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506
颗粒名称: 郝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724-7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集乡郝家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庄建设、村计民生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乡 孙集乡 郝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郝家村位于县道005线南0.5公里,孙集乡驻地燕韩路南沿线经牛刘路往西2.5公里处。东靠赵集村,西边耕地与大杜村接壤,南靠南陈村,北边耕地与双庙村毗邻。村庄总面积600亩,其中村庄占地面积100亩,共80户,272人,均为汉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枣强一带,后由枣强迁至此地。郝家村原村庄位于今村西南,因地势低洼,故迁至原村东北高台子。清朝末年,刘姓来到此地,该村现有郝、刘二姓,郝姓居多。
  村政任职
  1949-1957年,郝文亭任党支部书记,刘福宗任村长。1958-1980年,郝文胜任党支部书记。1981-1997年,郝富林任党支部书记,刘化明任村主任。1998年,刘化江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该村有党员7人。
  村庄建设
  1943年前,郝家村村民居住今村西南,地势低洼,下雨时村内积水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迁村于此,村民大多数住的是土坯房,住房零星排列村内,无正规街道。1953年对村庄进行初步规划,规划330米东西街1条,2000年铺成柏油路。同年,打机井9眼,疏通河道及排水沟300米。2010年,建高标准篮球场1处。2011年村委会新建办公室6间,村民活动场所1处,图书室配齐图书8000余册。
  村计民生
  新中国成立前,年入均口粮不足100斤。1960年人均食粮150斤,人均纯收入130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多数村民住上砖瓦房。2008年改厕完成,并通过验收。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00余辆,安装固定电话50部,电视机100台,部分农户购置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2004年后,全村砖瓦房入住率达99%,各种机动车200余辆,其中轿车5辆、面包车2辆,电脑9台,手机通讯、彩电已基本普及。
  郝家村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1964-1981年,村集体副业编织厂、弹簧厂在当地小有名气。从业人员为该村的青壮年劳动力。2000年后,全村私营经济发展较快,2013年该村有废品收购站1处,机动车修理点2处。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400万元,人均纯收入9547元。
  文教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建学校1所,教师3人,科目主要是四书五经。1950年在村南新建学校1所,为郝家中心小学,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适龄儿童入学率为50%。自1982年开始适龄儿童入学率逐步增高,至1996年达95%。1996年全部适龄儿童移至商河县牛铺乡张董学区赵集完小上学(今孙集乡赵集小学),入学率100%。1964年后,村建卫生室1所,房屋简陋,2010年新建高标准卫生室1所。
  人物
  郝文都 1928年生,曾任沈阳军区某部团长,已去世。
  历年服兵役、民兵组织情况:
  解放战争爆发后,郝家村村民踊跃参军,共有7人参战,分别是:刘耀宗、郝文秀、郝福正、郝福延、郝文庆、郝文都、郝清泉。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有3人,分别是:郝福清、郝春平、郝福成。至2013年全村先后有15人参军。
  (耿新亮)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耿新亮
责任者
郝文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郝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