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谢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214
颗粒名称: 北谢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449-4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贾庄镇北谢村村庄概况、村政沿革、村庄变迁、村民经济、村民文化、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贾庄镇 北谢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北谢村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东与小姜家村接壤,南与潘家村相连,西与吕庙、寇家隔河相望,北面3公里与张太华相邻,是西面村庄群众进城的必经之地。
  明代永乐年间,谢氏从山东省黄县迁到此处,以姓氏命村名,延续至今。村庄总面积2080亩,其中住宅用地550亩,耕地面积1530亩。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农户185户,总人口754人,仅谢氏一姓。
  村政沿革
  该村最初隶属德平乡,后划归胡集乡,曾与小姜家村合并为1个生产大队,辖4个生产队,小姜家为一队,从东往西分为二三四队,1983年与小姜家村分为2个大队。
  民国时期,谢安岑任村长。1947-1954年,谢福领任村党支部书记,谢合先任村长。1955-1957年,谢书鹏任村党支部书记,谢杰岑任村长。1958-1973年,谢忠先任村党支部书记。1973-1976年,谢之丰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1983年,姜振忠任村党支部书记。1983-1991年,谢忠先任村党支部书记,谢延岑为村委会主任。1991-1992年,谢书友任村党支部书记。1992-1998年,谢志岑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1999年,谢书责任村党支部书记,谢书友为村委会主任。1999-2010年,谢书友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之前,该村无大变化,村落主要集中在唯一一条东西大街两侧,街南面住户多于街北面住户,村庄东部街南面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人们称作“官道”,约有8米宽,通向潘家村,与潘家村的老杨树相望。据说,官道的南端是龙的头部,村南头有两口井是龙的眼睛,这条龙一直延伸到怀仁镇储家。村的东南面有1000平方米的大湾(俗称老湾),常年积水不断,在湾的东北岸上有一个庙,村民都要到庙上磕头、烧纸,来纪念去世的亲人,后来这一习俗在20世纪90年代消失了,“文革”时期寺庙被拆除,改建居民房。 该村村庄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稍短。房屋主要是青砖建基,土坯土打墙,房架为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出头,房顶大多是平的,上覆盖泥土,防漏水;富裕的人家盖房讲究四梁八柱,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带南屋的四合院。
  在该村的北面约1公里处,有土城墙,是一片碱地。据说这里古代有一座城,后来消失了,有一些土墙留在那里。而且有“60年显一显”的传说,还有人在附近挖出了金鸡等贵重物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为了耕种,把这些土墙整平种上了庄稼。
  20世纪80年代初,为部分缺房户在大街以北进行规划安置,院落大约东西宽23米,南北长25米。80年代始建红砖墙基,坯墙、踩墙、土板墙,尖顶房,挂瓦。80年代中期,村庄扩宽了主街道,并开通了前后2条大街,先后在后大街的南段及村东西两头安排住宅,2户之间留有4米胡同,建筑物多为砖坯结构平房。90年代中期出现青石墙基,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房屋,当时人们大多自行烧窑,扣砖坯,分地上窑和地下窑。2000年前后,全村普及砖瓦房。
  该村墓地分散,原以祖传土地或土改分得土地为本家墓地。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铲平坟头,节约土地,一时坟头铲平,种上了庄稼,于是人们在大年三十拿着香请“爷爷娘娘”,就在路边磕头请回家中。后人们又立起了坟头,并且立上了碑。仍在自己原先的墓地上进行安葬。
  过去照明一般用煤油灯,集体场合用汽灯。1980年,以承包的形式包出一部分土地,集体获得了收益。因此村里购买了一台50马力发电机,开始为全村发电,条件好一些的村民买了黑白电视机,大队买了一台日本松下21寸的彩色电视机,每到晚上把电视机搬到大街放在桌子上,全村老少拿着板凳去看节目。1991年全村正式通电,1998年村正中大街铺设沥青路面,前后大街仍为土路。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分散型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村民除种植土地以外,以自产自销的方式做些小买卖,旧时有炸油条、烤烧饼、蒸馒头等生意。
  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1970年左右大规模根治河流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土地进行配方,沟渠成网。1981年,该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由集体耕种时的亩产200斤左右,增至亩产800斤以上。由于土地分散(该村耕地人均不足2亩,初分地到户时,每户十几处地块),耕种打轧,基本依靠人翻、人拉,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与发展。后经陆续整合,合并为一个地块,适宜机械化耕作。
  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该村可耕地越来越少,劳动力自行分散到各行各业。沿街住户利用地缘优势搞起了餐饮业、商贸业、建材业、装修业、维修业、养殖业。全村现共有货运车8辆,家庭轿车25辆。个体经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同时还有一些闲散劳动力进城打工,每年务工人员至少300余人,也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村民文化
  20世纪80年代之前,村中盛行各种游戏,男孩玩蹦迪、抠铜钱、打铜牌、藏摸瞎、抽蘑菇、打元宝、溜滑车,女孩玩蹦绳、踢毽子、打捂帽等。大人们则在田间歇息时于地头道边随手用不同形状的物件作为棋子安方,走四顶,后此类游戏逐渐消失。
  该村传统秧歌逐渐彰显特色,内容丰富,有高跷腰鼓、上担、蹦桌、劈叉、倒蹲等高难度动作,表演参与者众多,远近闻名,每年都举办秧歌表演,到县城参加汇演,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并被邀请到其他乡镇去表演。1973年,该村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演出了《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轰动了周围村庄,这样的表演持续了三四年,各村巡回演出,场场爆满。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举办了农民夜校、识字班突击扫盲。1970年,政府在该村设立“北谢联中”,接纳周边各村学生就读,1981年,撤销联中,恢复中心小学,实行民办公助。1996年,该村在村东头建起了二层的教学楼,并命名为“济南市双拥希望小学”,拥有1-6年级学生1000余人。另外,全村有教师15人,本科生10人。
  1966年,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村里设卫生室,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2008年开始,实施新一轮农村合作医疗,减轻了村民看病的负担,报销的比例逐年提高。
  人物
  谢之景 1996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在山东农业大学任副教授。
  谢之龙 1964年出生,任江西省吉安市电业公司经理。
  谢书旺 中共党员,曾任团长,后离休在家,已故。
  谢之田 字有良,1940年出生,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并能自编自演。
  谢平先 1940年入伍,烈士。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学福
责任者
侯善贵
责任者
刘法海
责任者
谢之景
相关人物
谢之龙
相关人物
谢书旺
相关人物
谢之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谢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