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巷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34
颗粒名称: 殷巷镇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7
页码: 306-3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殷巷镇概况、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特色产业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殷巷镇 发展

内容

概况
  殷巷镇驻地位于商河县城北9公里处,东临沙河乡,南与许商街道办事处接壤,西接怀仁镇,北靠乐陵市郑店镇。镇域纵距13.2公里,横距11.4公里,面积124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皆为汉族,下辖104个行政村。至2010年,全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个,分别是殷巷街、崔家、菜园孙、商家、赵魁元、马探辉、邢家、帽张、广平店。崔家村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殷巷镇是山东省重要棉花基地,棉花收购加工厂有38处,辐射周围十几个乡镇和临邑、乐陵、惠民等县市。省道248线纵贯南北,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161.8公里,有自来水深井8眼,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全镇。正在开工建设的德龙烟铁路、济乐高速穿境而过,并在镇域内设有二级站,是南通浙沪、北连京津、东达滨州、烟台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有220KV、110KV变电站各1处,5条10KV供电线路覆盖全镇,可满足工农生产需求。
  殷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两汉古墓、唐朝王伯铛塚、宋代烽火台遗址、四棵大杨树的传说、广平店传说,有《清水幻象》望家寨(王家寨)的影痕。大沙河横贯全镇东西,水源充足,鱼类繁多,沿岸有近千亩的自然林,乔木以古槐居多,果树以梨树居多,有的树龄达到400多年,“李桂芬梨”已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信息注册商标。近年来,通过开发建设,沿河两岸有鲜果林近2000亩,无公害蔬菜1500亩,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省级湿地公园”,河两岸有亭阁,河中有游船,垂钓者络绎不绝。
  历史沿革 解放前,殷巷镇隶属八区,俗称“老八区”,区公所在殷巷街。1958年成立殷巷人民公社,公社驻地为殷巷街。1965年元月1日,以大沙河为界,沙河以北46个村划归新成立的赵魁元人民公社,公社驻地为赵魁元村,1984年改为赵魁元乡,同年,殷巷人民公社改为殷巷镇。2005年11月,赵魁元乡整建制并入殷巷镇。
  自然资源 殷巷镇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境内无山地、丘陵,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略缓倾,地面坡降在五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之间。地面高程在16.1-13.7米之间,地貌有高、平、洼3种基本类型。高坡地、平坡地、洼地相间分布,呈微波起伏地状。辖区内小屯村为商河县海拔最低点,因此称小屯洼,另有芦家、崔洼等地势较低处。以省道248线为基准,路西最高点为南赵村,路东最高点为马家村。
  水源主要为客水、地下水两种,客水主要为商中河、改碱河,均为淡水,属黄河流域徒骇河水系。大沙河横贯东西,流径11.4公里,水域宽达100米,流域面积64平方公里。主要沟渠16条,其中南北走向7条,东西走向9条。地下水以大沙河两岸水质最好,镇域东南、东北水质较差。
  土壤主要有黏土、沙壤土、轻壤土3类。南部大部分为黏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沙河两岸属沙壤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轻壤土主要分布在本镇东北部和西北部,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受黄河故道的影响,土质偏轻,以沙壤土和轻壤土为主,据土壤化验结果显示,全镇土壤平均有机质为0.9%,含氮0.062%,碱解氮65ppm,速效磷6.5ppm,速效钾145ppm,土壤平均深度17.5厘米,土质较好,但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除含钾较多外,土壤较好有机质偏低,普遍缺氮,严重缺磷。
  经济发展
  农、林业 该镇有可耕地10.5万亩,近年来,殷巷镇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粮棉、蔬菜、魁王枣、留兰香等六大产业基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8年,粮食总产量58761吨,蔬菜总产量73991吨,棉花总产量3150吨,特色种植留兰香6000亩,果树2000亩,蔬菜大棚4000亩。该镇完成造林面积9000亩,林网长达19万米,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26.1%。通过万亩轻度盐碱改良项目和三期农行开发项目,完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1760万元,整理改良土地3.6万亩。
  养殖业 养殖业是殷巷镇经济主导产业之一。养殖的禽类有鸡、鸭、鸽,畜类有牛、羊、猪,特殊养殖有狐狸、獭兔等。2004年8月,殷巷镇养猪协会成立,带动发展生猪养殖500余户。
  殷巷镇养鸭规模较大村有刘沧涵、贺家等,种类主要为蛋鸭和肉鸭。规模较大的养鸡专业户分布在崔家、李大中、商家、孔新等村。养狐专业户在王寨村。养鸽专业户主要分布在西长王、贺家、王家等。
  工业、商贸 至2011年,该镇有承达兴业玩具有限公司、济南绿盛源饲料公司、海华合成材料公司、秸秆燃气化公司、济南倍尔有机肥公司,商河顺兴新型建材公司、济南鼎盛合成材料公司、富达源建材等企业172家。
