人物
  王翠 女,武汉大学毕业后,保送赴英国留学,专业外语(英、法、德、日、韩)。英语八级,博士后学历。
  (王希虎)
  丰盛集村
  村庄概况
  丰盛集村位于张坊乡西北部,北临怀仁镇,西靠胡怀公路,南靠张刘公路。全村233户,共计1038人。共有耕地1656亩,村居占地345亩。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农业种植、劳务输出和畜牧养殖等。
  该村由李、赵、孙、信四大家族组成。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李氏始祖李忠德从青州府安丘城南烽山李村迁来,占籍立村,初定村名“何家楼”。旧时该村村北有烽台,此台高出地面两米之多,圆形,台顶面积约有一百平方米之多,相传是明代的烽火台,后人为附会人们期盼五谷丰登的心愿,取名为丰台。村名的由来,还在于该村自古就有集贸市场,农历逢四、九为大集,街面上有茶馆、饭馆,并设有木料市、粮市、布衣市、菜市、牲畜市等,每逢大集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赶来进行物资交易。后改名为丰盛集。
  李姓在此立村后,赵、孙、信三姓相继迁入该村。
  该村原是德平县最东南的乡驻地,1956年划归为商河县辖区。
  村政任职
  1950-1956年,李希照任村党支部书记。1956-1961年,李汉平任村党支部书记。1961-1977年,李汉庚任村党支部书记。1977-1983年,李希令任村党支部书记。1983-1986年,赵执深任村党支部书记。1986-1997年,李希令任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李正富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1971年,村庄有大街及小巷,但全村不贯通,宽窄不一,村内坑洼不平,下雨天路面泥泞的无法走路。后来,村庄规划为一纵五横六条大街,全部硬化为柏油路面,所有巷道硬化成水泥路面。大街两侧建有花池,种植各种风景树及花草20余种30000多株。所有巷口修筑景观桥共计125座。家家安装太阳能,部分家庭修建沼气池,全村统一安装了路灯。
  该村设有卫生室一处,初级小学一处,文体广场一处,并建有村两委办公室,敬老院及老年人活动中心。
  民间艺术
  该村的鼓子秧歌表演具有老德平鼓子秧歌的风格,该村最古朴的鼓子秧歌为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是武术表演,第二段是高跷队,第三段是大鼓带领下的手鼓队。旧时,每年元宵节,该村的鼓子秧歌队在走村串巷表演时,先到丰台之上表演一番,庆丰收,贺盛世。
  人物
  李本信 1921年8月生,惠民简易师范肄业。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历任战士、干事、科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共西藏工委昌都分工委秘书长、昌都地委书记、西藏卫生厅党组书记等职。
  李汉典 县宏业集团总经理,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捐资百余万元,并亲自参与规划设计。
  (马盛礼)
  高家村
  村庄概况
  该村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当时隶属德平县,距德平县城东南方30里。位于张坊乡政府驻地的西北部,东靠孔家、南靠南赵、西靠丰集、北靠北赵。全村占地面积为549亩,居民83户,人口341人,劳动力230人,村居占地面积75亩。
  村政任职
  1948-1958年,高法金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1969年,高传耀任村党支部书记。1969-2011年,高传富任村党支部书记。2011年,高传周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与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之前,该村村民经济条件差,底子薄,房屋破旧。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家庭新增了农机具,购买了大型收割机。有耕种机械多台,养殖专业户一家,小规模养殖户多家。村里街道全硬化,路灯全亮化,环境全美化,新建了两委办公室、卫生室等。
  人物
  高传令 1981-1984年任商河县工业局会计;1984-1987年任商河县老龄委干事;1987-1997年任县委办公室科员、副主任;1997-2007年任县检察院副院长、反贪局局长;2007年任任济南市检察院批捕处处长。
  (高传周)
  苟家村
  村庄概况
  苟家村位于张坊乡最西边,北靠王佃乙村,西靠临商河,南与大姜村接壤,东与刘庵村一沟相隔,全村共计87户,316人,530亩耕地。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业、畜牧业及劳务输出等。
  曾多次受到县领导的表扬和鼓励,并授予该村县级精神文明村和县、市级先进党支部的荣誉称号。
  村政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分别由李希光(1950-1970),王立吉(1979-1992),张吉芹(1970-1978),王立金(1993年至今)先后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1993年始由王立金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村庄建设
  1993年以来,村两委带领群众挖沟渠,建扬水站,打机井等,改变了村里的水浇条件,还带领群众种植棉花。整修了大街,盖起了一座座砖瓦房,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村内有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
  该村有1人获博士学位,还有4名本科在读大学生,9名专科生。
  古迹
  相传该村两边有一古城,城墙几年前仍有痕迹,隐约可见,后因地震城池陷落,变为一片洼地。开挖临商河时,曾挖到一对铁狮及器皿等物品。
  民间艺术
  自建村以来,张、王、李三大家族和睦相处,共同谋生。张、李两家共创了花鞭鼓,流传至今,张风云,李希平两位老人是花鞭鼓的传承人。在苟家村不断创新,成为人们过年过节时的一种娱乐形式,动作主要为“六腿八步”并融入武术动作,如顿鼓、步鼓、三踢鼓、旋风鼓等。1950年以后,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花鞭鼓舞增加民歌唱词,舞一段、唱一段更显得生动活泼,远传到禹城、广饶、博兴等地,被全国及中央艺术团体选为民间优秀舞蹈之一。并在1965年代表商河县参加过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
  (王立金)
  孔家村
  村庄概况
  孔家村地处城西北方向,距县城约8公里,东靠东王村,西接孙寨村,北靠孙家村,南靠贾庄老杨村。
  清乾隆15年(1750年),杨氏自乐安县(今广饶县)迁来,村庄原名孔家围子,后更名为孔家村。张、赵、孔、楚、夏、骆多姓同居。该村人口50户,215人,劳动力80人,耕地452.5亩。
  村政任职
  孔家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赵好治(1957-1998)
  杨宗位(1998-2005)
  杨怀军(2005-2011)
  村计民生
  该村土地以白沙土壤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兼种棉花,核桃园100亩,部分村民养殖猪、牛、羊等牲畜,村内有私营饭店一家,职工4人;有私营加工豆腐皮作坊一家,职工5人。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中老年在家耕作,人均纯收入7000元,该村住房95%砖瓦结构,水冲式厕所。
  该村大街2007年已铺油漆路,村北村东有引黄沟渠各一条,私有大型收割、耕种机械2台。有村级图书室一所,村办公室一处,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人物
  孔家村有革命烈士2人(赵云峰,孔凡),全日制本科生10人。
  (杨怀军)
  老董村
  村庄概况
  老董村位于张坊乡驻地以南2.5公里处,北靠王破头村,西靠骆家村,南靠南杨村,东靠许商街道五里庙村。自明代天启元年(1621)董氏由河北枣强迁来该村居住。该村东西走向总长280米,分前后两条大街,故有前庄、后庄之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隶属胡集公社,1965年分到张坊公社。
  该村有董、张、李、窦、孟、刘、孙、徐、肖、王10个姓氏组成,总人口515人,115户,劳动力210人,耕地面积702亩。
  2006年被“中共商河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同年被评为“养殖先进村”。
  村政任职
  1945年,张宗强任村长,1947年,董延广任村党支部书记,1952年,董延广升任王木匠乡主席,刘树祥接任村长。1952年,李俊田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孟召群任村长。1956年,李家祯任村党支部书记。1959年,董广顺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家治任村长。1961年,徐明辉任大队长,1963年,张宗明任大队长,1969年,重建党支部,张宗明任村党支部书记,董召和任大队长。1980年,董召亮任大队长。1982年,李德全任村党支部书记,董召亮任队长。1984年,由大队改为村委会,由董广银任村主任。1988年,董召和任村主任。1994年,董召亮任村主任。1995年,董召亮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村计民生
  该村土地以白沙土为主,其中平原地500亩,涝洼地202亩,地块主要位于村北、村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有核桃园200亩。有专业养猪户3家、养鸡户7家,建筑业6户,汽车运输业7户,工贸服务业11户。村民就业人数120人,人均收入8000元。
  该村住房10%为土木类房,90%为砖瓦结构,全部建水冲式厕所,道路硬化,前街长250米、宽7.5米,中街长250米、宽7米,后街长250米、宽4.5米,西南街长100米、宽4米,南北街长500米,宽4.5米。水利设施齐全,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大型收割机5台。
  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所小学,后迁至南张村,1963年后又迁回该村,1998年与骆家中心小学合并。该村有卫生室2处,体育场2处,阅览室1处。
