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203
颗粒名称: 枣林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433-4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贾庄镇枣林村村庄概况、村庄沿革、村民经济、村民文化、文化卫生、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贾庄镇 枣林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枣林村位于贾庄镇的西北方,南临栾庙村、东双庙村,东靠马集村,北依万坊村,西临临商河。全村总面积1220亩,其中可耕地面积1059亩。枣林村全村125户人家,总人口583人,有王、陈、赵3个姓氏,其中王姓占村总人口的96%以上。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祖奶奶带3个儿子迁至此处,村内有一棵枣树,枣仁特别大,因此该村得名“枣仁”,枣树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成了一片片树林,后改为枣林村。大约在1898年前后,陈氏祖先陈军辉迁入枣林。赵氏在200年前迁入枣林村。
  1998年,该村被济南市民政局评为“先进单位”。2000年,被商河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01年,被济南市民政局、农业局、财政局评为财务管理“先进单位”。2002年,被济南市委评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先进集体”。2003年,被济南市评为“农村文化小康五十佳”。2004年,被山东省评为“先进妇代会”。2004年,被济南市委组织部、民政局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2006年,被商河县评为“计划生育模范村”。
  村庄沿革
  民国时期,该村归胡集乡管辖。1937年商河沦陷,该村受日伪统治。1945年商河城解放,该村归商河六区管辖。1952年六区改称胡集乡,1955年又改为胡集区,1955年5月隶属胡集区管辖。1957年1月隶属胡集乡管辖。1960年隶属贾庄人民公社,村改称生产大队,下辖2个生产小队。1984年隶属贾庄乡,村建立村民委员会。1996年隶属贾庄镇管辖。
  1946-1949年,陈君成任村长,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1949-1970年,陈希平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旭昌任大队长,在职期间领导大家成立了互助组,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初级合作社,王明昌、王中太任社长。1957年,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高级社,划分为两个生产队。1970-1986年,王中太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依顺任村主任,带领大家整理河沟、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86-1989年,王依路任村党支部书记,王维才任村主任。1986年为了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村党支部一班人员宣传发动村民开挖沟渠(当时召集了260人义务参与),东西方向的沟渠,上口10米宽,2.5米深,底部0.5米宽,12天完成了这条全长800米的沟渠工程。1988年,村后朱家河清淤工程,也是村民义务出工,东西长800米,动用土方2万多,投工2300个。1989-2010年,王维才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依俊任村主任。1990年,投资2000元建立了一座生产桥(村西枣林沟处)。1991年,机械化挖河(也就是1986年义务工开挖的村南河)清淤工程,累计投入2.5万元。2008年,投资65万元对村内大街储存路进行了高标准硬化(水泥路)。2009年,建立文化大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种植业为主,村民除经营土地外,还利用空闲时间做点小买卖,如炸果子、加面子、做豆腐、榨油等补贴家用。
  1947年土地改革后,农民都有了自己的田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1958年以后土地均归集体所有,加上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限制,村民的温饱问题难以解决。1970年后大规模治理河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地成方、沟成网,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打下基础。1980年,该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原来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大范围使用良种、化肥,粮食产量由集体耕种时的亩产不足200斤左右(假如遇到灾年,连种子打不出),增至亩产800斤以上。当时土地分散,地块很小,影响了机械化的使用和发展,耕种打轧全靠人工,增加农民的劳动强度。后来将地块进行整合,机械化耕种、收获,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有精力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截至2010年底,全村机动车辆(小轿车、面包车、大型农用车辆、三轮车、拖拉机、收割机等)累计180余部。村民积极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村民文化
  枣林村业余文艺演唱团 枣林村业余文艺演唱团成立于2005年秋末,初冬闲暇之季,村民们围在一起,吹拉弹唱、扭秧歌,其乐融融、非常热闹。退休教师王中俊酷爱文艺,便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作为排练场所,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贾庄镇第一个业余文艺演唱团。
  成立之初,因条件有限,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和正规的演唱设备,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成员经常外出打工,流动性较大。王中俊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购置锣鼓,动手制作乐器(梆子等),逐渐又添置音响、演出棚等配套设备。王中俊又从新闻报刊上了解到临邑邢侗街道办事处马天佑村有个演唱团,在当地小有名气,便组织成员租车到马天佑村开阔眼界、借鉴学习。通过不断摸索学习,大家一起编导了歌舞《新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旧貌换新颜》《文化大院喜洋洋》,对口快板《计划生育好》《歌颂农村新面貌》,群口快板《赞贾庄》《说说咱们的敬老院》,演唱《看看商河新面貌》,豫剧、吕剧还有戏曲选段等等,内容丰富多彩,独具家乡特色,得到了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和群众赞扬,每年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都会为广大群众进行表演。截至2010年底,戏团成员已经发展到20多人。
  在镇文化站的支持下,他们的演唱活动逐渐地开展到邻村、镇上、县里,甚至到市里。2009年夏秋季节,济南电视台专程采访拍摄录制了一期“乡村文化”节目,并在济南新闻台社区秀场分两次播放了他们的表演。还参加了县广电局组织的“计划生育宣传”“商河鑫盛乡村文化艺术展演”,文化下乡等各种演出活动,荣获相关组织荣誉称号。
  文化卫生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村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中一直流行男孩子打蹦、安方、捉迷藏等游戏,女孩子则喜欢踢毽子、丢沙包、跳绳等游戏。2003年村中修建文化大院一处,图书丰富,包括科普类、生活类、文化类等共计图书5000余册。同时,每逢元宵佳节,村民自娱自乐,自发组织敲锣打鼓扭秧歌,形式多种多样、踩高跷、跑龙船、小丑角,真是乐在其中,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1968年村里有“赤脚医生”1人。2008年该村村医并入栾庙村卫生室。
  人物王
  以昌 1902年出生,1953年3月村内建立两个小社,王以昌为东社社长。1954年3月份,两个小社合并成一个大社,并继续担任社长。1955年任商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已故。
  王维海 1964年5月出生,毕业后分配到德州华鲁电厂任技术员。2010年任电厂副厂长。
  王建昌 1957年2月出生,1978年7月毕业于青岛美术学院,安排到德州地区外贸局,担任科长。1994年自己创业成立德州市工艺装饰品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2千万。
  该村有大学生13人,研究生2人。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福广
责任者
王秀保
责任者
付泽元
责任者
王以昌
相关人物
王维海
相关人物
王建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枣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