  2006年,该镇有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个体企业43家,总销售额1亿元以上。殷巷镇建材市场始建于2002年3月,位于县城北8公里处,省道248线两侧,市场面积80亩,有木材经营户65个,集销售与加工一体,年交易额8000多万元。有5户水泥建材制作与加工厂,产品远销周边县市。 殷巷镇有集市贸易8处,分别是殷巷、赵魁元、李集、展集、王集、徐集、王楼、张六真。最大的集市是殷巷集,贸易日为农历逢四遇九。该集建于清初,贸易品类多,有牲口市、家畜家禽市、布衣市、百货市、青菜水果市等,仅铁匠炉就有5家。近年来,该镇以镇驻地为中心,加快新型商业城镇建设,硬化了镇驻地集市场地,建立了商业网点一条街,推行了上宅下店经营模式。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 2010年,殷巷镇有中学1处,即殷巷中学,小学10处,分别是镇中心小学、土马店完小,安家、王楼、商家、赵魁元、王集、帽杨、李集、张六真小学。教师总数492人,其中,中学教师98人,小学教师38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全镇总学生4785人,其中中学生1423人,小学生3362人。有幼儿园29处,入园幼儿1845人,规模最大的是殷巷镇中心幼儿园,有幼儿168人。 1945-1950年,殷巷镇境内有一处小学,地点在殷巷街东。后来相继建成了商家、王楼、安家、车家、张六真五处小学。1970年后,小学全部改为联中。1983年后,所有联中撤销合并至殷巷镇中学。殷巷镇中学前身是“商河县第五中学”,建于1958年,开始仅有初中班,1969年增设高中班2个,1971年又增高中班2个,1984年高中班撤销,为殷巷镇第一中学。1984年,因学生多,在商中路以西(原老砖厂地址)修建一处中学,称殷巷二中。1996年,殷巷二中合并至殷巷一中。1995年,殷巷镇中学第一座教学楼修建,容纳8个教学班。2006年,镇政府投资600万元新建教学、实验、办公于一体的6000多平方米教学楼,容纳45个教学班。2005年开始,赵魁元中学合并至殷巷中学。2009年镇政府投资8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中学校园,建电动大门40米,并修门楼两座。2010年,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镇小学教学楼5006平方米,建中学宿舍、餐厅楼837平方米。
  殷巷镇政府连续12年被县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殷巷中学连续26年,在全县中考中名列前茅,2003至2008年荣获商河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济南市“绿化规范学校”,连续8年荣获商河县中考优胜奖。
  该镇鼓子秧歌表演有较长历史,近年来,先后有30多个农村秧歌队扩大了规模,新置办了道具、衣服、乐器,展现了新姿。商家、帽石、帽杨、帽张等村的秧歌场阵磅礴恢宏,舞技道劲新颖,别具一格,很有名气。2008年,帽杨小学的鼓子秧歌表演在中央三台舞蹈大世界和山东电视台少儿节目演出。
  1980年前,农村小剧团很普遍,剧种有京剧、吕剧、评剧、迷剧、东路,后来由于电视的普及而减少。
  医疗卫生 1958年在殷巷街建诊所1个,1962年改为殷巷卫生院,1980年卫生院迁址到大沙河南岸,2007年,殷巷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配备了全新的医疗器械和住院设施,设有科室15个,住院床位50张,医护人员25名,是本镇新型合作医疗报销点。从2007年开始,该院与济南市中医院达成合作共建协议,每周五由济南市中医院专家坐诊。
  社会保障 殷巷敬老院于1984年修建于原拖拉机厂旧址,是全县较早的敬老院之一。1995年,迁址到大沙河南岸,2006年,原赵魁元乡敬老院合并入殷巷敬老院,同年投资400万元扩建。2009年,又投资400万元对其进行装修扩建。至2010年,已形成了占地6000平方米,宿舍70间,可供养140位老人的规模,并设有文化娱乐室、健身室、电视室、医疗室、餐厅及其他设施,水电暖设施配套齐全,院内绿化面积40%。2009年,被济南市老龄委授予的“共建和谐老龄年”先进单位称号。至2010年,全镇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特色产业
  留兰香 留兰香又称野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抗旱耐涝,抗虫抗病,每年春秋收割两次,加工提炼后的精油可作为牙膏、香皂、洗发膏等化工产品的添加剂,用途广泛,市场紧俏,经济效益较好。2005年,胥家村开始种植留兰香,至2010年,全镇种植面积已达到6000亩,拥有留兰香油加工厂家12家,成为黄河以北最大的留兰香种植基地。2008年7月成立了留兰香产业合作社,具体负责留兰香的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和生产销售。
  魁王金丝小枣 殷巷镇的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以魁王金丝枣最为名贵。主产地位殷巷镇的高坊村,最老的一棵经专家考证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有300多年的魁王金丝枣树12棵,成果枣树620棵。此枣为椭圆形,在9月中旬成熟,有个大、色鲜、皮薄、肉厚、味甜、核小等特点,单果重28.5-31.5克,最大者为35克。生熟食均甘甜可口,干后果肉为酱红色,肉厚色美,含糖量为72.3%-76.1%,堪与驰名中外的乐陵小枣媲美,生食、干制、加工均为上品,其药物价值和营养价值颇高。
  1987年,山东省林业厅邀请了省内教学、科研生产部门的教授,专家组成了鉴定委员会,对全省的11个金丝小枣样品根据果实的外形、色泽、整齐度以及口感、风味、营养成分的含量、耐储性等性状进行评比,魁王金丝小枣获得综合第一名。
  张六真杏 殷巷镇每年6月12日至22日在张六真村举办采杏节。主要品种为金太阳和凯特,其特点是个大、核小、甜度高、产量高、耐储性好。张六真村的种植面积达300亩,杏树正处盛果期。
  李桂芬梨 李桂芬梨历史悠久,因靠沙河南岸,水质土壤非常适合梨树生长,果品的脆、甜与土壤和水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李桂芬梨口感好、个大。单个梨最大的有500克左右。近年来,李桂芬村通过嫁接、改良,老梨树产量有了新的突破。李桂芬村有梨树300多亩,有300多年的老梨树有50多棵。
  魁王蔬菜 位于沙河两岸的无公害魁王蔬菜基地有大棚2000多个,加上露天菜,已达4000多亩。蔬菜品种多、规模大、无公害,是全市著名商标。其中,路庙村大棚菜种植已有40多年,仅此村有大棚260多个,种植蔬菜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狐狸养殖 殷巷镇王寨村是养狐专业村。村民王其亮是当地养狐的专家能手,夫妇俩人以前在东营畜牧场干了10年技术员,2005年返乡建设占地33亩的养狐厂。种狐主要是从芬兰进口的雪狐和荷兰狐,至2010年狐狸总数已达3000只,种狐500多只。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先后有20余户村民靠养狐走上了致富路。
  (齐志广)
  安家村
  安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东靠关枣行村,西临小杨家村,南靠小郑家村,北靠东刘村。
  元末明初,安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桐县迁来,以安姓命村名。该村现存有古建筑一处,为清朝中期建筑,共有房屋六间,青砖青瓦保存完好。2010年,全村共有75户,245人,主要姓氏有安、刘、宋、李、王、孙、冯7个姓氏,其中刘姓和李姓人口较多,各占人口三分之一。村庄总面积630亩,其中耕地480亩。耕地区有深机井7眼,地上硬化水渠2200米。村居面积150亩,宽16米和宽10米的东西大街共两条,宽10米南北街两条,宅基规划400平方米,房屋为砖木结构。