  村两委办公室建于2006年春,面积272平方米。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在清朝就已发展成熟,随时代的发展舞蹈编排更具现代气息,借鉴和发展了白集村富有民族性、传统性的“疯秧歌”。既有山东大汉的威武雄壮,又有青年的粗犷豪放。整个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舞姿优美,节奏分明。
  人物
  李庆伍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勇奋战多次荣立战功,为烈士。
  该村大学生8人,在校6人。
  (董召亮)
  老窦村
  村庄概况
  老窦村位于张坊乡南部,北靠李金香村,南靠许商街道党家村,东靠五里庙村,西靠南杨村。明泰昌初年由窦氏携全家从河北省枣强一带迁入,以姓氏命村名。该村有4个姓氏,分别为窦、张、刘、李。全村有90户人家,420人,劳动力230人,耕地690亩。全村本科以上学历15人,在校生80人。
  村政任职
  1945-1955,李德林任村长。1945-1955,窦成河任村主任。1956-1967,窦安河任村党支部书记。1956-1967,窦明德任村主任。1968-1974,窦云然任村党支部书记。1968-1984,窦明河任村主任。1984-1987,窦山林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1987,张延华任村主任。1988-1997,窦明武任村党支部书记。1988年,窦理林任村主任。1997年,窦理林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兼营养猪、养鸭业。
  该村特产薄荷糖,原为窦清德一家祖传产品,后发展为窦明然、窦秀然三家生产。现在该产品已销往全县各商店,并参加了2010年济南市举办的全省农业产品展览会,获得好评。
  全村有100名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生产,130人外出打工,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在7000元以上。2006年建养殖猪一处,2007年建存栏6000只养鸡场一处,2008年建存栏6000只养鸡场一处。
  村庄建设
  该村有住宅120处,全部为砖瓦房,其中有6户为二层楼房。1983年建全村第一处砖瓦房,2006年建全村第一处二层楼房,2002年全村募捐资金8万元修村内大街,铺设柏油路。全村2003年用上自来水。村西靠县主要河流丰源河,机井15眼,电力保障充足。1985年,购买第一台12马力拖拉机,2006年购买第一台古神牌联合收割机。2010年,投资6万元修建村委会大院一处,占地面积320平方米。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历史悠久。表演时以牛皮大鼓为统帅,以伞和鼓子为主体,配以棒、花、丑及杂耍。动作苍劲有力,奔放稳健。每年正月十五组织演出活动,1971年、1972年连续两年参加张坊人民公社组织的比赛演出,获得一等奖。
  人物
  李玉珍 男,1925年8月出生,1946年11月参加革命,1948年在陕西澄城越村战斗时不幸牺牲,牺牲时担任一野二纵六旅十八团三营八连副排长。
  窦清香 男,1926年1月出生,1946年11月参加革命,1948年在陕西澄城越村战斗时不幸牺牲,牺牲时担任一野二纵六旅十八团三营八连战士。
  (窦理林)
  老杨村
  村庄概况
  老杨村地处县城西北方位,距县城约7.5公里,东靠树家村,西靠南赵村,北靠东王村,南与贾庄镇梁家村相邻。明中叶(1368-1521)有杨氏自乐安县(今广饶县)迁此。村庄原名黄坡岭,后因杨氏居多而更名为老杨村。有张、吴、包、郁4个姓氏。该村有192户,789人,劳动力292人,耕地1070亩,村居占地约250亩。村民经济主要靠种地和务工。
  村政任职
  老杨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杨宗富(1957-1998
  )杨之信(1998-2002)
  张丙友(2002-2004)
  杨宗勇(2004-2010)
  村计民生
  该村改革开放前主要以种地为生,种植作物单一,产量低,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兼种棉花,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养殖猪、牛、羊等牲畜。有玩具厂1家,职工50余人;苇板厂1家,职工5人;超市3家。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中老年人在家耕作,人均纯收入6000元。1995年,购买第一台30马力拖拉机,实施机械耕种。以后,相继有50马力拖拉机,85马力拖拉机,四台大型收割机械。
  村庄建设
  该村自1990年开始搞村庄规划,一条南北走向大街,两条东西走向大街由8米拓宽到16米,安装路灯35盏。规划前的土房子一并翻新为标准的砖瓦房。现有乡级公路穿村而过,村南、村西有引黄沟渠一条,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2004年,建幼儿园一处,现有学生16人。2005年,修建标准化卫生室一处,有取得医师资格证的专职医生一人。2008年,投资5万元修建了200平方米村“两委”办公室,设施一应俱全。2011年,修建标准化图书室一处,且有多种报刊和电子音像制品,对村民开放借阅。
  民间艺术
  该村秧歌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秧歌队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场阵磅礴宏大,表演形式集歌、舞、丑于一体。
  人物
  杨宗汤、杨秀森等四人为革命烈士。
  杨宗航1973年入伍,后由海军副团级转业,现任青岛市政府机关纪委书记。
  杨芝军 自商河县法院副院长调任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
  杨宗山 1947年入伍,曾任新疆建设兵团某部团政委、转业后任克拉玛依市人防办公室主任至离休。
  该村有全日制大学生30多人,教师8人。
  (杨宗勇)
  李兵马村
  村庄概况
  李兵马村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处,商怀路以西,东靠夏坡村,南靠五里庙村,西靠李金香村,北靠张坊村。李兵马村原名贾家寨,明朝中期兵部司马李延寿从县城西关迁此居住,后改为李兵马村。该村有172户,620人,耕地1060亩,盐碱地200余亩,村南土地为低洼地。
  村政任职
  村党支部书记:
  李仁清(1949-1959)
  李广太(1959-1983)
  李广海(1983-1989)
  李广江(1989-1994)
  李广安(1994-1995)
  李官祥(1995-1996)
  李广朋(1997-2003)
  李广田(2003-2004)
  李官河2004年任职。
  村计民生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全村共有大型农业机械6台,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村庄实行规划已40余年,主干道两边各有5排房子,各巷口设有垃圾箱,每天有两名保洁员进行清扫。2003年村内道路硬化成柏油路,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电全部通到各户,村内有百货超市、肉食店、卫生室、体育场、文化大院、阅览室等。
  2010年,修建村两委办公室。2011年,修建文化大院。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据说始于在清朝顺治年间,每年过年后开始,到正月十九停止,一直延续至今,其声势浩大,最多时候有300余人参加。
  人物
  李德然 生于1926年,1947年牺牲,烈士,年仅21岁。
  李广红 1964年出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任军需处处长。
  李官保、左涛分别为博士、博士后。
  (李官河)
  李金香村
  村庄概况
  李金香村坐落于张坊乡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南边是老董村,东边是李兵马村,西边是王破头村,北边是张坊村。
  该村李氏始祖李兴旺,自明初(1403)从陇西迁往直隶枣强,后迁〓商河县城西南35里定居,村名为李官庄。四世李敬,明成化初年(1465)由李官庄迁居商河县城西3里,五世李延寿任兵部司马后迁居商河县城西北八里定居,后定为李兵马村。八世李宗孔之孙李景瑗,字金香,清顺治年间由李兵马村向西二里定居,后定为李金香村。该村总人口460人,97户人家,劳动力160个,耕地面积540亩,全村均为李姓,汉族。
  村政任职
  1933-1940年,李广明任党支部书记。1940-1944年,李优胜任党支部书记。1944-1958年,李广春任党支部书记。1958-1962年,李仁田任党支部书记。1962-1971年,李仁爱任党支部书记。1971-2003年,李法森任党支部书记。2003-2008年,李法兵任党支部书记。2008-2011年,李法学任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村东头一条水沟,村后一条引黄沟,机井12眼,旱天河里有水,用河水灌溉,河里无水时用井水灌溉。粮田产量每亩1.2吨,棉花每亩产200斤皮棉。村里投资6万元安装31千伏变压器。该村有大型农业机械5台,其中联合收割机三台,80拖拉机2台,带有旋耕犁和秸秆粉碎机。小型拖拉机和三轮80台,农机价值112万元。耕、播、种、浇、收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该村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为季节工,农忙干农活,忙过农活后再去城里打工。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搞养殖业、服务行业,农忙之余做一些原料加工的零活。
  村内有卫生室一处,占地面积420平方米,投资5万元余。文化大院、体育场于2009年修建,占地900平方米,内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及健身器材,阅览室各一处。卫生文化投资35万元。
  该村全日制大学生13人,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5人。
  村容村貌
  村子东西长255米,南北230米,占地面积90亩。村中间是柏油马路。路两侧规划十排宅基,安排民房30座。民房98%是砖瓦混凝土结构。
  人物
