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513
颗粒名称: 梁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730-7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集乡梁家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庄建设、村计民生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乡 孙集乡 梁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梁家村位于燕韩路南沿线1.5公里路东,交通便利,处于孙集乡、沙河乡、龙桑寺镇交界处。东隔商东河与龙桑寺镇宽河村相望,西边耕地与肖刘村耕地相邻,南边耕地与赵集村耕地接壤,北面正对沙河乡张铁匠村,村庄总面积1000亩,其中村庄占地面积300亩,共110户,350人,均为汉族。
  梁姓明朝被分迁于河北枣强一带,明末清初由枣强迁至此地。因最初居民多为梁姓,得名梁家。现村中有梁、徐、杨、韩、顾五姓,虽为“梁”家但徐姓人口最多。1963年隶属商河县城关公社,1970年划归商河县牛铺公社。2005年,合并乡镇后隶属商河县孙集乡。
  村政任职
  该村有党员11人。
  1949-1968年,徐之章任党支部书记,徐之俊任大队长。1970年,徐之俊任党支部书记,徐会山任大队长。1990-2003年,顾振玉任党支部书记,徐会山任村主任。2004年王宗祥任党支部书记(挂职),徐之庆任村委会主任。2007年王兰峰(女)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村庄建设
  梁家村自古以来地势低洼,下雨时村内积水多,新中国成立前,村民大多数住的是土坯房,住房零星排列,村内无正规街道。1957年根据现实需要,在村前、村后通开大街两条,但很弯曲,因处于乡镇边缘,离其他村较远,地势洼,每遇雨季,路人皆不能进村,村民也无法出村,交通闭塞。2006年孙集乡人民政府出资,修建了通往该乡小北陈村的柏油路,交通状况得以缓解,随着燕韩路南线的通车,梁家村成了十里八乡交通最发达的村庄,经过几次规划,现已形成三横一纵3条大街,村民都住进了砖瓦房。
  村计民生
  1950年前,多数村民生活困难,年人均口粮不足100斤,吃不饱穿不暖,1960年人均食粮150斤,人均纯收入130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多数村民住上了砖瓦房。2008年完成改厕,并通过验收。全村安装固定电话70部,电视机150台,部分农户购置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2004年后,全村砖瓦房入住率达99%,各种机动车200余辆,其中轿车6辆、面包车1辆。电脑9台,手机、彩电已基本普及。2010年硬化330米村主干道,打机井9眼,疏通河道和排水沟300米,新建桥梁1座,建高标准篮球场1个。2011年村委会新建办公室4间,村民活动场所1处,并配齐图书8000余册。梁家村种植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至 2012年小麦亩产达570公斤,玉米亩产达650公斤。1964-1981年,村集体副业编织厂占地3.5亩,从业人员为该村的壮年劳力,工人收入主要是村集体分粮。2000年后,转移剩余劳动力100多人,他们有的打工,有 的自己当上了老板,村民生活显著提高。2012年,村民纯 收入达9800元。
  文教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有私塾1处,主要是传授四书五经,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1950年在村南新建学校梁家小学,5个年级,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因村民子女多、负担重,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50%。从1982年开始,适龄儿童入学率逐步增高,至1996年达95%。1997年全部适龄儿童移至牛铺乡张董学区赵集完小上学(今孙 集乡赵集小学),入学率100%。1964年后,村建卫生室1所,房屋简陋,2010年新 建高标准卫生室1所。
  人物
  徐辉水 1947年生,曾任商河县公安局副局长,已退 休。
  徐秀峰 1937年生,曾任商河县燕家乡供销社主任, 已退休。
  村民梁勤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至2013年,全村有先 后有20人参军。
  (刘学兴)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学兴
责任者
徐辉水
相关人物
徐秀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梁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