  该村土质为红土,以种植粮棉为主。2010年,该村拥有林区110亩,栽植有杨树、枣树,其中枣树种植面积约为40亩;养鸭小区两处,各占地2亩,户存栏量均在4000只以上;全村猪存栏量约为60头,为农户散养;该村有大型联合收割机1台,机动车45辆。村南头有餐具消毒公司一处,雇工人数稳定在35人左右,村北有百货门市一处。该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0人左右,是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村内有完小1所,设1-6年级,1998年撤销。1967-1986年,该村有联中1所,设有初一至初三3个年级,在校学生最高达215人,学生覆盖周边12个行政村。2008年,在村南头空地修建标准篮球场一个,并搭建乒乓球台两个。2011年,组建农家书屋1处,位于村级活动室内,有图书1800册,涵盖哲学、科技、法律、健康等多个方面。
  1949-1966年,冯合东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组织村民组建互助组,发展初级社,后合并为高级社,冯合东任社长。1966年,安振兴任“革委会”主任;1975-1995年,安振兴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2007年,李振连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2010年,刘金山任村党支部书记。
  李兴江 1927年生,1947年入伍,陕西岐山战斗中牺牲,烈士。
  刘顺清 1926年生,1945年入伍,中共党员,1947年广饶县战斗中牺牲,烈士。
  (刘金山)
  安美村
  安美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以南4公里处,南与许商街道办事处刘万枝村接壤,北靠韩胡同村,东与小郑村相邻,西临省道248线。
  相传此处有尼姑庵一座,庵中有一尼姑名安美,该村因此得名安美村。至2010年,该村有110户,458人,主要有孙、逯、张三大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孙氏家族占总人口的60%。全村占地面积1328亩,其中耕地1200余亩,人均2.5亩。全村95%的农户住房为砖瓦房,有8户孤寡老人及困难户享受低保。全村户户通自来水,有各种机动车辆130余辆。
  该村1978年实行村庄规划;1981年,实行土地承包制;1984年,通电;2003年,通大街,进行新一轮村庄规划;2004年,建设村内柏油路;2005年,修建水泥水渠,改善水浇条件,生产路绿化;2005年,建养殖小区两处,以养猪为主;2008年,通自来水;2009年,安路灯。
  1946年,将私塾学校改办成公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扩建为完全小学。当时学校有5个班,8名教师,学生200余人。1958年,完小迁至城关镇的刘万枝村。1963年新设学校一处,1968年增设初中班,拥有教师4人。1989年新建学校,1998年普九达标。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村就有唱小戏的传统。当时主要唱地方小戏,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刘巧儿》《三世仇》等;1967年改唱样板戏,剧目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
  1947-1949年,逯守仲任农会主任,孙延刚任指导员。期间,组织担架队,做军鞋;响应党的号召,大参军。1950年,张金元任村长,孙延康任农会主任。1951-1974年,逯本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1991年,逯安祥任村党支部书记。1992-2000年,孙其强任村党支部书记。2001-2007年,张天佑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2010年,逯永刚任党支部书记。
  1948-1949年,村民孙其柱、孙其孔、逯安俊、张金升、逯走亮、孙其升、孙延贵参军,其中村民逯走亮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烈士。
  (逮永刚)
  白家村
  白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8公里处,东临王家村,西靠省道248线,南与药王庙相望,北临田滑村。
  白家村是杂姓村庄,主要有白、崔、王三大姓氏。据传,三姓族人原籍乐安人(现广饶),从明朝永乐年间由乐安西关剪子巷迁于商河县定居,三姓人居住一村,因白姓人口多而得名。至2010年,该村有130户,人口575人(其中有62人生于新疆、东北等地)。全村总面积212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2.6亩。
  2004年,该村安装自来水管,家家饮用自来水;2005年,村大街铺设柏油路;2006年,安装路灯,清淤村耕地四周的排水沟;2009年,村内建起养鸡场一个,养鸭场一个,养鸽场一个。至2010年,全村93%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在王家村建立了一处小学,名为白王小学。1957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5%。1968年,与王家村分开后盖十间土坯房,建立自家小学。1996年,合并至展集小学。新中国成立前,村内有一艺人,名叫崔子厚,办子弟班。主要演河北梆子,剧目有《铡美案》《曹庄杀妻》《三娘教子》等。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业余小剧团,主要演京剧,剧目有《捉放曹》《空城计》《战长沙》等。1966年后演出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1946-1949年,王其色任农会主任,白德祥任革救会主任,王公顺任基干队队长。1951-1960年,白德祥任村党支部书记。1961-1971年,王公道任村党支部书记。1972-1981年,白元贤任村党支部书记。1982-1985年,崔长秋任村党支部书记。1986-1994年,崔玉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1997年,崔万勇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2010年,崔升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心梯 1921年生,男,汉族,1941年参加革命,1942年牺牲,烈士,曾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阳信支队战士。
  崔子甲 1923年生,男,汉族,1938年参加革命,1948年在四平战役中牺牲,烈士,曾任四野四纵十一师三十三团连长。
  (崔升年)
  北长王村
  北长王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北与韩庙乡打狗店村相邻,西与吕家村紧靠,南与东长王村接壤。
  明朝洪武年间,先祖由河北枣强迁至商河县北,取名长王村。1960年,划分为现在的东长王、西长王、北长王3个行政村。至2010年,该村有82户、423口人,均为汉族,全村总面积813亩,其中耕地640亩。
  1980年后,实行土地承包,村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83年,全村通电。2005年,硬化大街1500米。2008年,接入有线电视,户户通自来水,安装路灯。同年,新建了一座集办公、学习于一体的村两委办公室,新建篮球场、乒乓球场各一处。2010年,购置垃圾箱,配备保洁员,新打深机井5眼,水浇条件得到改善。至2010年,全村85%的农户住房为砖瓦房,全村拥有机动车105辆,全村有12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生3名。
