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营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37
颗粒名称: 胡家营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835-8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胡家营村村庄概况、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村民生活、革命活动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胡家营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胡家营村位于韩庙乡政府驻地以南2.5公里处,东与孙家营村相邻,南与朱林村相连。全村占地总面积约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730亩,村庄民居占地面积约270亩。2010年,全村有4个生产小组,共226户,总人口856人。有孙、李、胡、王4个姓氏,均为汉族。
  据记载,明末清初胡氏由河北省枣强县一带迁入,始名胡家庄。据孙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年间,孙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商河城北50余里胡家庄居住。李氏族谱记载,李氏族原籍河北魏县,明末年间迁居商河城北朱家林村,而后一部分迁到邻村胡家庄。王姓一家原籍德州乐陵,因与孙姓某人是挚友,遂迁往胡家庄居住。村东有一条官道,当时战争频繁,过往官兵、公差都要在此路过打点,称为西营,后将胡家庄改名胡家营村,沿用至今。
  村民经济
  1973年,村里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土地整方,整平土地使所有的可耕地实现了沟路相间,土地成方。2007年,村里对所有的土地进行了第二次整合,全部实现方田化,通过实行秸秆还田、河水压碱、使用化肥、深耕等科学种植,粮食亩产量突破双千斤。至2010年,村里有建筑队6个、村办工厂1个,从业人员50余人,年收入20万元。该村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有300多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
  村政任职
  1950-1955年,孙长河任胡家营村党支部书记;1955-1957年,王永富任村党支部书记;1957- 1961年,李尚武任村党支部书记;1961-1968年,孙宝善任村党支部书记;1968-1976年,李尚武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2003年,王海停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2007年,王在忠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孙长木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孙秀峰任村文书。胡家营村共有党员21人。
  村民生活
  1971年,村里开始对宅基、街道实行统一规划,规划为东西大街4条、南北大街1条,每户住宅规划为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1982年后,村民温饱问题解决,年底还有余粮可卖,过年过节时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和肉食。2003年,在村内主要街道全部安装上路灯。2008年,更换为节能新路灯。全村通上自来水,水源为雹泉庙村的深水井。2010年,在村东北角修建党员活动室1处,南北长20米、东西宽16.5米,并添置办公桌椅30套、档案橱4个、电脑2台。村支部定期于每月的1号、10号、20号在党员活动室召开会议。全村98%的村民住上了砖瓦房,全村有各种机动车200余辆,其中大型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5台,95%的村民家庭安装了电话、空调、电脑,少数村民家庭购买了汽车。
  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群众孙凤武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为八路军搜集情报,掩护革命同志,为抗日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如孙得福加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抗美援朝时期奔赴朝鲜战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甘肃省正宁县、宁县县委书记。还有孙长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近年来,村里有十多名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
  (孙秀峰)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秀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胡家营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