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156
颗粒名称: 古城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379-3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怀仁镇古城村村庄概况、历史沿革、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村民生活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怀仁镇 古城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古城村位于怀仁镇政府驻地西南方向6公里处,由古城和小李家2个自然村组成。东与卢沟庄为邻,西与临邑县林寨村相连,南与储家村接壤。全村占地总面积320公顷,其中耕地160公顷,果林18公顷,苇塘20公顷,企业占地16公顷,旧沙河滩20公顷,村民居住占地60公顷。2010年,全村共有421户,总人口1686人,有张、庞、周、刘、崔、晋、马、李、程、黄10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张氏人口最多。
  古城村是全县十强村之一,1985年以来多次被县、镇党委和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模范团支部”等称号。198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1991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2年,被中共济南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同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5年,获得“全国创造文明村先进村镇”称号。2003年,被商河县评为农村电网改造先进村。2004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授晋“民主法制示范村”。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员会表彰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
  历史沿革
  该村因古鬲城而得名。据史书记载,汉光武帝十三年曾封寝居于此的建义大将军朱祐为鬲侯,该地也随之被世人称之为鬲城,该城在德平县城东南15公里处,据《德平县前志·古迹篇》记载,东汉刘秀登基后大封功臣,建武十三年(37)于鬲津河(俗称四女寺碱河)流域重置鬲城,封朱祐为鬲侯,在德平东南15公里,北齐天宝七年废。后来由于战争的扰乱,自然灾害频发,生活不得安宁,人们往西迁移1公里后定居下来,取名为古城村。该村先有崔氏,相传有坐地崔之说。崔氏一脉出之于吕尚。后有张氏、庞氏等姓氏陆续迁来。据张、庞氏家谱记载,张、庞两氏为姑表兄弟,于永乐年间由长清县迁居于此。该村原属古平昌地,1947年归属德平县第四区公所。1956年3月,德平县撤销,原德平县第四区划归商河县,该村随原建制隶属商河县怀仁区。
  村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村东洼地100多公顷,村西地势高,紧靠大沙河,周围有碱地10公顷,亩产粮食不足80公斤。1952年,庞明义组织1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了4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50眼,修渠排涝压沙盖碱。1959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80公斤,提高到亩产160公斤。1964年,治理村东洼地,切割成方,挖渠筑田,投工6万个,动用土方12万立方米。1982年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支部结合该村实际,打机井50多眼,建扬水站1座,挖蓄水库4个,将全村所有耕地改造为水浇田。1984年,粮食亩产突破双千斤。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建起冬暖式蔬菜大棚140多个、露天菜22余亩,主要种植芹菜、黄瓜、西红柿、芸豆、茄子、辣椒等。每年向市场提供蔬菜700余吨,产值80余万元。仅蔬菜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就增加600余元。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80万元。
  1978年以后,村里开始发展第三产业。1983年10月7日,建立集贸市场,五天一集,农历逢二遇七是村里大集日。集日时,摊位达到410个,赶集人数5000余人,集市交易额5万余元。1999年,投资90余万元,在大街南侧建起了1座商业楼,建筑面积1688平方米。设有百货商店、卫生所、饭店、五金门市、农机维修部、良种和农药专卖店、化肥销售点、理发店、洗浴室、肉食店等经营场所。商业楼年经营额170万元,年创收入30万元。2001年以来,有二层商业居民楼10座,有百货门市、婚庆门市、酱菜门市、农机修配及机电门市、服装门市、五金门市、铝塑门市、农药化肥专营门市等,从业人员达到400余人,实现总产值200万元,创利税25万元。该村交通便利,有通往县城班车4辆,每1小时一班,有通往济南、张店班车。该村建有养殖小区3处(养鸡场1处、养猪场2处)、玩具厂1处、塑料颗粒加工厂1处、木板加工厂1处。2010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18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800元。经济总收入列全县第五名。
  村政任职
  1937年4月,庞叙伦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1938年3月,中共古城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成立,张立德任书记。1939年,德平县怀仁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古城村农民协会。之后,村农救会、村民联防队、武装队等相继成立。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庞明义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古城村生产大队,周大勤任大队长,下设8个生产小队。1967年1月,成立古城大队“革命委员会”,张文礼任主任,周大勤、庞明友任副主任。1949-1970年,庞叙勤、庞明义、张立春、张书伦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1971年,崔永升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年10月,建立古城村民委员会,庞明敬任主任,张华西任副主任,有委员3人,下设5个居民小组。2000年,张华增任主任,张华西任副主任,崔立荣任村文书。庞学梅任妇女主任。2001-2010年,张华增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宝任文书,晋玉玲任妇女主任。1983年以来,该村连续17次被县、镇两级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86年以来,连续15次被镇政府评为“模范村委会”。2010年,党支部设5个党小组,全村共有党员47名。
  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村党组织的活动只能秘密进行。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20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青年周大明、张华楼、崔永富牺牲。有40余名民工参加了济南、淮海等战役的支前队伍。1950年,全村共有党员17名。该村有10名青年参加抗美援朝,赴朝作战,其中青年张文孔、张书禄、刘克亭牺牲。