  1937年,李兴权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的第一名共产党员。1947年,李佃声、周减任农会主任。1952年,成立了互助组,王顺泰、李佃昌任负责人。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合作社,刘爱泉、孟先交先后社长,大队长李奎业。1960-1978年,李玉业任党支部书记,李奎业任大队长,李兴兵任大队会计。1979-2003年,李文业任党支部书记,王立青任村主任,李传平任文书。2004-2010年,李传明任党支部书记,李道友任支委及文书。
  (李传明)
  北于家村
  北于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处,北靠大沙河,南与孔新村接壤,东临改碱河,西与路庙村接壤。
  于氏原籍商河县城西于家山村,明末迁于此,遂以姓氏为村名,后有娄氏从殷巷车家迁于此,后又有李姓、张姓。至2010年,该村有95户,人口395人,有于、娄、张、李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以于姓、娄姓最多,占60%以上。全村总面积840亩,其中耕地740亩。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大多数是土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1991年,全村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先后开通2条大街,总长400米,安装路灯。2000年,更新村内供电线路,通柏油路。至2005年,村内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固定电话、通有线电视。2010年,整平、治理村内前后两条大街,挖排水沟,安装路灯。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
  1947-1984年,娄秀山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97年,娄士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2009年,于思亭任村党支部书记。2009-2010年,娄术光任村党支部书记。
  娄凝先 原名娄海山,字瀛仙,1910年生。1923-1927年就读于惠民省立四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28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秘密宣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后调任共青团河北省委秘书长,中共太原特委书记。1931年被逮捕。1937年出狱后,参加了“牺盟会”。1938年当选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负责处理边区政府的日常工作。1942年冬调任《晋察冀日报》主编。解放战争时期,在天津从事地下工作,先后任中共天津工委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天津导报》社长兼主编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市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天津市高校教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天津市文教委员会党组书记,政协天津市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系天津市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84年11月8日,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4岁。
  (于守福)
  菜园孙村
  菜园孙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1公里处,东靠省道248线,西临刘打磨村,南接李庙村,北靠镇中心小学。
  孙氏家族原籍河北省枣强县,明朝中期迁此,以种菜为生,得名菜园北孙庄,后简称为菜园孙村。至2010年,该村有200余户,883人,有孙、张、田、李、鲍、邸、王、车8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孙姓人口占全村人口45%左右。张姓占35%左右;全村占地总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人均1.3亩。全村95%的农户住上砖瓦房,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200余辆,村北有两处棉花加工厂,村南有挂面厂,村东有养猪场。该村环村沟长1200米,环村林120亩,环村沟直接引商中河水。村内有东西大街3条,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有胡同36条,全部铺砖。该村木材市场是济南市北部地区较大的木材市场之一,成立至今已有45年。1994年开始,发展为木材销售与木制品加工于一体。至2010年,木材商户有25家,占地56亩,经营种类有檩、梁、板材等。2008年该村被商河县委、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评为山东省电改先进村;2010年被济南市评为美丽村庄;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省级卫生村。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私塾1处,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办学校,规模为1-5年级。1971-1977年,曾办过联中,1977年联中撤销又改为1-5年级小学,后合并至殷巷镇中心小学。自恢复高考至2010年,该村考取本科生30人。
  1967年该村曾建有村庄小剧团,剧种为吕剧,剧目有《丰收之后》《三世仇》《李二嫂改嫁》《红嫂》,1973年停办。该村从1939年开始举办鼓子秧歌,规模较大,1978年中断。2009年置办服装、道具、乐器等重新举办。
  1949-1956年,孙树怀任村长。1957-1981年,张登岭任村党支部书记,孙玉祥任党支部副书记。1977年,孙玉海任大队长兼民兵连长。1982-2010年,孙玉海任党支部书记。1982-1998年,孙林杰任村主任。1999-2009年,张守贤任村主任。1982-2010年,孙玉海任党支部书记。
  (孙玉海)
  车家村
  车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处,北接路庙村,南临高坊村,东靠夏家村,西临马家村。