  李官兴,生于1933年,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惠民师范,1957年服兵役,后由组织选派到解放军某学院进修,后留校任讲师、教授,于2000年退休。
  (李法学)
  刘安邦村
  村庄概况
  刘安邦村位于县城正西偏北方向、张坊乡西南角,东南为穆家村,正南为周家村,西边为台子刘村,北边为潘庙村。明正德年间,刘安邦一家由河北省武邑枣强一带迁来,以姓名为村名,后有崔、高二姓迁入。全村116户,488人,耕地782亩。该村由刘、崔、高三姓组成。
  村庄呈正方形,庄西为红土地,庄南、庄东为白沙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小麦亩产1000多斤,棉花亩产300多斤。种植核桃树30亩,1300余株。小型养猪场4处。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传增任村党支部书记。1964-1982年,崔继德任村党支部书记。1982-1980年,崔本荣任村党支部书记。1980年,刘召江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小麦、玉米产量连年递增,平均亩产1000多斤。棉花产量大幅度增长,亩产400多斤。种植经济林100多亩。1980年,刘召江、崔吉功和崔吉连购置了该县第一台户营拖拉机。此事经新华社记者李进在《人民日报》上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2006年,接通西小王村的深水井,村民自己掏钱修管道,解决了日常生活用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村两委不断增加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实现了道路硬化。2008年,村两委带领群众硬化了两条大街。2009年,投入4万元修建村委办公室,其中会议室2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室一间。
  民间艺术
  在村民崔吉功、崔元训的带领下,每年都举办鼓子秧歌,从80的老人到3岁的娃娃都积极参与。
  (刘召江)
  刘庵村
  村庄概况
  刘庵村位于张坊乡西部,距县城约10公里。东靠孙寨村,南接马家村,西与苟家村相望,北靠丰盛集村。
  明成化年间,刘姓祖先从河北枣强迁移至此,建一尼姑庵,房屋数间,庵旁立村,取名刘庵村。该村原属德平县,1956年3月德平县撤销,划入商河县怀仁辖区,1961年划归张坊公社管辖。该村有62户人家,282人,均为汉族。刘庵村有3个姓氏,其中刘姓49人,王姓201人,李姓32人。
  该村规划两条东西大街,前大街已硬化完成,后大街也已垫好,路灯全部按上,环卫一体化也已完成,大街上设有垃圾箱,有专职环卫人员按时打扫卫生。
  村政任职
  解放后至1952年李宽刚任村党支部书记。1952-1963年,刘本森任村党支部书记。1963-1977年,王立厚任村党支部书记。1977-1995年,王立安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2005年,王翠武任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王立富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该村有耕地434亩,多为良田,水源充足。该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薄皮核桃80多亩,耕、种实现机械化,2010年春修建成了村级卫生室、村两委办公室以及计划生育服务室,购置了各种体育器材,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流派掏腿鼓子、花鞭鼓子独具特色,以高跷队、手鼓、叉花女表演为主,配以精彩的花鞭鼓表演。
  人物
  刘庵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支援前线,先后出动100多人,30多副担架到前线支援。和平时期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入伍,现有退役军人6人。
  (王立富)
  骆家村
  村庄概况
  骆家村位于商河县城西、张坊乡政府驻地南2.5公里处,东靠老董村、南靠南张村、西靠马家村、北靠树家村,有王姓、骆姓几十户人家,百余口入,均为汉族。
  整个村落地形似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约130米,村庄规划后主要街道有前街和后街,南北巷共7条,村庄整洁。
  土改后有耕地面积5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本村立集多年,每月逢一遇六为集日,集市占据三分之二的大街地面及街前洼地,1969年集市取消。
  该村在解放前隶属黄骆乡,乡公所设在南张村,后隶属于胡集人民公社,再后来属于怀仁人民公社,1978年后隶属于张坊乡人民公社。
  村政任职
  1950-1957年,骆希才任合作社社长。1958-1963年王长德任村党支部书记,1964-1983年,骆希银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1988年,骆锡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89-1998年,骆玉河任村党支部书记,1999-2009年,骆锡江任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王新海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耕地土壤以白沙地为主,红褐色土壤占少部分,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
  有6户村民搞起了养殖业,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有两户建起了小超市,方便了本村的街坊邻里。有5户村民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耕、种、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2010年,新建村两委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
  文化教育
  1968年,该村建学校取名骆家联中,学生来自老窦、南杨、老董、南张、老杨、树家、王家、李金相等9个村,设3个初中班,1个小学班,学生近200人,教师8人。1975年迁址村南北角,1987年,撤销初中班后改为骆家小学。
  1980年以来,该村共有本科生5人,中专生4人。其中骆玉强山东大学毕业后在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工作,骆玉军大学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工作,骆和梅大学毕业后在县农业银行工作。
  人物
  骆光茂(1921-1993年),老中医,医术高明。
  骆希木(1928-1948年),烈士。
  (王新海)
  马家村
  村庄概况
  马家村位于张坊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北靠丰盛集村,东靠王花村,西靠大姜家村,南靠小刘家村。有马、靳、刘、张4个姓氏,人口120户,530人,可耕地面积876亩。
  马姓家族于清朝嘉庆年由河北省枣强县一带迁来,当时是兄弟三人。后有靳、张、王三姓分别迁来。
  村政任职
  1946-1961年,马延现任村长。1961-1969年,马仁堂任村党支部书记。1969-1985年,马义堂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88年,马永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88-1996年,马延桂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1996年,马兴邦党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马家村改革开放前生活比较贫困,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村中没有一台农机,全靠畜力和人力劳动。
  改革开放以后,农用机械使用率达到90%以上,经济林200余亩,养殖场一处,养鸡10200只。家庭轿车有40多辆,大小店铺50多家。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其余在家耕地。村内有公路4条共2.2公里,有100千伏变压器一台。
  马家村1971年进行村庄规划,规划以后,房屋高低一致,胡同大街四通八达。后又相继修建了文化大院一处、卫生室一处、阅览室一处。学校1968年建成,现有学生523人,教师18人;中心幼儿园一处300多人,教师8名。
  民间艺术
  该村男女老少都喜爱鼓子秧歌,该艺术从明代流传至今,以大鼓、小鼓、伞、吹、拉、弹、唱等各种形式组成。
  (吕宪鹏)
  穆家村
  村庄概况
  穆家村位于胡怀路南端东侧、张坊乡西南角。东靠贾庄镇李王村、西靠古城村、南靠贾庄镇王天赐村、周家村。北靠刘安邦村。穆家村原为大穆家村,小穆家村两个自然村庄。据说该村约于280年前由河北省武邑县迁入,先由穆氏迁入形成小村庄。20世纪70年代规划宅基地合为现在的穆家村,有刘、穆、李、杜、王、于六大姓组成。全村132户,533人。耕地面积858.1亩。
  该村中专毕业生50人,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15人,刘忠波、刘忠云为博士学历。
  村政任职
  1949-1964年,刘长山任村长。1965-1990年,刘现顺任党支部书记,穆炳山任村主任。1992年,刘忠宏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村计民生
  改革开放后,更新了生产工具,生产效率提高,生活有了改善,劳动强度降低。家家都有电视,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又增长致富知识,年收入人均3万元左右。
  2009年,种植核桃50亩,2200余株。该村有中型养殖场一个,年繁殖仔猪1500头,获利润近100万元,小型养猪场和养殖户共4个,年育肥猪500头,获利润近25万元。
  全村群众16周岁以上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0周岁以上加入银铃安康工程。
  村庄建设
  村庄规划前,两个自然村之间有一个大湾。没有像样的大街,小巷不通,村民宅基较乱,生活水平较低。近年由上级政府拨款及村民集资,修建东西大街530米,南北大街110米,东西方向铺设混凝土路面,并有下水沟。
