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张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260
颗粒名称: 边张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499-5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贾庄镇边张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经济民生、文教卫生、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贾庄镇 边张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边张村位于贾庄镇贾胡路中段路西,北依郑家村,西靠边庞村,东靠武家村,属于五联镇(即苗家村、武家村、倒门郑村、边张村、边庞村五个村庄的合称)之一。该村南依商河(当地人又叫朱家河)故道傍水而建,因此村中有“边”一字。又因该村张姓人口最多,故而得名“边张家”村。该村总占地面积578亩,其中可耕地面积476亩。全村共有农户81户,总人口325人,有张、贾2个姓氏,其中张姓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均为汉族。
  据传,该村原名小贾家,贾氏人丁兴旺。明朝永乐年间张氏由河北省枣强迁入,该村张姓人口不断增加,相反,贾氏家族人丁锐减。
  村政任职
  1949-1970年,张富林任村党支部书记。1970-1980年,张恒山任村党支部书记。1980-2006年,张延增任村党支部书记。2006-2010年,张宗光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分散型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粮食、棉花产量有所提高。1970年大规模根治河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地成方、沟成网,为改变农村面貌奠定了基础。1980年,该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该村村民大搞科学种植,大面积使用了良种、化肥、农药,粮食产量由集体耕种时亩产200斤左右,增至亩产800斤以上。
  该村耕地面积人均近2亩,但土地分散,每户五六块,多的达到八九块。20世纪90年代以前耕种打轧基本上依靠人翻、人拉,影响了产量的增加。后该村土地陆续整合,合并了地块,大面积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该村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仅靠传统种植方法,不能满足村民的致富要求。有的村民在村边地头植树造林,提高了该村的绿化面积,使该村成为远近有名的“环保村”“绿化村”。有的村民搞起特色种植,修建起了高温大棚。村民张吉成自2010年起从外地引进桃树良苗“永莲蜜桃”,承包了5亩地,全部种植了“永莲蜜桃”,并向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学习科学管理经验,精心管理、科学施肥,经济收入成倍增加。为了提高村民的收入,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光带头大搞养殖业,他在村中建有一个占地10余亩的养殖园,以养猪为主,经济效益好,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村民的经济来源已不以耕种为主,劳动力自行分散到各行各业。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去外地经商,有的搞起了餐饮业、商贸业、建材业、装修业,先后自发组建了建筑队,兴办了水泥制品厂。该村有收割机、播种机、喷药机等农业机械,也有吊车、铲车、挖掘机等大中型机械,个体经营逐渐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村民文化
  该村是有名的鼓子秧歌村,无论是鼓子的节奏还是踩高跷舞技都很出众,上担、蹦桌、劈叉、倒蹲等高难度动作,表演都很到位。秧歌表演队表演的“山丹丹花开”和专业表演队的水平不分上下,每次表演都被围得水泄不通,至天黑都难以退场。
  1957年村民剧团排练演出了歌剧《白毛女》,到周围各村巡回演出,场场爆满。
  文教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先后举办农民夜校、识字班突击扫盲。1995年左右该村设立“边张小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村小学撤销,学生被转移到胡集乡中心小学。
  1966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村里设卫生室,有“赤脚医生”一名,2004年,该村作为试点村之一,实施新一轮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减轻了村民看病的负担,同时建立起了卫生室。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党圣凯
责任者
王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边张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