  据《车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车氏从河北枣强迁入,以姓氏为村名。该村姓氏最多时有娄、夏、若、王、卞等19个姓氏。其中娄、夏、若、王先后无人,卞氏于1998年迁到许商街道办事处卞楼村。至2010年,该村有298户,1146人,有车、高、亓、董、许、张、骆、刘、吴、商、冯、马、赵1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车姓占总人口的75%;全村占地总面积2409亩,其中耕地2034亩,人均土地1.5亩,全村分7个居民小组。
  该村的村庄规划始于1972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3条东西街,各宽11米,长500米;1条南北街,宽11米,长300米,位于该村中间。有小胡同11条,各宽3米;过路桥5座,皆为砖石构造;环村沟东西各500米,南北各700米,栽植杨树13850棵。
  1980年,该村开办柳编厂,产品曾红极一时,受到周围县市消费者青睐,1984-1987年,办起草编厂,用玉米皮加工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1988年户户通电,1992年建成了占地120亩的砖厂,是当时殷巷镇唯一的砖厂,2012年因环境保护开发利用土地,此砖厂爆破拆除。1994该村车成岭办起了足球加工厂,最多时有130多个员工。2000年进行线改,2007年修建村内坑塘2个,动土方32000方,2008年建党员活动室4间,安装路灯40盏,全村通自来水,2009年安装监控9个,2010年建篮球场,配置乒乓球台等设施。至2010年,该村有饮用水加工厂1处,农资副食综合门市部4处,建材销售加工2处,机电维修销售1处,家电销售维修1处,养猪户25户,存栏量3000多头,养羊和养鸡小户各1户,羊存栏量达150多头,鸡8000多只。有果园50亩,主要栽植苹果和山楂。全村绿化苗木面积达450亩,有大型收割机7台,汽车40余辆,三轮车和拖拉机398辆。有2层居民小楼2座,总面积340多平方米。
  该村从1957年开始办起了村庄小剧团,剧种是迷戏(其腔调似吕剧但又不同于吕剧,是一种单独的剧种),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王汉喜借年》等,剧团小有名气,服装道具齐全,经常到处演出,深受群众好评。剧团于1994年解散。
  1947-1948年,该村有私塾1处,1949-1956年,建起了村公办小学,规模为1-4年级,1957年建车家完小,1974年改为车家联中,1983年初中撤销后恢复完小。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4-6年级并入土马店完小,保留1-3年级,建校舍18间,更换教学用具。至2010年,全村考取研究生3人,本科生25人,大专生56人。
  2005年,该村被商河县委评为“模范党员村”;2006年,被评为“调解矛盾模范村”;2007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1947-1956年,车玉豪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忠任村长。1957-1982年,车在宝任村党支部书记,骆秀田任主任,车林堂任文书。1983-1992年,车在恒任村党支部书记,骆秀田任主任,赵卫章任文书。1993-2010年,车俊岭任党支部书记,骆秀田任主任,赵卫章任文书。
  车洪岭1942年,参加区小队,后转为县大队,任营长等职,与日伪军战斗多次,英勇杀敌,多次受功受奖。
  车构堂1945年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转业后,任新疆军区医院院长,正师级,仍任职乌鲁木齐军队疗养院。
  邸芹荣女,评书演员,她表演西河大鼓和评书在济南市颇有名气。
  (车俊岭)
  崔铁匠村
  崔铁匠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东靠邸庙村,南与韩胡同村相邻,西临省道248线,北与张泗湖村相接。
  元末明初,先祖崔氏由今河北武邑迁于商河定居,崔氏是一名打铁匠,称为崔铁匠村。至2010年,全村共90户,345人,有崔、郭、单、田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崔姓占60%。全村总面积9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余亩,人均土地2亩。
  该村东高西低,村东系白沙地,宜种植棉花、花生、地瓜、西瓜之类,村西系红土地,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该村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其中香油加工、木器加工在当地小有名气,运输业、养殖业日益发展壮大。该村1980年后实行土地承包制,1990年,人均收入800元,2010年,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有6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电话普及率达99%,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机动车90辆。2004年,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村民自筹资金安装路灯。2006年,镇政府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各村建立文化场所,该村村民先后筹资6万元建立篮球场,安装乒乒球台。2008年,在原校址建村委办公室、配套齐全,同时安装远程教育设备,建成村级卫生室建成。2010年,建设标准化农家书屋,配备图书2000余册。
  1949-1956年,郭士尊任村长。1957-1966年,郭士亮任村党支部书记。1967-1982年,崔玉俊任村党支部书记。1983-1990年,郭洪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91-1993年,崔景顺任村书记。1994-2010年 ,田在东任村党支部书记,崔群强任主任。
  (田在东)
  崔洼村
  崔洼村位于殷巷镇最北端,德惠新河南岸,商中河以西,南与帽张村、帽石村、官庄村接壤,西北与乐陵市郑店镇前殷家村接壤,北与乐陵市郑店镇德新庄村隔河相望,东与乐陵市郑店镇南街村毗邻。
  明朝万历年间,崔氏兴、本、刚、利四兄弟由山东寿光桃源崔村迁至此地。因村庄坐落于殷家洼边缘,故村名叫崔家洼,又叫崔洼。至2010年,该村有人口786人,共213户,有崔、李、杨、于、关5个姓氏,其中崔姓最多,占全村人口的91%。全村有耕地1444.8亩,有超市2处,卫生室2处。居民住房以砖瓦结构为主,该村东西走向街道共有4条,南北走向街道共有3条,总长1998米,已于2009年秋全部硬化。2009年春,崔洼村种植核桃树55亩,2010年种植桃树15亩。至2010年,该村有养殖小区3处,主要养殖肉食鸡、猪、鸽子等,有外出打工人员120余人,村内砖石结构住房占98%,全村安装程控电话40台,拥有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260台,各种机动车辆170余辆,全村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均为100%。
  1947年,崔风坡由其所在部队委派回乡建立党组织,在崔洼村发展党员7名,并成立了崔洼村第一个党支部,崔风坡任党支部书记。1948年崔风坡回部队,崔朝虎任党支部书记。解放后,崔玉亭、崔风引先后任崔洼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崔玉春任崔洼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后,李东方、崔玉庆、崔祥领、崔玉贤、崔元孝、崔玉阶等先后任崔洼村党支部书记。
