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王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528
颗粒名称: 问王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742-7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集乡问王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庄建设、村计民生、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乡 孙集乡 问王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问王村位于孙集乡西北,东临韩牟村,西临杨庙村,南与刘安村接壤,北与松林村相连。全村耕地面积1900亩,民居占地300亩。全村共有190户,704人,有王、李、张3个姓氏,均为汉族。据记载,明末清初,该村先祖由河北省武邑一带迁入。据传刘秀走南阳到此处问路而得名问王村。
  村政任职
  1949-1972年,王仁亮任村党支部书记。1972-1976年,李凤山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1980年,王明玉任村党支部书记。1980-1990年,王德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王育海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庄建设
  2000年前,村内没有整齐的街道,没有像样的住房。2001年后,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基本拆除旧宅基上的房屋,先后建起了全村统一标准的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0平方米。按照村规划,两条东西大街和一条南北大街路面全部硬化。2008年,全村通自来水、安装路灯。投资8万元,修建了村文化大院、篮球场、农村书屋、卫生室等。另外,村委会还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花植树,美化环境,并划分好卫生区,村民主动清理大街。该村有汽车12辆,大型收割机5台,货车4辆,超市2家。
  村计民生
  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富农家里,老百姓主要靠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土改后,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万元。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开始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推广棉花薄膜覆盖技术,棉花单产达400斤。该村建筑业从业人员达90人,从事其他行业人员100余人,年增收可达150万元。至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文化教育
  鼓子秧歌表演在该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秧歌队由花伞、丑伞、鼓子、棒槌、花、丑组成。花伞是秧歌队的“魂”,总指挥,指引队员的一招一式,鼓子、棒槌整齐划一。丑伞队员的表演,如同画龙点睛一般,增添光彩。新中国成立前,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小学并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直到1997年村小学撤销,该村学生都到牛堡小学就读,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人物
  王福祥 1963年出生,1990年入伍,2008年任职于济南军区后勤部。
  王玉祥 1964年出生,2008年任商河县安监局副局长。
  (周克志)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克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问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