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华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226
颗粒名称: 张太华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462-4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贾庄镇张太华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经济民生、文教卫生、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贾庄镇 张太华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张太华村位于贾庄镇西北角,北与临邑县理合务镇王辛家村隔河相望,南依北谢村,东与张坊乡大姜村相距4公里,西与斜庄村相邻。该村总面积2750亩,其中村居面积300亩,耕地面积2450亩。
  明朝永乐年间,张氏二人由寿光县大尧村迁出,其兄张邦侯迁入临邑县理合镇张集村,其弟张邦汉迁入此地,其后,有张氏后裔张太华考中举人,该村便以此人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全村共有235户人家,总人口918人,村内有张、高、郭、刘、孟、王6大姓氏组成,均为汉族。张氏人口居多,占总人口的80%。张氏子孙20世纪60年代因生活所迫,移居东北地区。高姓人口占10%,是该村第二大姓氏,孟氏仅有一户。
  村政沿革
  民国时期,该村隶属德平县。解放后,该村隶属德平县怀仁区。1952年,隶属临邑县理合乡王寨生产大队(1958年改为理合人民公社)。1962年,隶属商河胡集人民公社,村改为生产大队,辖3个生产小队(1970年分为4个生产小队)。1984年4月,建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隶属商河县胡集乡。2005年11月,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隶属贾庄镇。
  民国时期,张俊岑任村长。1949-1964年,张花岭任村长。1964-1971年,郭宗尧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广会任大队长。1971-1977年,王广会任村党支部书记。1977-1982年,张思想任村党支部书记。1982-1997年,张思平任村党支部书记。1997-2000年,张思敬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07年,张思祥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2009年,张成旺任村党支部书记。2009-2010年,崔士明、张成信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种地为生,部分村民还做小买卖,如酿造、染布等补贴家用。
  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实现耕者有其田。1970年,开始根治河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土地配方工程。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200斤增至800斤左右,后土地陆续被整合。
  随后又实行了“小农水”工程,机井全覆盖,同时实现了机械化耕种,剩余劳力外出务工。沿街住户开起了副食店、装修厂。村民张思成和张成军各组建了建筑工程队,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张成彬建立了棉柴树皮加工厂,并购置了运输车辆。1976年,该村建成了一麻袋加工厂,厂长高守山,有工人30余人,织机20余部。1978年,修建一砖厂,厂长张思功。1990年,由怀仁镇储家村承包,1996年,由高守义承包。2001年,由梁山县张友民承包并担任厂长。2009年,因保护土地资源,将其拆除。村内还有铝合金门窗制造2家,养殖大户3家,大型小麦收割机7台套,玉米收割机3台套,轿车、面包车20余辆。
  文教卫生
  张太华村第一所学校建于1935年,1940年初具规模,名为张太华完小。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方圆十多里地的学生均到此就读。1969年,张太华完小改为张太华联中。1981年,撤销联中,设张太华中心小学,下设1-5年级,下辖5个村办小学。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府为整合资源,撤班并校,又设为张太华初小。
  该村传统秧歌包括武术、高跷、大鼓,最具特色的是武术表演(也叫前场,因走在秧歌队伍前边),武术项目繁多,主要有单人刀、双人刀,单拐、双拐、耍大刀、长矛、三节棍、十八鞭、单人拳、双人拳等。最具亮点的是唱秧歌,由于编排内容丰富,编剧滑稽,演、唱技高,每逢春节、元宵节都会到周边村庄巡回演出。
  该村1966年有赤脚医生一名。2004年实施新一轮合作医疗,即新农合。2008年,该村村民均到斜庄村卫生室就诊。
  人物
  张恩臣 商河县面粉厂化验科科长。自小学习书法,练习硬笔,颇有名气。历任商河县书法协会会员、德州市书法协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协会会员,举办过张恩臣书法展。
  张思广 1924年出生,1947年毕业于济南市师范学校。毕业后随即参军“南下”,后因丧母、家庭原因,从教。他文化功底好,并擅长编写秧歌小剧,历年的元宵节闹秧歌,他亲自编剧,而且演技也高超。
  张成收 1967年9月出生,大学学历。1985-1987年在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就读,1987-1991年在商河中学任教,担任团党支部书记兼少先队总辅导员。1991年8月在商河一中任教,2000年任商河一中办公室主任,2006年任教务处主任,2009年任副校长。任教期间曾获多项奖项:2000年获商河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5年获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济南市“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
  传说
  相传商河城西北的古鬲城人有种爱占便宜的坏风气。一天,一位卖油翁来到鬲城,他边走边喊:“卖油,卖油,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16两为一斤)。”听到吆喝,全城家家户户都来争买四葫芦,住城东的姜老头却连买两个葫芦,还附到卖油翁耳边说:“老兄,你这个卖法不行啊,四葫芦油一斤,你怎么按半斤卖,这样不把老婆孩子全赔上了吗?”卖油翁亳不在意地说:“没关系,我家买卖大。”接着又吆喝:“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快来买呀!”姜老汉叹了口气走了。一天夜里,卖油翁突然出现在姜老汉面前,并对他说:“老弟呀,全城数你最忠厚,告诉你几句话千万别外传。”接着唱道:“远打雷,近打闪,天一下雨去庙前,门前狮子红了眼,忙背老婆城外搬。”话音刚落就不见了。姜老头半信半疑,仔细一想,话音还清清楚楚记得。从这天起,每逢下雨,姜老头都到庙前去看。一天正要下雨,不知谁家一个调皮孩子把吃剩的柿子贴在石狮子眼上。姜老头老远就见到石狮子两眼发红,急忙跑回家,背起老伴顾不得雨急路滑,一口气跑出城外,刚喘了口气,就见一道白光伴着一声巨响,鬲城转眼间变成了一片汪洋。诗曰:“神仙化作卖油郎,巧借葫芦测莠良。可叹群氓贪小利,老姜身后陷汪洋。”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学福
责任者
侯善贵
责任者
刘法海
责任者
张恩臣
相关人物
张思广
相关人物
张成收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张太华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张太华村传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