  崔风坡1920生,1947年在崔洼村创建第一个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1948年,随部队南下历任济南空军团长、兰州军区空军师长、大连空军学校政委,1992年在大连空军干休所病逝。
  (张立英)
  崔斜庄村
  崔斜庄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南与张坊乡白集村相邻,北与吴新村接壤,东与郭书坊村为邻,西与小李家村相接。
  据记载,崔氏家族原籍广饶,明初年间,先祖徒步迁入商河定居。至2010年,该村有30户、120人,有崔、魏、马、李、包、霍、张7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崔氏占人口的70%。全村总面积320亩,其中耕地面积260余亩,人均土地2亩。
  该村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制,1990年人均收入达到800余元。该村1992年通照明电,2006年全村村民加入新农合,2008年通自来水,安装长700米的两条输地管道。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35辆,村内街道美化、亮化。
  1946-1949年,魏清河任农会主任。1951年,马寿长任村长。1955年有赵家、马庵、郭书坊、崔斜庄4村联合成立了高级社。1961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队,刘秀英(女)任队长,李兴武任文书。1975-1984年,崔承江任党支部书记,刘秀英任副书记,崔玉堂任文书。1985-1987年,崔承明任党支部书记,崔立海任文书。1988-2010年,崔传祥任党支部书记,崔玉海任文书。
  (崔传祥)
  大王集村
  大王集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东与韩家村相邻,西与西王集村相接,南与郭尔玉村隔大沙河相望,北靠芦家洼。
  王氏家族原籍青州府乐安县西关,先祖来时,归宗姓王,无杂姓,名为大王集,逢二七大集,有一棵四百余年的老古槐。传说该村东南角有斗牛岗,并修建金牛亭一座,有金鸡报晓之传说。至2010年,该村有200余户,800余人,耕地1100余亩。
  该村1984年通电。1999年,进行大街规划。2000年重新设立集市。2001年,组织村民种植种棉花。2002年,整修大沙河堤岸,种植绿化带。2006年,村民种植毛豆。2007年,村内安装路灯,同年,村内通自来水。2008年,修村内生产桥两座。2011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00余辆,有养猪小区、养羊小区各1处,养猪100多头,山羊50多只。
  1946-1949年,王连落任村长,王英路任农会主任。1956-1982年,王辉山任党支部书记。1982-1990年,王敬财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兴任村主任。1990-1996年,王国兴任党支部书记,王在芳任村主任,王法顺任文书。1996-1997年,王辉胜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修亮任村主任。1998-2010年,王少全任党支部书记,王先杰、王辉胜任委员。
  王秀正 1948年安徽郑岗战斗中牺牲。
  王美德 1948年兖州战斗中牺牲。
  王秀阁 1948年兖州战斗中牺牲。
  (王法军)
  邸庙村
  邸庙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东靠小杨家村,南临环镇路,西临逯家村,北与土马店村接壤。
  据族谱记载,明初冯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初名“冯家岭”。后邸氏迁入并在村后修建一庙,故改名“邸庙”。至2010年,该村有526人,130户。该村有邸、杨、高、冯、赵、车、李7个姓氏。其中邸氏占全村人口40%,杨氏占30%,车姓和李姓各一户。有机动车辆120余辆,大型机械2台,深机井5眼,地上水泥渠道1500米。有东西大街6条,宽15米南北街一条,宽2.2米胡同30条。
  该村以种植粮棉为主,土质皆红土。2010年,该村发展留兰香种植100亩。养殖业是该村的一大特色,有养殖户11户,占地面积30亩,其中两户养殖鸡、鸭;养猪专业户8户,存栏量300头。大型养猪场1处,占地20亩,猪棚20排,年出栏量500余头。该村有农资门市1处,衣服销售2处,建筑队3个,固定从业人员60余人,有外出农民工150余人。
  1949-1984年,邸长河任党支部书记。1984-1997年,邸天亭任党支部书记。1997-2007年,高全忠任党支部书记。2007-2010年,杨怀芳任党支部书记。2011年,该村有党员18名,其中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2名。
  杨怀广 青岛大学毕业,中共党员,任职于山东省商务厅。
  邸长河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村干部。1954年带领群众走合作化道路。1960-1963年,依靠集体力量战胜自然灾害,积极交售爱国粮。被评为华东地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县委、公社党委的表扬和奖励。 邸希勇发展养殖业,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古地15亩,20排猪舍,经济效益高,每年纯收入20多万元,荣获“市新农村实用人才”,带动了村里养殖业的发展。
  (杨怀芳)
  东长王村
  东长王村位于殷巷镇东北部,东临沙河乡赵黑豆村,西与西长王相接,南至大沙河,北临韩庙乡打狗店村。赵沙公路从该村通过。
  至2010年,该村共有74户,298人,有刘、孟、吴、王、李、韩6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最多。韩氏最早迁入该村,记载不详;刘氏由乐陵迁至有210余年;孟氏从许商街道小孟家村迁至有170余年;吴氏从该镇吴老村迁至有270余年;王氏从王家寨村迁至有100余年;李氏从韩庙乡刘家庙村迁至有150余年。该村总面积852亩,其中耕地630余亩,人均土地约占2.2亩。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80余辆,有蔬菜大棚21个。
  1989年,该村建砖瓦结构校舍4间,并配套了新的桌、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76-2010年,该村考入本科院校8人,研究生1人。2005年,建立了村老年活动中心,配套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该村的鼓子秧歌以打花棍较出名。
  1946-1949年,吴振伦任农会主任,李兴玉任革救会主任。1955-1958年,孟先交、刘玉合先后任初、高级社社长。1970-1990年刘爱玉任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伦任村主任。2010年,孟凡伦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成泉任文书。
  刘爱公 中共党员,南下干部,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嵊县、新昌县县委书记,1985年8月病逝。
