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庙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478
颗粒名称: 前庙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701-7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集乡前庙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庄建设、村计民生、文教卫生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乡 孙集乡 前庙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前庙村位于商展路与燕白路交汇处南1500米,东靠车庙干沟,西靠燕白路,南靠何家村,北与孙茂仙村接壤。全村占地总面积1363亩,其中耕地923亩,居民宅基占地150亩,湾、塘、散闲地290亩。2013年全村总人口563人,156户。
  该村始创于元末明初年间,先由钱氏家族迁移此地,信仰佛教,建有寺庙一座,闻名周边,故称做钱庙村。后因钱氏家族无丁传承,由邻村庄的王氏、常氏两家族移住此村,管理寺庙。清末又有范氏、孟氏、翟氏家族相继迁入,因寺庙建在村前,便更名前庙村。该村现有王、常、范、陈、孟、翟、孙七个姓氏,其中王氏人口最多,均为汉族。
  村政任职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常风水任社长。1959年公社化,村设生产大队,下设两个生产小队,范朋祥任大队长。1968年,中共前庙村支委会成立,王德成任书记。1975年,常德兰(女)任党支部书记。1982年,常宝贞任党支部书记。1989年,王德双任党支部书记。1997年,王德军任党支部书记。2007年,王京祥任党支部书记。全村现有中共党员14人。
  村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里全是土坯房,唯一一条街道宽窄不齐,车、人行走不便。1976年全村实行宅基、街道、住房统一规划,设有1横1纵2条主街,南北小巷8条,房屋158座,村民按规划建设新房。2005年2条主街全部铺设水泥路,硬化长度总600米,2009年新建村委会大院1个,办公室4间,设有图书室1个,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1个。新中国成立前后,村民靠扁担挑水吃。1983年改换压水机,饮用地下水。1984年全村通电,1996年全村通电话,2009年全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
  村计民生
  新中国成立前后,该村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种植为主,村南、村东尽是洼地,涝灾严重,粮食亩产80公斤。1963年全村村民治理耕地,将耕地改造为“旱能浇,涝能排”种植条件好的良田,亩产是原来的8倍。1982年实行土地承包,粮食亩产1000公斤以上;1988-2000年全村种植业调整,以西瓜为主,年种植面积600余亩,同时利用春冬两季家家养蘑菇,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周边村庄,建有菌种培育基地3处(菌种培育者分别是王德双、常玉亮、王安东),当时可称为孙集乡经济强村。2007年该村新上木材加工厂1家,从业人员20余人,年创利10余万元;2008年以来,每年外出务工人员170人,当地从业人员30余人,年收入500余万元。2012年全村总收入首次突破800万,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0元。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民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是牛车、马车、人推车。1988-2013年全村购置机动车276辆,其中面包轿车28辆,大型农用机械车4辆。各种电器安装落户,有电冰箱156台,洗衣机161台,空调26台,电脑78台。
  文教卫生
  1950年,村内借用村民住房设一处临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25%。1970年,村新建学校,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实现六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至2013年6月全村先后有21名学生考入全日制专、本科院校,并有3人获硕士学位。
  2006年村民已全部加入新农合与养老保险。全村现有80岁老人12人,其中最高年龄87岁。2009年,村里成立红白事理事会,做到红白事一切从俭。
  人物
  1947年至今,全村共有15人应征入伍参军,其中常丙荣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均立战功。
  (张广树)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广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前庙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