  村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数村民生活艰难,年人均粮食仅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元。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人均纯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纯收入200余元。1982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人均纯收入285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000元。大多数村民住上砖石结构的瓦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50多辆,电动车160多辆,程控电话200多部,电视机400多台。2001年后,全村砖瓦结构住房占98%,无危房。至2010年,全村有居民二层楼10座,各种机动车400余辆,其中轿车15辆,面包车10多辆,大型收割机4台,重汽运输车3辆,电脑70多台,彩色电视、通讯工具基本普及。
  村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大多数房屋是土坯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1972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1982年秋,安装100千伏变压器1台、30千伏变压器5台,全村户户通电。1988年11月,投资8万元,安装供水设备和管道,村民喝上自来水。1995年7月9日,柏油路东路正式通车,路长3475米,油面1.8万平方米,投资45万元。同年,程控电话开通,全村200多户先后安装了电话。1996年2月,投资12万元安装了有线电视设备,成为全县第一个有线电视村。1997年8月14日,柏油路南路正式开通。1999年9月,办公、商贸综合楼落成,建筑面积1688平方米,投资90余万元。同年,柏油路西路正式开通,总长830米,投资10万元。2000年2月,投资10万元,打400米深水井1眼。5月,村内前后街两条柏油路正式开通,总长1200米,投资15万元。6月,村内两条南北路进行硬化,硬化面积2600平方米。2001年,投资18万元,铺设全村胡同,用砖45万块。2002年,村村通柏油路,至付庙村中街展宽4米,投资11万元。2006年,投资1.5万元,修建老年活动室。2009年,全村干道硬化、绿化,修建人行道、排水沟2条,猪圈全部整改,安装高标准路灯,总投资98万元。
  文教科技
  新中国成立前,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5%。1950年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村小学4次迁址,先后投资1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改造和扩建。1983年,投资3万元,建起全镇第一个幼儿园,村里儿童免费入园。1984年,学校达到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96年,投资37.5万元,建起能容纳8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同时,建起18间高标准的教师宿舍。6室俱全,办学条件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村先后有18名学生考入全日制大学,村里实行奖励政策,对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一次性奖励500元,考入中专的学生奖励200元。
  1984年,村里投资20万元办起了农村文化大院,设有青年科技之家、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民兵之家、乒乓球室、篮球场及健身器材等。购置了电影放映机、录像机,主要播放科教片,宣传和普及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良种施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同时还播放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片。
  文化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每年春节100多名男女青年演出,有武术、花鼓、小戏、民间传说及《老姜背老婆》《张果老倒骑驴》《八仙过海》《卖油翁》《猪八戒背媳妇》《王小赶脚》等。尤其是武术表演,如:马圣志的杨家枪、张文彩和张文治的大刀金枪、马圣龙的三叉枪、庞叙道的刀加鞭等在当时颇有名气。1950年后,鼓子秧歌表演未曾间断。
  从1952年始,村里办起了小型吕剧团,演出剧目有《白毛女》《三世仇》《送子参军》《李二嫂改嫁》《借年》《井台会》《王定宝借挡》等,到邻村巡回演出20余场。1968年,办起了小型京剧团,演出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受到邻村群众好评。1980年,在县文化馆的协助下又排演了新的剧目,培养了新演员,演出剧目有《墙头记》《闹房》《三定桩》等,得到好评。
  文化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怀仁镇南部,是汉代的鬲城遗址,占地约9万平方米,城墙遗址历历可见,院落及大型建筑似有其形。城中间略低,东西有高出地面2米的城墙,长百余米,高2.7米,最宽处10多米。西面有南北大道,相传为跑马道。南面有高2.7米的点将台。遗址周围多次发现陶盆、石磨、石夯、陶罐、陶瓦当及陶豆、陶鬲残片。还曾挖出一堵较完好的墙壁,埋入地下0.5米处。墙壁用青砖白灰垒制。砖长0.5米,宽0.3米。临近老农迄今仍以“城海子”“城东”“城南”“杀场”等旧名区分周围地块。经省、市专家考证,被确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
  庞叙伦 1914年5月生,1937年4月入党,是该村的第一名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联络站站长,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解放战争时期任德平县公安局怀仁分局局长。1950年任德平县第九区(刘集)区长。1954年以来任德平县和乐陵县民政局局长。1959年任乐陵县劳动局局长。1965年退休回村生活。1973年12月病故。
  崔永升 1946年1月生,初中文化,1966年入党,1971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被商河县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1988年以来6次被济南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济南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任中共商河县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84年以来任历届县人大代表、济南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张书文 生于1930年11月,19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解放浙江、上海等战役。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曾任12军36师参谋长。1992年离休。
  张华玲 民间艺人,字贵才,生于1903年,于1976年病故。曾任县曲艺协会会员,以说评书闻名,曾奔波于商河、临邑、济阳、乐陵等县。善于拉、弹、唱。他说的评书有《三侠剑》《包公案》《刘庸私访》《七侠五义》等,深受群众称赞,人送外号“铁蝈蝈”。
  庞庆玉 能工巧匠,1956年生,初中毕业后善于钻研,带领一伙人打了150多眼机井。在商河县、济阳县修筑桥梁几十座,为水利建设和交通建设做出了贡献,并且精通农机修配、电气焊等。
  (崔立坤)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崔立坤
责任者
庞叙伦
相关人物
崔永升
相关人物
张书文
相关人物
张华玲
相关人物
庞庆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古城村
相关地名
古城遗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