  村北有扬水站一个,由村民集资修建,用来灌溉农田,另有10口机井,全村户户通电。
  2009年,建设篮球场和乒乓球场地,占地面积300平方米。2010年,建设占地总面积360平方米的村办公室一座,建筑面积90平方米,内设阅览室、图书室。
  民间艺术
  该村有闹秧歌的传统习惯,鼓子秧歌独具风格,高跷表演内容丰富,扣人心弦。腰鼓表演雄浑有力,气势恢宏。秧歌队时常参加乡里举办的秧歌比赛,深受群众的喜爱。
  (刘忠宏)
  南杨村
  村庄概况
  南杨村位于县城西、张坊乡政府驻地以南,距县府所在地10公里,距离张坊乡驻地3公里。北至老董村,南至贾庄镇小路家村,东至老窦村,西至香坊村、南张村。
  清雍正年间,杨氏一家从老杨村迁此立村,因以编席篓为业,故名杨席篓家。又因从老杨村迁出,也称小杨家。曾隶属白集区、七区董骆乡、李金相乡、小街子乡、胡集公社,1965年属张坊公社。后为区别于西部小杨家,定名南杨村。
  该村54户,240人,均为汉族,耕地350亩,以农业为生。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党支部。1949-1950年,党支部书记杨光琪。1950-1954年,党支部书记杨光瑞。1954-1958年,党支部书记杨秀温。1958-1960年称公社大社期间,党支部书记先后为杨光琪、王存勇。1960年改称生产队,党支部书记杨秀温。1967-1970年,党支部书记杨秀业。1975年,党支部书记杨光兴。1982-1985年,党支部书记杨秀亮。1985年后,党支部书记杨光海,1993年后,党支部书记杨光兴,1995年后,党支部书记杨光忠。2007年后,党支部书记杨光路。
  抗日战争时期村长杨光明。1945-1949年村长杨学讲。1949-1954年村长杨秀温,1954-1960年社长杨光琪。1960-1966年社长杨秀业。1966-1968年杨秀亮。1968-1974年村委主任杨光兴,1968-2004年由党支部书记兼任,2004-2007年村主任杨芝军,2007-2010年村主任杨光路。
  村计民生
  该村300多亩田地,其中有250亩是红壤,其余是沙质白壤。
  村民以农业为主,三分之二的农户以劳动力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约五千元,其中劳力收入占50%。
  该村东西走向,一条东西大街长230米,村东有环乡路。村庄呈长方形。1978年以后,全村的房屋几乎都改建成砖瓦结构。
  民间艺术
  该村的鼓子秧歌,跳伞人右手持伞,左手摇铃铛,鼓子是抢鼓,节奏紧凑、欢快。1964-1968年,曾办过鼓子秧歌。
  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村文化人很少,只有杨光琦一人在清朝时期的南京水师学堂读过书。
  1966年以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2人,恢复高考后本科毕业生3人,在读本科生4人。
  人物
  杨秀全 1947年解放战争参军,1948年牺牲于甘肃,烈士。
  杨宗佑 1965年参军,1979-1990年,在济南军区政治部任干事。1990年转业至济南市政宣传部讲师团任副团长。曾被评为市级劳模,现退休在家。
  (杨广路)
  南张村
  村庄概况
  南张村坐落于张坊乡政府驻地以南3公里处,东靠骆家村,西靠贾庄镇梁家村,南靠贾庄镇相坊村,北靠树家村。
  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年间张姓一家从河北省迁来此处立村,初名小张家,因在乡政府南边,亦称南张家。该村村民均为汉族,有王、骆、亓3个姓氏。该村在新中国成立前隶属黄骆乡,乡公所设在南张家,后隶属于胡集人民公社,再后来隶属于怀仁人民公社,1978年后属张坊人民公社。
  该村住户90户,居住人口362人,全村耕地470亩。
  村庄东、南、北均有沟渠环绕,村西南角有占地约50亩左右的水库。村内有东西走向的两条20米宽的大街,村中有20米宽的南北走向大街与两条东西大街相连接,大街与村两头均有4.5米宽水泥预制路相连。
  村政任职
  1947年土改时期,亓丈富任村农会会长,王仁法任农会主任。1955年,骆秀亮创办商河城西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健康大社》任社长,1957年大社解散离职。1958年,王存勇成立人民公社后,任南张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1974年离任。1974年,王仁杰任党支部书记,1986年离任。1974年,王育杰任南张村主任(时称大队长),1985年离任。1987年,王德亮任党支部书记,2008年离任,2001-2008年兼村委会主任。1987年,王付责任南张村村主任,1997年离任。1997年,王德祥任南张村村主任至2001年。2008年,王德峰主持村的工作,2011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耕地土壤以白沙土地为主,种植业以玉米、小麦为主,棉花种植面积不大。养殖以猪、牛、羊为主,但存栏量较少。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主要收入靠务工费。村内有3台大型农用机械。95%以上家庭都有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及小型耕耘机,全部电气化灌溉,农业收、种、耕耘全部机械化。
  1976年,骆和善、王德温、王仁杰三人建起了铁丝编织加工厂,属于集体企业。先后购置12马力拖拉机一台,24马力拖拉机一台,大牲畜7头,在当时是名列前茅的先进单位。
  文化教育
  1930年前后,小张家村(今南张家)小学,是商河城西规模较大的一处学校,它聚集了周围十几个村的学生,师资力量强,在当时有一定的名气。到1957年撤销,历时27年左右。
  1981-2010年间,南张村共有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9人。
  人物
  1935-1954年,小张家(今南张村)王存之是有名的教师,他的学生遍布周围19个村庄。王存德1923年前后就读于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陕西蔡家坡铁路中学任教。1958年因政治运动,在河南劳动改造,卒于1960年。
  (王德峰)
  南赵村
  村庄概况
  南赵村位于张坊乡西南部,李马路以西,东靠老杨村,南靠小刘村,西靠王花村,北靠孙寨村。常住人口398人,有赵姓和孙姓两个家族,均为汉族。
  全村土地面积837亩,其中耕地面积637亩,村庄占地150亩,绿化树木带50亩。该村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棉花,祖祖辈辈以种植业为主。
  村政任职
  1949-1952年,赵相林任村党支部书记。1952-1976年,孙立成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2007年,赵延深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赵吉发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南赵村于1976年开始规划,开通两条大街、15条小巷,规划宅基地90多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1981年在村西角建学校6间,2007年全村通上自来水,2008年建起村委会办公室、群众活动中心和党员活动室。
  民间艺术
  南赵村于1960年左右开始组织鼓子秧歌表演,并流传至今。1962年曾多次代表人民公社参加县城民间艺术汇演,涌现了孙立文、赵相达、赵相路等一批民间艺人。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村剪纸曾名扬一时。该村还有瓦工泥匠村的美名,曾有多个建筑队,在周边村享有盛名。
  人物
  赵相武 生于1926年,现今85岁,1946年参军入伍,抗美援朝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仍坚持工作 ,负责全村保管工作。
  (赵吉发)
  潘庙村
  村庄概况
  潘庙村位于张坊乡政府驻地西约7.5公里处,东靠小刘家,北靠西小王,南靠刘安邦,西靠台子刘。全村162户,475人,耕地625亩。
  明朝时潘姓一家从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后建了一座庙,故称潘家庙。潘家庙原有“红佛寺”之称。
  旧时为了维护村的安全,有围子墙环村,东西有大门,村四周有几米宽深坑存水,非常壮观。该村姓氏较多,交通方便,早年就有逢三遇八大集,远近闻名。
  村政任职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苏成俊 1950-1970
  胡守兰 1971-1980
  苏守利 1981-1988
  苏加治 1990-1998
  苏学春 1998-2003
  苏承胜 2003年任职
  村计民生
  该村土地肥沃,村西靠近商西河,风景优美。改革开放前,集体有两个生产队,以种植及家庭养殖为主,1974年两生产队各购买小型拖拉机(12马力)一台。
  改革开放后,苏守青首先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2001年全村自发修建了柏油路。同年立了逢一遇六大集,恢复了市场贸易。
  民间艺术
  该村清末创建了武术拳坊,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最盛,远近闻名,在德平县多次获奖。该村鼓子秧歌很是活跃,由陈守义、苏长恒等人发起,其声势浩大,鼓点欢快,铿锵有力,全村男女老少积极参加。秧歌队曾多次代表张坊乡参加比赛。
  人物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有:徐万茂、胡治太、苏守常。
  苏守宝1921年7月6日出生,1955-1958年任德平县公安局副局长,1958-1965年省公安厅工作,1965-1975年任济南珍珠泉饭店经理,1980年离休。
  (苏守春)
  树家村
  村庄概况
  树家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处,距张坊乡政府驻地西南方向1.5公里。东与王破头村相邻,西靠老杨村,南与骆家村相接,北靠西杨村;李兵马村至马家村乡村公路从村中穿过,村庄呈长方形。
  据村中各姓氏族谱记载,树家村系树姓祖人于明朝初年在此建立,后陆续有王姓、赵姓、韦姓、杨姓迁入,树姓后人约于20世纪20年代绝嗣。余王、赵、韦、杨4个姓氏,全部为汉族。
  该村常住居民153户,559人,耕地967亩。村政任职树家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村长、村主任一览表
  村计民生
  该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经济作物多种植棉花。改革开放前,村里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低。
