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燕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66
颗粒名称: 东燕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870-8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东燕村村庄概况、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村民生活、文化生活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东燕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东燕村位于韩庙乡政府驻地东北方向2公里处、韩阳路北侧,西与西燕村相连,东与小冯家村相邻。全村占地总面积1236亩,其中耕地面积1096亩,村庄民居占地140亩。2010年,全村共有140户,总人口611人。有李、马、柳、勾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李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0%。明末清初,燕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早于其他姓氏入住,故取名燕家。后马、柳、勾3姓氏相继迁来。1955年,燕家村划分为东燕和西燕2个行政村。
  村民经济
  东燕村耕地地势比较高而平坦,均为沙壤白土或红土,土质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大量种植地瓜,因地瓜易管理,对水肥要求低,地瓜蔓和叶可当饲料,且产量较高,亩产量能达到700多斤。而小麦和玉米产量仅在200斤左右。1970年后,村支部结合该村实际,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改善水浇条件,小麦、玉米产量有所提高。此时,地瓜种植面积减少,棉花种植面积增加。1980年后,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少量种植谷子、大豆、绿豆、红小豆等杂粮和蔬菜。1982年后,村里通过打深机井、修排水渠等措施,将全村所有耕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2000年后,棉花种植面积达到420亩,亩产量400斤左右,粮食亩产量突破双千斤。1982年后,村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畜牧养殖业。2003年,在村北建有养猪小区一处,生猪存栏量50多头。2005年春,村庄规划在村南建设了集中养殖小区,其中养猪专业户3家,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生猪存栏量达560头。有养鸡专业户1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种植,节省了劳动力,该村富余劳力则外出务工,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00余人,平均日工资150-200元,增加了村民收入。至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村政任职
  1952-1982年,李俊峦任东燕村党支部书记;1982-2003年,柳长宗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李佃云任村党支部书记,东燕村现有党员24名,村班子有3人组成。
  村民生活
  1978年后,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相继疏通村内东西大街3条、南北大街1条。1982年,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1983年,全村通电,村民用上了电灯。1990年,砖瓦结构的住房逐步代替土坯房,人均住房面积20多平方米。2008年,全村通自来水,水源为李集村的深水井。2009年,对村内4条大街全部进行硬化,主干道两侧铺设下水管道,标准为混凝土水槽、水泥盖板结构。2010年,该村在村南修建了3间党员活动办公室,添置办公桌椅30套、档案橱6个,投资2万元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器材。普及远程教育,配备电脑1台、电视机1台。同年,实行电改,对变压器、电线和电表等进行了更换,并安装路灯36盏。至此,全村95%的村民住上了砖石结构的瓦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村内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多数家庭已拥有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电视机、通讯设备已基本普及。
  文化生活
  1955年以前,东燕村和西燕村未划分,称燕家村,村庄占地面积较大,人口较多,村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开始“闹秧歌”“跑十五”,所有的演员利用伞、鼓、花等道具,配以各色服饰,把秧歌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1955年,东燕村和西燕村划分后,秧歌表演一直有着很好的传承。1980年,该村在全县鼓子秧歌汇演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特别是小鼓表演,难度高、花样多,极具特色,很受欢迎。棒槌表演也相当精彩,风格与阳信的小王峪村和惠民县的归化街相同。
  该村的戏曲也有其特色,演绎的戏曲种类较多,其中以传统戏曲为主,当地人们多称其为“小戏”,且以丑角为主,多是男扮女、女扮男,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那时,燕家村的小戏很有名气,每到过年过节或是哪家有个喜事,都会请该村的戏曲团唱上一出。演出的剧目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捉放曹》《打渔杀家》等。1947年和1948年燕家村的《捉放曹》和《打渔杀家》两个曲目,在全县戏曲比赛中,均获得奖项。1951年,燕家村民自己排练的戏曲《失汉城》在全县戏曲比赛中,夺得了锦旗。
  (李振峰)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