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崔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510
颗粒名称: 北崔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727-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集乡北崔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庄建设、村计民生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乡 孙集乡 北崔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北崔村位于孙集乡牛刘路北1公里,省道316线南1.5公里处,东与双庙村融合,西边耕地与大杜村接壤,南与双庙村融为一体,北边耕地与小北陈村相邻。村庄占地面积140亩,耕地面积710亩。全村有52户,207人。共3个姓氏,分别为崔、王、李,其中崔姓最多,均为汉族。
  据村碑记载,元末明初,崔氏从河北省枣强县迁到此地定居,为与该乡崔田村相区分故得名北崔。后有王、李氏迁此。
  村政任职
  1943年隶属国民政府商河县大刘乡。1963年,崔作平任北崔村党支部书记,崔广安任大队长。2012年崔广勇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63年隶属城关公社。1970年隶属牛堡公社。2005年,牛堡乡与孙集乡合并,隶属于孙集乡。
   村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占地面积较小,村内无正规街道,只有一条弯曲的东西街,村民住的全是又低又矮的土坯房。1978年村庄进行初步规划,开通东西街,并与双庙村合作打通南北街。村民居住房屋与双庙村融合。2002年与双庙村合作,硬化道路2000米,安装路灯30盏。打机井8眼,疏通河道和排水沟1000米。2010年,建高标准篮球场1处。2011年村委会新建办公室4间,村民活动场所1处,并配备图书9000余册。
  村计民生
  北崔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作物一年两收;还种植花生、地瓜、高梁、绿豆、黄豆等作物。主要蔬菜品种有西葫芦、丝瓜、红扁豆角、西红柿、黄瓜、菠菜,菜豆角、茄子、白菜、白萝卜、红萝卜、大葱、辣椒、大蒜等,但多以家庭院落种植为主,自种自用,一般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牲畜主要以家庭院养为主,种类有马、牛、羊、驴、鸡、鸭、鹅、狗、兔、猪等。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村中有铁编加工。村内建有服装加工厂1处,工作人员50名,五金厂1处,吸纳劳动力40名。新中国成立前,多数村民生活困难,人均口粮一年不足100斤;1960年人均食粮150斤,人均纯收入130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多数村民住上了砖瓦房。2004年后,全村瓦房入住率达99%,安装固定电话37部,
  电视机60台,有轿车3辆、面包车2辆,载重汽车1辆,电脑7台,手机通讯、彩电已基本普及。
  文教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学龄儿童入学高家完小。1950年,在村中建小学一所,以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1980年学校迁至村西,共五个年级。适龄儿童入学率逐步增高,至1996年达95%。1996年全部适龄儿童移至张董学区赵集完小上学(今商河县孙集乡赵集小学),入学率100%。1980年后,村建卫生室1所,房屋简陋,只有一名医护人员,只能看一些头痛感冒之类的小病,已撤销,村民看病地点为肖刘村。
  人物
  解放战争期间,村民崔向德、崔金华、崔庆茂参军参战。其中崔庆茂负伤,成为残疾军人。
  崔恩德 1930年生,曾任商河县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已退休。
  崔作德 1950年生,曾任商河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已退休。
  崔义德 1953年生,曾任商河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
  (刘学兴)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学兴
责任者
崔恩德
相关人物
崔作德
相关人物
崔义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崔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