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寨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44
颗粒名称: 张家寨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845-8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张家寨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民经济、村民生活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张家寨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张家寨村位于韩庙乡政府驻地以东2公里处偏南,东与于家寨村相连,南靠前进沟,北与齐家寨村相邻。全村占地总面积1670亩,其中耕地面积1560亩,村庄民居占地110亩。2010年,全村共有76户,总人口306人。有张、李、郑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李氏人口最多。
  据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张氏由益都(今山东省广饶县)北关迁至此处,因张氏迁居此地最早,故得名张家寨。李氏在明朝末年由山西省洪桐县迁居此处。至今仍是张、李两大姓氏人口最多,郑姓只有4户,19口人。
  1995年,该村被中共商河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1998年,被乡党委授予“先进模范村”称号;2003年,被乡党委授予“年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被乡党委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年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村政任职
  1947-1955年,李占良任张家寨村村长。1956-1957年,李占红任农村合作社社长,李红文、李玉花任委员。1958- 1960年,李占红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红文、李玉花任委员。1961-1987年,李红文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红、李占青任委员。1987年,李玉顺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田、李喜之任委员。张家寨村有党员11人,村班子由3人组成。
  村民经济
  1955年,由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1958年,由初级合作社合并为于家寨爱国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由5个自然村组成。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由人民公社统一核算。1970年,恢复自然村,自然村以大队建制。1983年,人民公社改为乡,各村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通过打机井、挖渠道等方式,使盐碱地得到改造,将全村耕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丰产田。2000年后,粮食亩产量突破双千斤。
  1996年,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全村建设蔬菜大棚22个,规模为长50米、宽13.4米,以种植西红柿和芹菜为主,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农闲季节该村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有100余人。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村民生活
  1984年后,基本上每户都能天天吃面食了。1992年春,村里实行街道、宅基、住房统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向南迁,当年有11户村民由老村迁到新村位置。同年,全村通上电。1997年,村里自筹资金修建大街南头桥一座。2000年,投资13000元铺设柏油路大街。2003年,普及远程教育,配置电脑1台、电视1台。2005年,村民全部按照新规划由老村迁居到新村,东西建房9排,南北建房10排,南北大街宽16米、长240米,东西大街长180米,房屋整齐有序、大街宽敞整洁。2008年,建设了党员活动办公室,同时建设了长50米、宽40米的文化广场,投资2万元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完善文化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配套工程,建设了农村书屋。2009年夏,村里安装有线电视转播设施,普及率达80%。2010年,实行第二次电改,换成节能变压器,电线和电表进行了更新。全村97%的村民住上了砖石结构的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三轮车、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基本户户都有,多数家庭已拥有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电视机、通讯设备基本普及。
  1973年以前,该村学生上学都是到邻村姚家寨小学就读。1974年,普及小学教育,村村建有小学。1979年,在村东建房5间,3间教室、2间办公室。1997年,教育制度改革,村小学撤销合并入赵家寨小学。至2010年,全村共有大学生5名,研究生1名。
  (李玉顺)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玉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家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