  改革开放后,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89年购置了第一辆农用三轮车后,相继有村民购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及小型农业机械150余台套,2000年购置欧豹600大型农业机械一套。2009-2010年,分两批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50个,种植黄瓜,另外栽植核桃树440亩。村民大多有圈养猪、羊、鸡等家畜的习惯。
  该村历史上有打铁习俗,铁匠多以家庭作坊式或走街串巷式经营,打制菜刀、铲子、斧头、锄、镰、锨等家用工具及农具。20世纪70年代,村里曾组织部分工匠组建小工厂,加工制造农具及零部件,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解体。现还有少部分手艺人利用农闲时节,走街串巷为人们维修农具等。
  该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村庄标准规划,统一安置宅基,村中三横一纵4条大街全部硬化,刘李(刘安邦-李兵马)沟从村前流过,树杨(树家-西杨)干沟纵贯南北,全村967亩地旱能浇、涝能排,村庄区位优势明显。村中劳动力部分在外打工,年均收入在2万-2.5万元,其余多从事大棚种植和粮食种植,棚均收入在2.5万-3万元。全体村民均参加医保,60岁以上老人领取政府补助养老金。村里于2009年春新建240平方米村两委办公室、240平方米卫生室各一处;阅览室50平方米,各种图书1050册;幼儿园、体育场已经在筹建。
  民间艺术
  树家村的鼓子秧歌已有多年历史,伞、鼓、跷、棒、丑应有尽有,角色齐全,舞步刚劲有力,变化多端,尽显阳刚之美。2009年,曾代表张坊乡参加县鼓子秧歌汇演,获二等奖。
  人物
  王德新于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是商河县实验小学首任校长;韦建堂,新中国成立前入伍,曾任济南市工商局科长;杨光荣,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乐陵师范学校校长;韦建柱,曾任商河县第一中学、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韦秀文,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在第二炮兵某部工作,已退休;韦立江,曾担任商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村奎,曾任胡集乡党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王栋,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师外语学院副院长;赵全文,任胜利油田五矿矿长。另外毕业及在读大学生22名。
  (韦玉治、韦建柱、杨光辉、赵永利、韦建照口述,王德峰整理)
  孙义斋村
  村庄概况
  孙义斋村坐落于张坊乡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处,是离乡驻地最近的村庄之一。该村南边和张坊乡政府驻地相邻,西边和王老道村相邻,北边和王辛庄村相邻,东北1公里和尹坊村相邻。据传该村居民于明成化年间从河北省武邑县一带迁入,以人名孙义斋立村。该村三面环水,村西有丰源河,村北有贯通该乡的东西河,村东有通往张坊乡驻地的南北沟。
  该村常住人口448人,105户,耕地700余亩,158亩核桃园。村居占地面积150亩,大街宽20米、长350米,柏油路面6米,安装路灯。房屋1973年统一规划,过道宽5米,院子东西长15米,南北长20米。2004年通自来水。
  村政任职
  1957-1968年,王永臣任村党支部书记。1968-1979年,孙汝江任村党支部书记。1980- 1987年,孙吉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91-2004年,王清文任村主任、党支部书记。2004年11月,王清君任党支部书记。
  文化教育
  该村有鼓子秧歌队。前后大鼓两面,铜器齐全,有小鼓队、花棒鼓,都各有特色打法,伞头8个,其中花伞4
  个。
  该村有大学生3人:孙连鹏2010年考入山东大学,刘苗苗2009年考入德州学院,孙明燕2011年考入烟台大学。研究生3名:王振2010年考入济南大学,王永河2004-2009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王伟2003- 2009年就读于青岛大学。该村的学校始建于1955年,有1-4年级,教师3名,学生60多名,1987年并入张坊小学。
  人物
  孙汝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老党员,1941年参 加抗日战争。1946年参加解放战争,担任过民兵队长。
  王好升 1985-1990年,曾任两届赵元奎乡党委书 记;1991-1996年,曾任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继任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孙吉德 曾任药材公司党委书记,后任税务局局长职 务。
  王好全 1998-2004年曾任燕家乡党委书记,2005-2007年任县纪委副书记。
  (王清军)
  孙寨村
  村庄概况
  孙寨村位于张坊乡政府驻地以西三公里处,东靠孔家、老杨,西靠马家、刘庵、丰盛集,南靠王花,南赵,北靠高家、东张,村庄东西走向,形似凹字。据谱书记载,孙氏祖先于明朝建文元年(1399)自登州莱阳县迁入,村名由姓氏而得,全村汉族为主,其中满族、哈尼族各一人。有孙张两姓组成,孙姓占98%,张姓占2%,张姓由20世纪初迁入。1950年后属德平县第四区马家乡管辖。1956年原德平县撤销,该村划入商河县怀仁区,1965年划归张坊公社,后称张坊乡。全村205户,836人,共分五个生产小组,男女劳动力共有486个,耕地1434亩。
  1953年,在孙浩师、孙甫顺等人的带领下,该村率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获得大丰收,得到德平县政府的嘉奖,获“先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号。
  村政任职
  1950年前后孙玉才任村长,1953年孙圃顺任社长,1956年孙法师任党支部书记,1972年孙连基任党支部书记,1985年孙法革任党支部书记,1997年孙培禄任党支部书记,2003年孙法科任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地势东高西低缓缓倾斜,村东、西、北各有干沟一条,排灌兼用。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等。有10亩以上规模养猪小区2处,散养户23家,蔬菜大棚3个。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出外打工,少数在家种植和养殖,人均总收入为6500元。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99%以上,村中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到养老金。
  宅基实行统一规划,房舍排列整齐,全村通电、通自来水,普及有线电视、电话,村中铺设柏油路面。有村级卫生室1处,文化大院1所,阅览室3间,图书5000余册。 文物古迹 村西有1棵古枣树、村中有1棵古槐树,约种植于明末清初。村东南有土楼据点遗址一处。
  民间艺术
  该村有书法爱好者5名,剪纸艺人1名。逢年过节有闹秧歌的传统,特别是小鼓打得别具风格,上下左右旋转,动作敏捷,气势磅礴。
  人物
  革命烈士:孙培兰 孙清亮
  孙清明 生于1933年,曾任德州地区专员。
  孙玉礼(1906-1934),曾任原德平县二科科长。
  孙连敬(1911-1994),中共地下党员。
  孙法行(1927-1986),聋哑人,识字2000多个,曾在商河县大礼堂表演。
  孙法奎 生于1942年,山东省书法协会会员。
  孙连为 生于1941年,六级木工,在长影制片厂做过道具。
  孙法宗 1916-1999,荣获全国模范民办教师称号。
  马云玲 生于1943年,1961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大学毕业生8人,其中清华毕业生1人,在美国留学;在校生12人。
  (孙永江)
  王佃乙村
  村庄概况
  王佃乙村位于张坊乡最西边缘,距商河县城20里,东北靠丰盛集,西北与怀仁镇杨武镇村毗邻,南靠苟家村,东南与西小张村隔沟相望。村庄东西长318米,南北宽188米,面积为59184平方米,呈元宝形,建有环村柏油路。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共95户,393人,滕姓37人,田姓35人,李姓154人,王姓167人。
  明朝成化年间,王姓祖先从河北枣强迁徙至此立村,后又有滕、田、李三姓陆续来此定居。原属德平县,1956年3月德平县撤销,划归商河县怀仁区。1961年划归张坊公社。1989年撤销公社,隶属张坊乡管辖。
  王佃乙村由西往东,土地呈坡状,有耕地640亩。距村最远处1500米,村东有排灌沟,村西有临商河,排灌兼用。且地下水质较好,适宜灌溉,无霜期为193天,宜粮棉生长。
  村政任职
  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忠奎(1955-1958年),第二任村党支部书记腾佃元(1958-1969年),第三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奎(1963-1974),王升奎1974-1987年任党支部书记,王立荣1987-1995年任党支部书记,王传喜1995-1996年任党支部书记,田冠新1996-1997年任党支部书记,李建友1998-2007年任党支部书记,田冠顺2007年任党支部书记。
  民间艺术
  王佃乙村民风淳厚,民俗健康,传统鼓子秧歌有掏腿鼓子、花鞭鼓。独具特色的高跷表演,以手鼓队为主体,再配合独特的花鞭鼓表演,更增加了表演的浓烈风格。表演服装是土粗布、手绣割花,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在周围村很有名气。
  村计民生
  该村于2010年种植平原薄皮核桃120多亩、蔬菜80多亩,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建于2004年6月。硬化大街一条,修于2003年4月份,总长532米。
  人物
  战争年代,该村有15名地下党员,并建有交通站,有36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有两人牺牲,为烈士。