  刘爱侠 是刘氏第四代木工雕刻传人,在当地颇有名气,存有古雕八卦、八仙、罗汉床一张,实物精雕细刻,技艺精湛。他喜爱收藏,存有康熙年间原版《易经》一部。
  刘玉水 1944年入伍,解放商河县城时牺牲。
  刘爱臣 1948年9月齐河晏城战斗中牺牲。
  (刘成泉)
  东刘沧涵村
  东刘沧涵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东临关枣行村,西与西刘沧涵村接壤,南接安家村,北与胥市村相邻。
  据《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刘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山东商邑以北,因名为沧涵取名刘沧涵村。后因人口众多,分东、西刘沧涵两村。至2010年,该村有居住人口82户,297人,有刘、张、孙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刘姓占总人75%,张氏家族于1920年由该镇张泗湖村搬迁而来。全村总面积797亩,其中耕地面积为598.5亩,人均约2亩。
  1983年,全村通电。1996年,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6个蔬菜大棚。1998年,建起村里第一座生产桥,2001年,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建起了30多个蔬菜大棚,2002年,架设生产用电线路,安装小型自来水,2003年,铺设柏油马路,2008年,通高标准的自来水,2009年,建文化大院。至2010年,全村95%的住房为砖瓦房,有7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20辆,有蔬菜大棚30多个,养殖小区1处。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有私塾。1949年,设刘沧涵小学。1978年前该村考取大学生5名。1978年后,该村考取本科生8名,研究生1名,专科生1名。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成立业余京剧剧团,主要剧目有《打渔杀家》《红鬃烈马》《法门寺》等,演员王全路是谭派唱腔,小有名气。1964年后演出剧目有《沙家浜》《红嫂》《红灯记》等。同年,该村自编自演歌剧《阶级仇》,编剧是该村教师王熹田,谱曲是教师陈各臣,剧本在县文化馆存档。
  1946-1949年,刘加风任农会主任,孙延波任革救会主任。1950-1953年,刘茂合任村党支部书记,孙希和任村长。1954-1962年,周围5个村联合成立高级社,邸庙村邸长河任党支部书记,刘茂合任副书记,刘振盈任村长,孙德荣任文书。1963年,恢复自然村建制,孙清祥任党支部书记,孙希志、刘振盈任副书记,孙德荣任文书。1967-1969年,刘振盈任党支部书记,孙德荣任大队长,刘清翠任文书兼妇女主任。1969-1986年,孙德荣任党支部书记,刘玉山任大队长,刘青山任文书。1986年,刘玉山任党支部书记,孙德荣任村委会主任。1998年,张广祥主持工作,刘玉山任主任。1999年,刘辉山任主任,刘清房任文书。
  张秀峰 1945年与张祥云、张名峰参军,正团级干部,1964年退伍后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1965年,任上海市长江医院院长,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打成“走资派”,到安徽池州改造,1986年因病逝世。
  张祥云 1945年与张秀峰、张名峰参军。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组织部工作,历任高唐县组织部长、禹城县县委书记,1970年任禹城市党校校长,于1989年因病逝世。
  张名峰 1945年参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皮县长、河北省武装部长。
  (张广祥)
  高坊村
  村庄概况
  高坊村位于殷巷镇东略偏南2.5公里处,东靠改碱河。据《高氏族谱》记载,明末高氏由河北枣强迁至,因开办榨油坊,以卖油为生,故得名高坊村。至2010年,该村分为4个生产小组,人口712人,183户。有吴、马、张、韩、赵、高、安、宋、任、王等11个姓氏,吴、马两姓居多。
  该村环村林长达2000米,皆杨树。枣树多是该村的一大特色。该村盛产魁王金丝小枣,此枣甜度高、肉多、核小、个大,营养价值高。现有枣树620棵,有300多年前的老魁王枣树12棵,其中最老的一颗有600余年。
  该村占地总面积1650亩,其中可耕地1350亩。有各种机动车190余辆,其中联合收割机1台。村内东西街3条,每条宽16米,南北街1条,宽10米,街道已硬化、亮化。
  2010年,该村有养殖专业户2户,养鸡5000多只,有规模较大的养猪专业户4户,存栏量40多头。户办棉厂1处,占地7亩,总投资超百万,雇佣工人30余人,集收购与加工一体。塑钢门窗加工处1处,小百货门市部2处,农机维修1处。该村有工程建筑队3个,建筑工人40余人。外出务工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该村外出农民工110余人。至2011年,该村考取本科生8人,专科生10人。
  1958-1990年,马庭功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1997年,王茂胜任村党支部书记;1997-2009年,吴振宗任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吴廷宝任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该村有党员21名。
  张希田 曾任临邑师范学校教师,后调任临邑县委办公室任主任。
  郭宗信 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转业后任营口市公安局副局长。
  (吴廷宝)
  高楼村
  高楼村由高楼和前串子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东临沙河乡翟集村,西靠徐集村,南接孙集乡黄家村,北与侯家村为邻。
  元末明初,高、徐两姓由山西省丰阳府洪洞县一带迁入。村中富商在村西修楼一座,故取村名为高楼。至2010年,该村有人口556人,170户,分为3个居民小组,有徐、张、赵、高、甄、王6个姓氏,其中徐姓占全村人口的70%。全村占地总面积1990亩,其中可耕地1600亩。
  2000年硬化村内道路,2002年,通固定电话、有线电视。2008年,通自来水。2010年,该村有机动车120辆,其中工程车2辆,挖土机1辆,联合收割机(大型)3台。有林木200亩,杨树为主要树种,新栽枣树150亩。养殖区有15户,占地30亩,其中养猪专业户13户,户均100余头;养肉鸡1户,存栏量3000余只;狐狸养殖1户,120只。村内有建筑工程队1个,电焊、机器维修1处,百货门市部1处,粮食加工和棉花加工各1处。有4户村民在商河县银桥市场经营五金、茶叶、电器、服装。
  村内无小学,学生均在中心小学就读。2006年新建卫生室1处,建筑面积180平方米,配有两名大夫。村里有迷戏剧团,20余个成员,演出剧目有《红蓝喜》《马大宝醉酒》等。村内配有29个垃圾箱,有3名清洁工负责清扫大街。至2010年,该村考取本科生10人,研究生1人。
  1952-1980年,徐前芝任党支部书记。1981-1986年,徐清德任党支部书记。1987-1988年,徐明庆任党支部书记。1989-1997年,徐丙责任党支部书记。1998年,徐明臻任党支部书记。2010年,该村有中共党员20名。
