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子张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40
颗粒名称: 店子张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838-8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店子张村村庄概况、村民经济、村政任职、古迹、村民生活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店子张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店子张村位于韩庙乡政府驻地西南方向约3.5公里处,北靠赵韩公路,东与店子周村、胡家营村相邻,南与朱林村相连,西与店子街村相邻。全村占地总面积800亩,其中耕地面积666亩,村庄民居占地134亩。2010年,全村共有92户,总人口355人,有张、薛、苑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张氏人数最多,薛氏次之,苑氏人数最少。
  据记载明末清初,张氏由青州府乐安县因旱荒讨饭来此定居,因靠马路开一店养家糊口,故称店子张村。
  村民经济
  店子张村地势平坦,盐碱地得到改造,水源丰富,该 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产业为林业、畜牧业。
  1951年,村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限制,村民生活并没有较大改观。20世纪60- 70年代,通过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地成方、沟成网,为增加农业产量奠定基础。1980年后,该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开始使用良种、化肥、农药,粮食产量由集体种植时的亩产200斤左右增加到亩产800斤以上。2000年后,经过陆续整合土地,大面积实现机械化耕作,村内青年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至2010年,村内有4支规模较大的建筑队,有便利商店2家,村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村政任职
  1949-1953年,苑吉富任店子张村党支部书记;1953-1985年,薛宜水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97年,薛守聪任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薛大龙任村党支部书记。全村共有党员10人。
  村民生活
  1963年,在村南开挖韩赵渠,缓解了全村农田灌溉问题。1974年,该村建立村小学。1997年,撤销村小学合并入朱林小学。1999年,全村开始实行街道、住宅统一规划,先后疏通东西大街3条,长300米、宽15米;南北大街1条,长400米、宽15米。每户住宅规划为东西宽20米、南北长24米,村落呈“丰”字型结构。2002年,实现电改,将旧电线更换为新电线。2003年,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硬化,在街道两旁栽种树木进行绿化。同时,安装路灯24盏。2008年,全村通上自来水,水源为雹泉庙村的深水井。2010年,该村在南北街西侧,建党员活动室5间,长20米、宽8米,村支部定期于每月的1号、10号、20号在党员活动室召开会议。投资2万元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添置办公桌椅30套、档案橱6个,普及远程教育,配置电脑1台、电视1台,购置图书1500册,建设了农村书屋。同年,投资15万元对村西桥进行了修建。全村97%的村民住上砖石结构的瓦房,村内无危房;太阳能普及率65%,20%的村民家中安装了空调,建立沼气池10多个,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基本普及。
  古迹
  吉树 在该村西南边有一棵老槐树,据记载树龄已有600多年。老槐树位于一处单独庭院内且由专人负责看护。该树树干直径80厘米,高8米,树冠直径10米,生长茂盛。2012年,县林业局实地考察时,建立保护机制并将其收入古树名录。
  (张丙文)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丙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店子张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