  解放战争时期,田中仁转战南北,后任团职干部。腾长法在北京某部任团职干部,后转业德州市档案局局长,离休。
  (田冠强)
  王洪九村
  村庄概况
  王洪九村坐落在张坊乡政府西北方向三公里,东至王辛庄村、孙义斋村,西至北赵村,南至小孙家村,北至怀仁镇小街子村。常住人口140户,550人,土地1040亩。元末明初因遭蝗虫,王氏兄弟三人从乐安县北关迁至今商河县城北王楼村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第九世义民、顺民、安民、体民、爱民五兄弟携带老幼迁至该村,当时称西小庄,繁衍到十三世,出了个名叫王绎范字洪九的人,此人为邑庠生(城里读过书能说会写),豁达仗义,于是村名为王洪九村,沿用至今。
  村政任职
  1949-1952年,王秀忠任村党支部书记。1953-1956年,刚秀兰,女,任村党支部书记。1957- 1960年,王正梅任村党支部书记。1960-1966年,王秀太任村党支部书记。1966-1971年,王希荣任村党支部书记。1971-1977年,王秀道任村党支部书记。1977-1978年,王德强任村党支部书记。1978-1987年,王正教任村党支部书记。1987-2011年,王希会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村民大多数靠种地和外出打工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粮食棉花获得连年大丰收。1983年该村修建了10间教学用的房屋,设有5个教学班,7名教师,当时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参观学习。1975年,该村宅基规划,房屋规划整齐,硬化三条大街一条胡同。有大变压器一台,浇地照明全部电器化。有大型拖拉机三台、收割机三台、播种机五台,家家户户都有三轮车,耕种土地全部机械化。
  人物
  王云嶽 民国十五年任福建第十三师师长兼二十六旅旅长。
  王德崇 民国十五年任福建督办公署书记长。
  王秀君 曾任胜利油田房管科主任。
  王秀爱 曾任商河县监察局局长。
  王德君 曾任鸡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德金 曾任聊城地区工业局局长。
  王德升 怀仁镇人大常委会主席
  王希健 商河县民政局局长。
  (王德良)
  王花村
  村庄概况
  王花村位于商河县城西20里处,距张坊乡政府驻地西8里处。东与南赵村相邻,西靠马家村,南与小刘家村相邻,北靠孙寨村。
  明朝正德年间,河北枣强王花迁徙至此,以人名立村名。该村有王、付两姓,皆汉族。该村常住居民30户,132人,土壤皆属于黏性土质。村庄有南北大街一条,小胡同5个,李兵马路贯穿该村。
  村政任职
  1950-1966年,付安太任党支部书记;1966-1978年,付安礼任党支部书记;1978-2004年,付泽治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2004-2011年,王世福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村计民生
  该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经济作物多为棉花。村民大多有圈养猪、羊、鸡等家畜的习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1967年,进行了村庄规划,规划完成后所有村民都有了住宅,整齐宽敞的大街纵贯村庄南北。李兵马至马家公路贯穿村庄东西,居民出行方便快捷。
  2004年,村里用上自来水,同时更换了变压器,电力供应充足。2011年12月,引入黄河水。2010年,建成了王花村办公场所。
  民间艺术
  与南赵合办鼓子秧歌已有多年历史,每年节庆都合办节目,伞、鼓、跷、棒、丑应有尽有,角色齐全,舞步刚劲有力,变化多端。属典型的商河城西流派,在城西享有盛誉。
  (王世福)
  王老道村
  村庄概况
  该村坐落于张坊乡驻地西北1.5公里处,南边和杨宝庆村相邻,西边距小孙家1公里,西北距王洪九村2公里,东北与孙义斋村相隔1里。该村为王氏家族独姓村,原籍系青州府乐安县北关。
  元末明初因闹蝗虫之灾,饥饿逃生,始祖三人携老母迁于商邑,卜居城西北安居,历经600多年,传30余世。村名初为岱王庄,后改为王老道村,该村占地90亩,常居50户,218人,耕地300余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大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经商。
  村政任职
  1955-1957年,王贵昌任合作社社长;1957-1970年,王贵显任大队长、村支书;党支部书记王贵同任职于1973年。
  经济民生
  该村改革开放前就靠种地为生,维持温饱。1980年,村集体购进2台195型水泵,1981年又购进相同型号水泵,1985年,王贵同率先买了一辆时风牌三轮车。
  1986年,王花田、王花同、王万福等四人都购置了农用小四轮,1994年,王贵星购买了村里第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村里有4辆轿车和拉货大车。2004年王荣唐建猪棚240平方米,每年繁殖200头猪(地点村南),王万智2010年建猪圈300平方米,每年繁殖250头,2008年全村种植核桃树120亩。
  社会事业
  村庄于1981年规划,规划后,大街整齐划一,主路1条,出村路2条,全村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水电齐全,各家各户都通了有线电视、电话。
  1972年建小学一所,村民王荣同任教,1986年与孙义斋学校合并。在2010年,投资3.6万元,修建了占地半亩的村两委办公室、文化大院,供党员学习和村民农闲时娱乐。2004年,群众用上了自来水。2011年12月饮用黄河水。
  民间艺术
  多年失传的民间鼓子秧歌,1978年恢复举办。花样繁多,有大鼓、小鼓、伞等,前后大鼓两面,铜器齐全。小鼓队16人,花棒鼓队16人,伞队8人,其中花伞4人。
  人物
  王贵春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南征北战,1953年任海南岛三亚物资局局长。
  王红霞 2006年考入建筑大学设计本科,就职于济南市设计院。
  王荣东 1990年山东淄博齐鲁石化电气焊高级技工。
  (王贵同)
  王破头村
  村庄概况
  王破头村坐落在商河县县城西北6公里处、张坊乡张刘路中段,东与李金香村相邻,西与树家村相邻,南与老董村相邻,北与张坊村相邻,村落东西长357米,南北长320米,约11.4万平方米。
  该村王氏原籍直隶(现属河北省)枣强县西关,明朝成化年间(1465),太始祖讳英传携二世祖讳龙、虎、豹徙居武定府商河县王家庄,始称王龙庄,后因故改名王破头村,传数十世,540余年。
  该村常住人口98户,460人,劳动力294人,耕地520亩。
  村政任职
  王少福 1929-1941年任农会会长。王少恩1941-1945年任村长。王少温1945-1947年任村长。王立锋1947-1960年任社长。王业丙 1947-1970年任党支部书记23年。王业俊1960-1969年任文书,1969-1979年任党支部书记,1979-1983年任副支书,1983-1997年任支书。王业吉 1979-1983年任党支部书记4年。王兴祥1983-1988年任副支书、村长5年。王兴德1988-1997年任副支书、村长9年。王兴俊1997年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村计民生
  该村属平原平体白黄沙土质,村南有沟渠1条,全村东西南北地有机井14眼,覆盖全部耕地,旱能浇,涝能排。种植业以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谷子为主,同时种植白菜、大葱、菠菜、韭菜、豆角等蔬菜。畜牧业以养鸡、猪、羊、牛为主,自2003年,先后建4000只肉鸡饲养棚40个,蛋鸡厂1处。
  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地为主,养殖、打工为辅,年人均纯收入2000-4000元之间。
  全村98个院落(包括楼房),村委会办公室1处,建于2004年6月,占地360平方米,共五间,投资7.8万元。建学校一处,建于1993年,占地360平方米,共五间,现为村幼儿园。卫生室一处、占地36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一处,建于2011年。配电设备1套,自来水饮水设备2套,1条硬化大街(2003年4月份,总长342米)。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属祖传文化,左手拿伞,右手摔铃,鼓子上下突摔后转,独具一格。2010年,代表张坊乡参加全县演出,获优秀奖。2011年,参加德州市元宵节预约演出,并获奖。
  人物
  王文奎 吏员从九品。
  王继文介宾恩赐八品顶戴。
  王长久 字永寿,保举乡饮大宾,五品顶戴朝珠蟒袍,配赵氏,封宜人。
  王长安 字敬居,保举乡饮耆宾,八品顶戴,咨部注册,配王氏。封安人。
  王敬 介宾,七品金顶戴,咨部注册,配刘氏,封安人。 王毓珩 保举乡饮耆宾。
  王绍成 保举乡饮耆宾。
  王立鉴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济宁市任城区农业局局长,农委主任等职(正县级)。
  王业鸿 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常庄公社副书记,县交通局副局长,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王立铎、王业福、王业亮、王业中口述,王兴俊撰写)
  王辛庄村
  村庄概况
  王辛庄村位于张坊乡政府驻地北1公里处、商怀路(商河县城一商河县怀仁镇政府)南侧,东靠尹坊村,西靠王老道村,南靠张坊村,北靠怀仁镇刚坊村。距商河县城约7.5公里,沿公路而建,住房分布于公路两侧,村内两条东西大街,商怀路穿村而过,两侧店铺林立,绿树成荫。
  该村先祖于明朝期间从河北迁徙而来,原名尹家坊,位于今张坊乡尹坊村的大致位置。后来白集村回民兄弟在此落户,人口不断增多,为了生活方便,汉族村民向西搬至此址,并改名王辛庄村。该村村民均为汉族,由尹、王、李、杨四大姓,后来尹姓在王辛庄村逐渐消失,村民主要由王、李、杨三姓组成。常住人口123户,530口人,耕地809亩。
  该村历史上曾隶属于原德平县,后划归商河县胡集公社,又从胡集公社划入张坊公社,后归张坊乡管辖。
  村政任职
