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291
颗粒名称: 郑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527-5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郑家村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郑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郑家村为郑路镇政府所在地,东与李家坊村相邻,南隔土马河与于家屯村相望,西与路家村相邻,北与季家村相邻。全村占地总面积1222亩,其中耕地面积1032亩,村居占地150亩,湾塘占地40亩。2010年,全村有136户,总人口550人,均为郑姓。
  明朝成化二年(1466),郑氏兄弟二人由河北枣强迁商河城东15公里处立村,以姓氏得名郑家庄,后改名郑家村。
  村政任职
  1936年,郑圻修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1950年,中共郑家村支部委员会成立。1952年,村里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郑克兰任党支部书记。1964年,郑世训任党支部书记。1969年,郑世贤任党支部书记。1976年,郑克敏任党支部书记。
  1984年,成立郑家村民委员会,郑克兰任村委会主任。1990年,郑刚任党支部书记,郑新春任村委会主任。1996年,郑克彬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郑新春任党支部书记。2003年,郑丙禄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04年,郑兆温年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05年郑世珍任村委会主任。2007年,郑世金任党支部书记,郑国任村委会主任。2008年,郑国任党支部书记,郑龙任村委会主任。2011年,郑国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1952年,村里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井修渠,修建抗旱排涝设施。到1959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不足百公斤增长到200公斤。1964年,修建水利配套设施、土地配方,土壤得到改良,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调整种植结构,种紫花苜蓿;兴办铁编加工,增加村民收入;搞村居规划,改变村貌;同时建电力灌溉设施,改善水利条件。1978年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粮食亩产突破双千斤。1996年,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同时,发展民营经济和商贸服务业。2008年,清挖东西沟渠一条,改善水利条件。
  2010年,村内建有木材加工厂、密目网厂,从业人员达百人,年总产值达200万元。村内建有农贸市场一处,每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市场繁荣,大集时赶集人数达万余人。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投资800余万元,沿街建立卫生室、饭店、五金、百货、农资、肉食、服装等经营场所,使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4万元,人均纯收入7288元。
  文化教育 1929年,该村建立商河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抗日战争期间也曾在此办过高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建有郑家完小。1958年,建立县立第四中学。
  村庄建设 1976年,开始村庄规划。1993、1999年先后两次进行大街拓宽,大街宽42米,并重铺柏油路,大街两侧建成楼房,建起各种商业经营场所,用砖铺起东西街1条,建起老年活动中心1处。2009年,村里通自来水。2010年,在大街上安置垃圾箱,雇用3名保洁员定时打扫大街,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民间艺术 郑家村是吕剧的诞生地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村内建有新艺剧团。新中国成立后,在县委宣传部长左栋周的组织下,成立了以郑家村为主的京剧班(当时叫二黄班),并请名师教学,筹资置办服装、道具、器乐,经常到外地巡回演出。
  (郑 国)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郑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