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62
颗粒名称: 李集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866-8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李集村村庄概况、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村民生活、文化生活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李集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李集村位于韩庙乡政府驻地东北方向3公里处、韩阳公路北侧,东临商东河,西与小冯家村相邻,南与大冯家村相邻,北与红庙村接壤。全村占地总面积3697亩,其中耕地面积3297亩,村庄民居占地400亩。2010年,全村共有460户,总人口1824人。有李、王、黄、谢、陈、马、龚7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李姓人口最多。后来因马、龚2姓氏人数渐少,马姓改为李姓,龚姓改随为王姓。
  李集村是韩庙乡较大的村庄之一,曾多次被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模范团支部”等称号。据村碑记载,明朝年间,李氏由山东省寿光县迁入。初名护林坡,后李氏人丁兴旺,并立集市,故改名李集村。
  村民经济
  1978年后,打深机井、修排水渠道等措施,将全村所有耕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2000年后,粮食亩产量突破双千斤。2001年后,村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畜牧养殖业。该村有养殖小区2处,其中养鸡小区1处,建于1997年,养殖规模达到4000余只;养猪小区1处,以养殖野猪为主,位于村南头。村民的经济收入以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农闲季节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有500余人,人均年收入3-6万元。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
  村政任职
  李如伸是该村第一位党员,1939-1942年,任李集村党支部书记,并秘密组织革命活动,之后前往鲁北地区参加革命,于2008年7月1日去世。王希胜是该村第二位党员,194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随后与村民李万福、王金贵等人参加担架队南下。1942-2005年,先后有李红春、李春晓、李孝树、王明合、王翠明、王新龙、李天聪、李如敬、王芹龙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2006年,王新运任村党支部书记。2006-2007年,李如方任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王立臣任村党支部书记。李集村共有党员31名。
  村民生活
  1978年,村里对街道、宅基、住房实行统一规划,规划为东西走向大街、南北走向大街各4条。1997年,用红砖硬化一条东西走向大街,街道宽12米、长500米,道路两侧铺设下水道,标准为混凝土水槽、水泥盖板结构。1998年,在大街中间位置建设水泥地面篮球场一处。2000年,人均纯收入2850元,人均年存款余额2200元,多数村民住上砖石结构的瓦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00余辆,电话185部,电视机310台,有部分农户购置了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2010年,该村建设了党员活动办公室。投资2万元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完善文化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配套工程,添置办公桌椅30套,档案橱6个,普及远程教育配备电脑1台,电视机1台。至此,全村砖瓦结构住房占95%以上(无危房),有居民二层楼2座,有电动车300余辆、轿车14辆、面包车12辆、大型收割机3台、载重汽车8辆、电脑50余台、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村内有综合商店12处,饭店2处。1947年左右,该村建设了第一所小学,为2排房屋,儿童入学率不及30%。1977年后,由于学龄儿童增多,学校已经不能容纳这么多学生,村里在西北角修建了第二所学校。1997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李集小学被撤销,适龄儿童均到郭家村的振邦小学就读,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文化生活
  该村历来有跑秧歌的传统,由于村子大人口多,参加演出的人员能多达百人以上。鼓子秧歌队经常到附近村庄演出,表演内容丰富,其中有高跷、武术、花鼓、小戏等节目。每年春节后举办一次,每次5-10天,男女老幼齐上阵,场面壮观。
  (王立臣)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立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集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