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蒲洼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485
颗粒名称: 大蒲洼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7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集乡大蒲洼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庄建设、文教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乡 孙集乡 大蒲洼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大蒲洼村位于孙集乡政府驻地东略偏北3.5公里,南偏西靠前堤村,北靠小街子村,西靠车庙村,东与小蒲洼村相连。1965年前大蒲洼和小蒲洼村为一个行政村,1965年后,小蒲洼村从大蒲洼村分出。
  大蒲洼村全村占地总面积2500亩,其中可耕地面积1751亩。全村有213户人家,总人口913人,有王、焦、高、乔、杨、侯6个姓氏,其中王姓占总人口的90%,均为汉族。
  村政任职
  大蒲洼村土改时设有区部,领导全区的土改工作,村民王玉春是早期参与者之一,接受上级领导,积极在村里开展工作,建立农会组织,组建妇救会,基干队,青年团等。
  1947年,王安合任村长。1950年,王安臣任村长。1956年,成立生产合作社,王登胜任社长。同年,中共大蒲村支委会成立,王玉春任书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生产大队,王俊堂任大队长。1966年,王志堂任“革委会”主任,1973年任党支部书记。1978年王良党任党支部书记。1998年,王登举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5月,王芬堂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截止2011年,全村党员已发展至20多人。
  村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大蒲洼村全都是土坯墙、草檐头的平顶房。改革开放后,所有村民都住上砖瓦房,并购置相应的家具、家用电器等。
  大蒲洼村于1996年铺设一条柏油路,村民出行便利,2001年进行宅基统一规划。2008年,通自来水。
  村计民生 1947年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全部有了自己的土地。1978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可根据各自的条件选种适宜作物,农村产值有了提高。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村的水利条件日臻完善,随着各种优惠补贴政策的扩大,村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有了提高,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大蒲洼村有养殖专业户6户,蔬菜大棚种植户17个,剩余劳力或外出经商,或外出打工。外出及当地打工人员170人,经商户3家,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201 1年全村人均经济收入7000元。
  文教
  新中国成立前,大蒲洼村设有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进行多次扩建和维修,到1975年已扩大至有2个初中班的联办中学。初中班于1979年并入后堤联中,小学班仍保留。1997年“普九”时小学高年级并入后堤小学,2003年所有班级全部并入统建的标准小学——后堤小学。全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从恢复高考到2011年,全村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60余人。
  大蒲洼村很早就有唱戏的传统,服装道具,打击乐器齐全,上演剧目有吕剧《李二嫂改嫁》《小姑贤》,京剧有《沙家浜》《红灯记》等,后有部分人活跃于喜事庆典,节日祝贺等活动中。该村鼓子秧歌,历年春节后经常外出展演于十里八乡,并时常代表管区和乡镇参加汇演。2009年村中建文化室。
  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应征参军和早年参加革命人员:王德堂 王玉春
  (王忠堂)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忠堂
责任者
王德堂
相关人物
王玉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大蒲洼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