  1949-1956年,王德银任村党支部书记。1956-1962年,王德亮任村党支部书记。1962-1966年,王明之任村党支部书记。1967-1974年,王汉田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1984年,李家圣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98年,王海田任村党支部书记。1999-2011年,王德荣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该村以种植粮棉为主,水利设施齐全,旱能浇、涝能排。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小型货车等大型农业机械设施齐全,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解除了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期间的后顾之忧。村内有养鸡、羊、猪、牛的养殖户。村内副食商店、餐饮业方便齐全,有两家私营抽丝厂,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村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部分老弱病残享受村里给予的各种优惠补助措施,符合条件的进入乡敬老院,困难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村民全部住入宽敞明亮的瓦房,村内大街全部硬化,电力设施齐全,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家家安装有线电视,户户安装电话,手机拥有量每户达2-3部。有标准化卫生室、便于老年人活动的文化大院,拥有各种类型图书的阅览室。
  文化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别具一格,前场武打,场面壮观威武,鼓子秧歌伞头气势磅礴,受到省内外众多单位邀请演出,多次获奖。2008年3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届鼓子秧歌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邀请赛中获得铜奖;同年10月,在江苏省中华经典鼓舞邀请展上获得中国群众文化学会颁发的金奖;在2001年商河县鼓子秧歌汇演中代表张坊乡代表队获得一等奖。人物王学敬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于商河县弘德中学任教,担任年级主任。王荣玲 湖南大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王学波)
  西小王村
  村庄概况
  西小王村坐落于张坊乡西六公里处,北靠刘庵村,东靠小刘村,南靠刘安邦村,西靠潘庙,原名是小王家,后来因乡里有西王家,该村故称为西小王村。
  该村常住人口62户,265口人,耕地面积420亩,地形方正。西小王村自1995年开始,每年由村民评选一位孝星,村民李庆怀获得8次。主要种植核桃树、橄榄菜、冬瓜、白菜套种棉粮。
  村计民生
  改革开放前,该村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为主。生产主要靠人力劳动为主,辅以牛、马、驴等牲畜为主要生产工具,劳动强度大,基本靠天吃饭。
  改革开放后,党支部书记王元平带领兴建水利,购置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增加了农业收入。加之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人民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住户按村规划一户一院,水电费全村统一缴纳。
  近年来,该村先后获省、市、县各种荣誉称号达20多个。1989年,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平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也多次报道过西小王村的先进事迹。2005年,该村又获得“山东省卫生村”“济南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济南市计生协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西小王村从1985年开始棉麦套种模式,打破传统的玉米小麦种植模式,大面积发展棉麦套种,收益可观。1996年,了解到早春保护地栽培的蔬菜在东北三省市场需求量很大的信息后,全村搞起了菜棉轮作,当年亩均收入就达到了4800元,1997年,亩均收入达到了5700元。2002年,又创新发展了黑皮冬瓜与小弓棚甘蓝的轮作模式,2005年亩均收入达到了8300元。同时,经过村党支部多方努力,村里与诸城市一家企业签下了农业订单,开始走上了订单农业的新路子。
  村里建立并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拨出专款2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播种机等机械化作业工具,形成了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收打、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体系。2006年5月注册成立蔬菜协会。
  2007年春,西小王村与济南西园公司合作,投资50万元成立了济南市西园菌类种植有限公司,建设了一处占地50亩的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目前基地拥有食用菌生产农户11户。生产总量22.2万袋,品种主要有双孢菇、香菇、猴头、灵芝等,因品质好、味美色鲜而远销广州、大连、深圳等地,年实现产值180余万元,人均增收7000元。
  村庄建设
  村庄规划前,该村没有像样的街道。自20世纪70年代,农民盖上了砖瓦房,尤其是2009年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提升了该村的群众生活水平。西小王村街道全部硬化,并且在村中央修建了一座占地10亩的休闲娱乐广场,各种绿化树木长势良好。村办公室于2008年修建,占地100多平方米,房屋八间,内设老年活动室,阅览室。2009年,新建卫生室一处,占地500余平,医生3名,昼夜值班。
  人物
  王元平 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
  李庆怀 全国孝星。
  (田世广)
  西杨村
  村庄概况
  西杨村东靠乡政府驻地张坊村,西靠东王村,南靠树家村,北与王老道村、孙义斋村接壤,东与张坊相邻,丰源河在村东50米处纵贯南北,张坊至刘庵公路从村北面穿过。
  西杨村原名叫杨宝云村,始于明代。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自乐安迁商河,落户城西北15里的老杨村,其中杨宝云居老杨村东北一里之处,定村名为杨宝云村,此后又迁入王姓和宋姓两个家族。1965年成立张坊公社后,因该村在公社驻地以西,故称西杨,后称西杨村。
  该村不足百户,350口人,耕地600亩,户均占有宅基地240平方米左右,大街两横一纵,村庄规划基本整齐。历代均属商河县管辖,归七区白集乡,后归李金香乡。1956年,该村与孔家、孔王两村联合成立高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该村编为第四生产队,1965年由胡集公社划归 张坊乡公社管理。
  1963年,该村被评为全公社学习雷锋先进村,全村学雷锋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1970年评为全县先进村,被列入全县第一批整党建党试点单位。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杨宗盛任党支部书记、杨光富任主 任。1949-1956年,宋光叶任党支部书记。1956-1964 年,杨宗盛任党支部书记,王召奎任大队长。1965-1969 年,杨宗盛任“革委会”主任,杨光和任副主任。1970- 1973年,杨宗盛任党支部书记,王方恒任大队长。1974- 2005年,王召富任党支部书记,王富贵、杨宗平、杨之民任村委会主任。2006年,杨之卫任党支部书记,杨光亭、 杨之卫任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该村土地多为沙壤土,适宜地瓜、棉花生长。主要种 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芝麻、绿豆等。
  1964年,全村成立若干个生产小组,获得表彰奖励。 1975年,村集体购买了第一台大马力的拖拉机跑运输,带 动了村经济的发展。后陆续购买了大马力柴油机,建起豆 腐房、香油房、粮食加工、木工组、瓦工组。1979年,全 村通电。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后,多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靠外出打工。
  该村村民有以打铁(烘炉)为生的传统,成年男人都有打铁手艺,历史上多数村民外出到东营、滨州、沧州、河北等地打铁谋生,从业人数达到数十人,有烘炉(打铁用的器具)几十架。
  该村能工巧匠最著名的当属铁匠王长喜(已故)。在20世纪30年代,他能在烘炉上锻造枪管,制造土枪土炮。剪纸艺人王兰亭也小有名气。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杨光富带领该村担架队,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该村有烈士一名,伤残军人一名(王云木,二等甲级)。
  20世纪70年代,该村修建了能容4个教学班的学校。该村有大专生7名,研究生二名,博士生一名。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队别具风格,能表演十字街、扇子线等多种队形。传统表演有两个绝活,一是顶灯,二是摔跤。顶灯是一个人表演,表演者头顶一只小碗,碗内放油,点着火,表演者可以表演翻身、打滚等多种动作,现已失传。摔跤表演别具风格,一个人身背造型架子,可以模仿两个人的摔跤动作,深得群众喜爱。
  人物
  杨宝云 村庄创始人,以姓名立村名。
  王召德 曾任德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已退休。
  王宗智 曾任德州地区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副县级),已退休。
  王召国 毕业于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
  杨楠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博士在读。
  (杨之卫)
  西张村
  村庄概况
  西张村位于商河县西北10公里、张坊乡驻地西5公里处。东北靠丰盛集村,东南靠刘安村,西北靠王佃乙村,西南靠苟家村,常住人口20户,83人,全部姓张。
