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赵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429
颗粒名称: 丁赵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653-6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白桥镇丁赵村村庄概况、村落变迁、村计民生、生产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白桥镇 丁赵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丁赵村位于商河县城东南方向18公里处,白桥镇政府驻地西北部,东与西牛家村为邻,西与孙玉玺村相连,南与康家村接壤,北靠路家村,整个村落呈长方形。该村计有赵、信、蔡、杨、丁、李6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赵姓最多。至2010年,全村共有110户,总人口510人,其中农村人口500人,城镇人口10人。
  明末清初,丁、赵两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以姓氏命名。原属商河县潘桥公社,后属商河县岳桥乡,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隶属白桥乡管辖。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因水利、公路建设,导致该村土地面积减少,仅1415亩土地,其中耕地面积1040亩,居民占地面积为365亩,企业占地面积10亩。
  村落变迁
  20世纪60年代之前,该村无大变化,村落集中于唯一的一条东西大街北侧。一条宽8米的南北路将村庄分为东西两部分,路西有十几户人家,分别为丁、信、杨、李4个姓氏,南北走向只有一米多宽的半胡同或死胡同,俗称丁家胡同。东部有赵、蔡两姓,只有三四户人家。村民多居住在大街以北,大街以南只有六七户人家和剩余的几个闲宅子,因大街以南有4个池塘,住户较少。全村东西长不足400米,村落的建筑多为青砖建脚,土坯砌墙,房架为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大出头,坐北朝南有大门的四合院全村仅有4家。
  20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对居住拥挤、缺乏宅基地的家庭,利用闲地、闲院子进行安置,统一红砖建脚,坯墙,平顶房。80年代该村的宅基地、住房、街道实施统一规划,先后开通3条大街。院落标准为长16.5米,宽20米,高度一致,两户之间留有3米宽的胡同,房屋多为砖坯结构的平顶房。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青石建脚、砖瓦到顶的房屋。2000年后,该村对大街进行硬化,胡同整修,村内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2005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使用,总投资8.5万元,建筑面积32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 村政任职 1951年2月,刘怀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党员。1954年5月,中共丁赵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成立,刘怀仁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8年,成立丁赵大队革命委员会,蔡兰金任主任。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赵友杰任村主任,设委员2名,下设3个村民小组。2000年,村民委员会由3人组成,蔡兰富任主任,李忠方任村文书,陈淑兰(女)任村妇女主任。2011年,杨光良任村主任,赵明圣、陈淑兰(女)任委员,陈淑兰(女)任妇女主任。
  历任党支部书记:
  刘怀仁 1954.05-1957.03
  赵笃恩 1957.04-1965.12
  蔡兰金 1966.01-1982.12
  赵公义 1983.01-2003.10
  蔡希忠 2003. 11-2010.10
  赵明圣 2010.11任职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该村历代以种植业为主,农民除经营土地外,做些小买卖,旧时有卖锅饼、卖馍馍、卖油条、卖百货,还有部分村民种菜园,以维持生活。
  1952年,该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了2个互助组。1958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16眼,修沟渠1条。1976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00公斤,提高到亩产300公斤。1995年,开始推广大蒜种植,大蒜品种以苍山白皮蒜、改良红皮蒜为主。1999年,推广大蒜种植地膜覆盖技术。2000年,推广普及“三种四收”(大蒜—玉米—菠菜)模式,新打机井21眼,疏通沟渠10条,推广大蒜标准化生产。至2011年,全村种植大蒜104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100%,年产大蒜1000吨,蒜薹560吨,年产值1000万元。村内有商店2处、饭店1处、车辆维修部1处、良种农药专卖店1处。201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0人,村民增收30万元。
  至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砖石结构住房达99%,无危房,居民二层楼9座,全村安装程控电话97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202台,各种机动车315辆,其中轿车9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99%,新农保参保率95%。
  文教卫生 该村的鼓子秧歌起始于1930年,当初由于村子小,男女青壮年较少,“16个鼓子,16个花,孩子娘们儿打家伙”是丁赵村鼓子秧歌队的真实写照。该村的戏曲起始于1955年,村民集资购买乐器、铜器、行头等,村民剧团排练演出的剧目有谜戏、吕剧,有《空棺记》《井台会》《小姑贤》《双生赶船》《小放牛》等,曾到公社、邻村巡回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民国时期,该村只有一处私塾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开办了农民夜读(半工半读)、识字班突击扫盲。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是教室的真实写照。1985年2月,该村投资1万元建新学校一所,村民赵笃奎资助1000元钱,制作了40套木质桌椅和教学办公用品,为该村的适龄儿童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1966年实施合作医疗,村里设有卫生室1处,有赤脚医生1名。2006年,全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投资3万元建立农村文化大院,设有阅览室、活动室及各种健身器材等。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明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丁赵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