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小庄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69
颗粒名称: 东小庄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873-8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东小庄村村庄概况、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村庄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东小庄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东小庄村位于韩庙乡政府驻地东北方向3公里处,北与乐陵市小买虎村相邻,东与阳信县崔楼村相邻,南与东燕村和西燕村相邻,西与站北村和站南村相邻,全村占地总面积1160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亩,林地100亩,村庄民居占地260亩。2010年,全村共有67户,总人口316人,有李、袁、卓、宋、杨、张6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袁姓人口最多,卓姓、宋姓次之,其他3个姓氏人口较少。
  据记载明末清初,该村最早居民是从买虎站村(现站南村和站北村)迁至村东一户人家,从此另立新村,故起名东小庄村。该村多次被县、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等称号。
  村民经济
  1951年,村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限制,村民生活并没有较大改观。到20世纪70年代,通过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地成方、沟成网,为增加粮食产量奠定了基础。1980年,该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开始使用良种、化肥、农药,粮食产量由集体种植时的200斤左右,增加到亩产800斤以上。2000年后,经过陆续整合土地,大面积实现了机械化耕作,村内青年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外出务工。至2010年,该村人均耕地面积为2.5亩,村民在耕种的同时利用该村闲置土地发展畜牧养殖业,该村平均每户养牛2头、养猪3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60人,村民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
  村政任职
  1938年,袁振刚和卓佃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中共商河县委曾将该村作为临时驻地,于1940-1943年驻该村开展革命工作。
  1952年该村成立3个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3个生产队,后在1964年合并为2个生产队。1955-1966年,袁在华任东小庄村党支部书记。1966-1971年,卓保田任村党支部书记。1971-1987年,卓现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87-1992年,李法河任村党支部书记;1992-1995年,卓现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袁义广任村党支部书记。该村共有党员11名,村班子有3人组成。
  村庄建设
  1964年,该村成立村卫生室,于1970年关闭。同年,建立东小庄村小学。1997年,该小学合并入站北村小学。1987年,全村通电,后于2000年进行电改,并将村内电线全部更新。1997年,村里安装上电话线路,多数家庭安装了电话。2002年,该村投资15万元铺设柏油路1条、修建桥梁2架,村内主要道路两侧铺设下水管道,标准为混凝土水槽、水泥盖板结构。2003年,该村铺设东西方向柏油路1条,长350米。2006年,全村通自来水,2010年又改从站南村引进自来水,水源为深水自吸井。2008年,该村修建了党员活动办公室。同时,建设了长30米、宽20米的文化广场,种植法桐30株、冬青50株。投资2万元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完善文化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配套工程,添置办公桌椅8套、档案橱10个、电脑2台,购置图书1100册,建设了农家书屋。
  (王德贤)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德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小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