  据传明朝时期张姓祖先从河北武邑枣强一带迁来,原属德平县,1956年德平撤县,划归商河县怀仁区,1961年划归张坊公社,1984年撤公社为乡,归张坊乡管辖。
  村政任职
  1958-1980年,张继忠任党支部书记。1980-2004年,张俊义任党支部书记。2004年始,张传家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西张村在改革开放前以种植业为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经济有了大的发展。西张村共有耕地120亩,以种植业为主,地下水质比较好,有大小机井7眼,能保证农业生产。
  西张村从1990年开始规划,规划后该村两条大街,房屋更加整齐。2010年,修建了村两委办公室,占地面积210平方米。
  民间艺术
  自建村以来,就有了掏腿鼓子、秧歌、高跷表演,邻村苟家、王佃乙、杨武镇、刘安、李席头几个村联合表演,合称六连庄鼓子秧歌队。还有手织土粗布,手工刺绣等民间工艺。
  人物
  有革命烈士2名,分别是张继刚、张继贤,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陕西蒲城。
  (张传家)
  夏坡村
  村庄概况
  夏坡村坐落于县城西北方向8华里处,东靠张老庄、西靠张小庄、南依李兵马、北靠白集,村基由人工堆垫而成,因而出现东西两处大小不等的人工池塘。村庄东西长,南北较窄。
  据传,明代初期,由袁、张二氏建庄,后张、韩、宋氏相继迁入,组成自然村落,因为此地地势较洼,故起名夏坡村。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由袁治龙、刘建庆任负责人至1966年,刘金业任党支部书记至1980年,袁仁平任党支部书记至1998年。后由袁守林任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至2010年,常住人口65户,310人,耕地700亩。其中村居占地110亩,耕地554亩,池塘、沟渠等36亩。
  村南土质为红土,村北村西是白沙土地,呈南高北洼地势。村里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产物。主要劳动力靠外出打工和在村砖厂搞运输等。
  改革开放前,村民的经济状况较差。村民靠挣工分吃饭,住的是土坯房,睡得是土炕,穿的是粗布。人们吃的是高粱、地瓜干、玉米面。全村都在一个井里吃水。
  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小麦、玉米亩产1000斤,棉花亩产高达500斤。村民家里有了存粮,手里有了存款。
  1985年,村里开始实施规划,因有一处砖厂,20世纪90年代初,全村就基本住上了砖瓦结构的房屋。街边房屋排列有序,四周拥有环村林。水利条件也较优越,南靠南河,北、西靠砖厂水库。电力保障良好,群众用电机浇地,夏、秋两季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基础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就有一所小学,供该村和李兵马村孩子就读。新中国成立后,小学一直保持到联村并校。村里有卫生室,2008年村里投资修建了文化大院,有村两委办公室、体育场、阅览室等。
  民间艺术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80年代初,村民自愿组成文艺演出队,到四周村庄演出,节目有声有色,深受喜爱。
  (袁守林)
  小刘村
  村庄概况
  小刘村位于张坊乡西南五公里处,东靠李王村,北靠王花村,南靠穆家村,西靠潘庙村,村庄呈东西方向。 明建文年间,刘氏始祖刘寿田从河北枣强一带迁此,后有李姓、孟姓、马姓、王姓相继迁入。曾为防盗修建围子墙,故称刘围子,后又立集市,又称刘集,后改该名,原归胡集公社管理,后隶属于张坊乡。常住人口105户,460人,耕地850亩。
  村政任职
  1936-1949年,刘克骆任村长。1949-1954年,孟庆顺任村长。1954-1983年,孟庆平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983-2003年,孟令森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2003年,刘怀友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村计民生
  该村在改革开放前,没有农业机械耕种,均靠人力耕作,生活困难。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帮扶力度加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在农业生产上有了大的投入,从小型农业机械到大型拖拉机基本齐全。该村孟祥胜第一个购买了大型机械,提高了耕种速度。
  村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不断搞村庄规划,村民住的都是砖瓦房,大街宽敞、平坦。2009年建有文化大院、阅览室。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声势浩大,鼓点铿锵有力;高跷表演内容丰富,扣人心弦;腰鼓表演雄壮有力,气势恢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人物
  该村有博士生3名:孟德强、孟祥的、王泽军。
  工程师3名:王泽军、孟祥正、孟秀丽。
  解放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3名:刘克言、刘长功、王希恩。
  (刘怀文)
  小孙村
  村庄概况
  小孙村位于张坊以西,西靠王洪九村,南靠孔家,东靠王老道村,北靠王洪九村。该村是由殷巷镇火把孙村搬迁而来,始称南小孙(因位于火把孙村西南方向),后称小孙村。该村以孙姓为主体,后又迁入两户王姓人家,全部是汉族。该村共有90多户,333人,劳力占43%,耕地580亩。
  地形地貌
  该村土地平坦,土质是以弱碱性为主。道路纵横,沟渠环绕。该村以种植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要作物。
  村政任职
  1955-1957,孙广海任村党支部书记。1957-1972,王方德任村党支部书记。1972-1984,孙丰保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2007,孙广同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201 1,孙广清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改革开放前,生产条件较落后。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该村拥有三轮车50多辆,潜水泵十几台,面包车18辆,小轿车13辆,大货车2辆,大型收割机2台,耕地机器2台。
  村里专业养殖户2户,超市2家,劳务输出成了该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庄建设
  该村房屋以砖房为主,道路平整,沟渠环绕,水电配套。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对住宅进行调整,该村有东西向主街和南北向主街各一条,出入方便。
  民间艺术
  该村的鼓子秧歌,始于清末,它是由大鼓与跑场人员组成,在主鼓的带领下全场跑开,旋律铿锵有力,步伐整齐,节拍清晰,另外场内还加上了一些地方小曲。
  人物
  孙君爱(1856-1930)在县衙管粮财
  王德龙 革命烈士
  (孙培革)
  尹坊村
  村庄概况
  尹坊村坐落在商怀公路北侧、商河县城西北15里处,西靠白集村,东靠王新村,南靠张坊,北靠殷巷镇小李家村。
  全村人口704人,150户,以农耕为主,耕地680亩。该村白姓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刘姓一户,据传从济阳县刘营村迁移至此,兄弟二人,都另立门户。马姓一户,曾祖从甘肃充军迁此,兄弟二人,各自另立门户。丁姓一户,系“文革”期间从济南市下放来此,兄弟二人另起炉灶。胡姓一户,系陕西省宁陕县迁移来此。
  全村都是回族。该村先祖,在明朝末年由白集迁入尹坊。被汉民李老太太收留,当时该村是回汉两教。后来李老太太率家人西迁至王辛庄,白姓就在此定居。为了感恩,白姓先祖没有改变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该村居民祖辈谨遵耕读传家之祖训,以忠孝仁义为本,名扬乡里,多人被载入《商河县志》。尹坊村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40人。其中大学教授、博士生、留学生、研究生有6人。在校学生1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村政任职
  自维贞 村党支部书记 1947-1952
  白志升 村党支部书记 1952-1954
  白吉贞 村党支部书记 1954-1965
  白俊良 村党支部书记 1970-1972
  白景光 村党支部书记 1973-1986
  白景玉 村党支部书记 1986年至今
  村计民生
  该村耕地全部实现机械化,粮食产量超双千斤。多数人从事牛羊肉加工。村里有大型清真冷冻库一座,储备的牛羊肉远销南京、广州。自学森在2002年建一大型清真冷库,以养促宰,从事肉羊养殖,白景山、白玉召、白俊宗等30余户从事肉羊养殖。据统计从事肉羊养殖的达30户,养羊4000头。1988年,村委会带领群众削高垫低,整平了土地,实行了宅基规划。1997年,修建了一条柏油路。2008年,新农村建设硬化了所有小巷,绿化了大街。村民住房全部是高大的砖瓦房。该村小学规模较小,县教育局在该村新建了小学,1984年因学校活动场所小,村委会将学校迁至村东。在2001年合并学校归入张坊小学。村里建立了阅览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彩电、手机普及,25户购买了电脑,通讯快捷方便。80户购买了农用汽车,60多户都有三轮车,40余户拥有面包车或小轿车。
  民间艺术
  该村的高跷表演源自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在1956年、1964年、1981年举办过。
  人物
  白景臣 宁夏农垦厅老干部局局长,处级。
  白景营 宁夏律师协会副会长,法学会理事,处级。
  白兆富 德州市民族宗教局局长,处级。
  白景玉 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白景民 商河县实验小学原校长。
  白朝辉 博士,现在南京任教。
  (白景玉)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张坊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