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林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38
颗粒名称: 朱家林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836-8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朱家林村村庄概况、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村民生活、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朱家林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朱家林村位于韩庙乡政府正南方向约3公里处,燕韩路西侧,北与胡家营村相邻,西与打狗店村相邻,是韩庙乡最南边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占地总面积3661亩,其中耕地面积3261亩,居民住宅占地400亩。2010年,全村共有370户,总人口1490人,有朱、郭、贺、石、李、王、陈、周、刘、崔10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郭氏、贺氏、石氏人数较多,刘氏、朱氏人数较少。
  据记载,明末清初朱氏一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定居,由于朱氏来此最早且该地只有朱氏一家,故以姓氏命名为朱林村,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该村自1970年成立党支部以来,多次被县、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民兵连”“先进单位”等称号。
  村民经济
  1950年以后,农民分得土地,因浇灌、肥料、土质等问题,粮食产量低。1970年,全村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解决灌溉问题,村民开始大量种植高梁、玉米、地瓜等农作物,粮食产量有所提高。1978年后,村集体投资成立了苹果园、沙发厂、革编厂等,全村从业人员约150人,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1997年,在村西建设蔬菜大棚10多个,主要种植芹菜、黄瓜等蔬菜,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2000年后,村民依旧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加之使用良种、化肥、农药等科学化种植,粮食亩产量达到双千斤。2010年后,村民逐步从种植业转向畜牧养殖业、林业等多种致富渠道,全村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村民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
  村政任职
  1949-1970年,石玉沛任朱家林村党支部书记;1970-1972年,刘向兰任村党支部书记;1972-2000年,郭连祥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08年,贺金成任村党支部书记;2008-2010年,郭长坤任村党支部书记。2010-2012年,贺申行任村党支部书记。全村共有党员25人。
  村民生活
  1971年,村里开始实行街道、宅基、住房统一规划。至1974年,全村先后疏通1条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总长度4000多米。1983年,安装100千伏变压器2台,全村户户通电。1993年,硬化村内大街1100米。1994年,全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户户通上自来水,并于同年6月筹资建设村委会办公室以及活动场所。1997年,村里种植各种景观树1000余株。2008年,安装路灯60余盏。2008年以来,该村先后投入15万元建起了农村文化大院,设有篮球场、图书室、乒乓球台等。筹资2万元修缮了党员活动办公室,党支部定于每月的1号、10号、20号在党员活动室召开会议。2010年,购置办公桌椅30套、档案橱4个,为远程教育配置电脑1部、电视机1台。至2010年,全村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村内有综合商店6家。全村97%以上的村民住上了砖石结构的房屋,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多数家庭已购买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电话、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
  文化教育
  1949年10月,成立了第一所小学——朱林完小,坐落于该村南侧,沙河、乐陵、阳信等地的适龄儿童来该校学习,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校学生有700余人。1980年,学校搬迁到村东北方向,更名为朱林小学。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该村先后投资5万元,配备了桌椅、操场、大门、厕所等设施。
  文化生活
  1949年5月,村里组建了鼓子秧歌队有100余人,每逢过年过节时,村民自发组织牛车20余辆,到沙河、乐陵等地表演,得到群众好评。2000年后,村里还举办小戏大家唱活动,吃过晚饭后,村民就自发到大街上演唱,很是热闹。
  (刘香兰)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香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家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