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寨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46
颗粒名称: 于家寨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849-8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于家寨村村庄概况、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村民生活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于家寨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于家寨村位于韩庙乡政府驻地东南方向2公里处,东与姚家寨村相连,西与张家寨村相邻,南与小任家村相邻,北与齐家寨村相邻。全村占地总面积为860亩,其中耕地面积730亩,村庄民居占地130亩。2010年,全村共有70户,总人口286人,劳动力105人。有于、赵、王3个姓氏,其中于氏人口最多,均为汉族。据记载,明末清初于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此处,因于氏迁来较早,故得名于家寨。后来又有赵氏、王氏相继迁此居住。
  村民经济
  1950-1954年,由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1958年,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张家寨村等合并成爱国社(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开始加入人民公社,经济由人民公社统一核算。1960-1962年,连遭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涝成灾,村民生活更加艰苦。1970年,恢复原来的自然村,以大队建制。1983年,人民公社改为乡,各村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村委会结合该村实际,多渠道筹措资金用来挖渠修河等进行水利建设,使盐碱地得到改造。2000年,粮食亩产达到了1500斤。
  1996年后,全村建蔬菜大棚20多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芹菜等。另外该村大量种植速生杨,并建设了环村林。同时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在村南建设鸡、鸭、兔等养殖小区7处,占地面积20余亩。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经商和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2010年,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00余人,村民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
  村政任职
  1947-1962年,于学周任于家寨村村长,于洪恩任委员。1962-1985年,于洪恩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学周、于 洪忠任委员。1985-1997年,于学全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兴文任主任,于学文任文书。1997-2010年,于学田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兴文任文书、于学科任委员。全村共有党员15人。
  村民生活
  1978年后,村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过年过节时还可以吃上肉。1982年后,村民能天天吃上面食,温饱问题彻底解决。2002年,村里开始实行宅基、住房、街道统一规划,东西建房9排,南北建房8排,主大街是东西街,宽16米、长230米。2005年,全村通上自来水,水源为姚家寨村的深水井。2010年,该村建设了党员活动办公室,5间屋1个院,村支部定期于每月的1号、10号、20号在党员活动室召开会议。同时投资2万元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添置办公桌椅30套、档案橱6个,普及远程教育配置电脑1台、电视机1台,购置图书600册,建立了农村书屋。至此,全村97%的村民住上了砖石结构的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三轮车、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基本户户都有,多数家庭已拥有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电视机、通讯设备基本普及。
  (于学德)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学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于家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