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坊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346
颗粒名称: 芦坊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578-5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芦坊村概况、村计民生、村政任职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芦坊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芦坊村位于郑路镇东南部,西与武家集村连接,东靠西刘桥村,北靠小石家村,由大芦坊、小芦坊两个自然村构成。全村耕地面积450亩,其中51亩耕地在济阳县仁风镇兰家村西。全村98户,总人口456人,有李、韩、张、赵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李氏占全村人口90%。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年)李氏、张氏、韩氏由河北枣强迁此立村,因有洪炉作坊,故名炉坊,后演变今名。
  村政任职
  杨忠县武集乡(顺河乡)政府建立后,该村建立农民协会,李长太任农会主任。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成立芦坊生产大队,李长献任大队长,下设2个生产小队。1967年成立芦坊村革命委员会。1972年6月,成立中共芦坊村支部委员会,李培池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成立芦坊村民委员会,李永明任党支部书记,李培池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1986年,李培池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0年1月,李培池任党支部书记,李光荣任村委会主任。1994年,李培池任党支部书记,李光荣任村委会主任。2004年7月,李培池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该村耕地沿徒骇河北岸,旱能浇,涝能排,引排干支沟6条,南北2条,东西4条,全长3000米。土质均白土,亩产平均过双千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以种地和做烧饼、炸油条、卖锅饼为生。1963-1972年,挖沟引水,兴修水利。1972年,购进3台12马力柴油机,配齐水泵管道。1982年12月,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户户通电。2000年,人均收入1100元,多数村民住房改为砖、石、水泥结构的瓦房。2003年,村内通电话。2007年,全村户户有电视机,并安装闭路线。2009年,户户通自来水,水泥硬化田间水渠600米。2010年,固定电话、手机、彩电普及,全村机动车98辆,其中大型配套农具2台,六轮运输车8辆。村内建有涂料厂、密目网厂等民营企业。村内剩余劳动力在农闲时外出打工,主要是建筑、刮瓷、水电暖安装,达100多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
  该村为前后街,已铺油硬化,西通武集村、东通西刘桥村,北接镇环路,四通八达。大街两旁采用砖砌排水沟,设垃圾箱8个。村民全部住上砖瓦结构住房。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270万元,人均6000元。
  文化教育 195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70%。1965年设小学,校舍在农户的车棚里,课桌是土坯台子,聘请民办教师2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1973年,投资6000元,新建校舍11间,土坯瓦房,相继购置课桌,建院墙、操场、厕所等,并加强师资力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0年,村委会投资6万元,建村文化大院,设置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图书阅览室(各类书计6000册)、篮球场、乒乓球台。
  民间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鼓子秧歌表演是该村的一大盛事,每年元宵节,60名男女青年表演各式各样的节目:翻跟头、劈叉打花鼓、八仙过海、姜太公钓鱼、猪八戒背媳妇等。鼓子秧歌年年不断,尤其在1978年以后,西至商河县城,东至惠民县邻庄,南至济阳县邻庄,北至郑路镇北部村庄,都很盛行。
  文物古迹
  该村前有“芦坊遗址”碑,市政府立于1992年6月12日。属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徒骇河拓宽,旧大堤北迁,堤基为黄泛冲积土层,地面以下2米处发现商周时代(前17世纪一前11世纪)驻军旧址。文物有青铜剑、青铜戟等兵器数件;书简若干捆,书简的经子已腐烂,只好打捆运走;三足陶锅、陶罐、各种陶瓷器皿数件。文物存入商河县文物局,后又转入济南市文物部门。
  (李培河)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培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芦坊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