  赵文举原山东省水利局技术员,1963年调任滨州水利局工程师。
  (徐明国)
  巩家村
  巩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北靠赵沙路,南临大沙河,东接贺家村,西与银王村为邻。
  据记载,明末巩氏(巩尧)迁入建村,以姓氏命名。 至2010年,该村有167户,人口767人,有牟、李、张3个姓氏,其中李姓繁衍23代;牟姓由现烟台市牟平区迁入,繁衍21代;张姓由山西洪洞县榆林村迁入,繁衍19代。全村总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1250亩,林地370亩。
  1962年,该村在大沙河北岸植树370亩。1964年,被县政府授予林业生产先进单位。1982年,全村通电。1988年被济南市授予林业生产先进单位。1995年打深机井4眼。1997年实行农村电网低压改造。2000年,更新村内供电线路,通柏油路。2007年,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整平、治理村内前后两条大街,挖排水沟、安装路灯。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全村拥有程控电话106部,手机户均2部,有线电视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机动车123辆,有专业运输户10家。
  该村的鼓子秧歌有60多年的历史,曾一度中断,1987年重新组建。有24对鼓子,28顶伞,100余人,花样有“十字街”“挖勾子”“蒜瓣子”等。1976年,村内建篮球场一处,2009年,重新建设。1976年,建设砖瓦校舍9间,有教师4名,5个班级、学生100余名。1996年,因学校合并撤销。至2010年,该村考取大学生14名,研究生2名。
  1947-1954年,李洪波任农会主任,牟永堂任村长,张秀明任副村长。1954-1955年,成立初级社,牟同辉任社长,牟尊孝任副社长。1956-1964年,张振山任村党支部书记,牟双峰任大队长。1976-1977年,牟森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登营任大队长。1978-1984年,李登营任村党支部书记,牟林德任大队长。1985-1999年,牟林德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登河任村主任,张富然任副主任。2000-2010年,牟清河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张富然任村委副主任,李世动任村文书。
  (牟清河)
  关枣行村
  关枣行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处,东靠徐集村,西靠东刘沧涵村,南与许商街道卞楼村接壤,北靠胥市村。
  据《刘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关氏由山西省丰阳府洪桐县迁至,因村北有一片枣林,取名关枣行。至2010年,该村有70户,306人,有刘、王、张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刘姓占总人口的50%。全村总面积985亩,其中耕地650亩,人均土地约2亩。
  该村1980年后实行土地承包制。2003年,规划大街,硬化路面,通自来水。村内没有特色种养殖,大部分村民依旧靠传统农业生活,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花生等,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该村有建筑工程队1个,有30余名工人。全村95%的住房为砖瓦房,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95%的农户有机动车。该村小学生均在安家小学就读。新中国成立后,该村与邻近村组建了一支业余剧团,以东路梆曲调为主,主要有《辕门斩子》《桃花庵》《三世仇》《龙马精神》等。1970年改为吕剧,主要剧目有《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汉喜借年》《龙凤面》等。农闲时节仍有几位老演员在一起演唱。2009年建农家书屋,建文化广场,配套乒乓球台、篮球场。至2010年,全村考取本科生5名,大专生6名。
  1947-1949年,张勤远任联防主任,刘关云任文书。1951-1960年,先后成立初级社和高级社,高级社有6个自然村组成,名为荣光社。1961年,王存福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存良任大队长。1980年,王存良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清贵任大队长,刘佃恒任会计。1986年,刘清责任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华任村主任,刘佃恒任文书。1997年,张志明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德亮任村主任,刘中华任文书。
  刘杨声1948年入伍,曾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枣庄矿务局副局长、枣庄民政局局长、枣庄市副市长等,后调至肥城矿务局任职。
  (张志明)
  广平店村
  广平店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东靠绳家村,西临乐陵市祁家村,南接后芦村,北靠德惠新河。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96户,403人,有汤、张、赵、韩、顾、孔、齐、郭8个姓氏,汤氏人口占1/3,均为汉族。全村总面积2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左右,人均约4亩。该村有东西街1条,宽15米,长400米;南北街1条,宽15米,长200米;胡同8条。大街铺沥青,胡同铺砖。
  该村原址位于现址东南方向1500米处,于1984年开始搬迁,2001年搬迁完毕。原村址有一棵古槐,树径约1米,高5米左右,树茎已空,2001-2003年枯萎,2004年复苏,至今枝叶茂盛。据传说,该村自明朝初燕王扫北后,退役兵卒带领家眷迁至,先祖期望和平,厌恶战争,起名广平甸,另有练武屯之称。清朝乾隆年间立集贸市场,嘉庆年间取消。村名改为广平店。据传说,该村西南3500米处,有宋朝僧人鲁智深住过的寺院,寺院西北有耕地,名叫野猪林。
  2004年,全村通自来水,2007年,铺柏油路,硬化胡同,整修下水道,栽植冬青、柿子树,安装路灯。2008年,进行沟渠清淤。该村土地广阔,但以碱洼地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经过2006年的农业开发,该村盐碱地得到改善。至2010年,该村人均收入6000余元,有大型农业机械5台,大型汽车5辆,轿车4辆,面包车3辆,95%的住房为砖瓦房。
  1957年村建公办小学1处,1-4年级。1995年小学合并到帽杨完小。从恢复高考至2010年,该村考取硕士1人,本科生5人,大专15人。该村村民考入高中,村两委会奖励每生200元,考入大学每生奖励1000元。
  1940年,该村有中共党员3名,齐登龙任组长,并负责党的秘密联络任务。1947-1949年,汤家明任村党支部书记兼农会主任。1950-1958年,张永平任村党支部书记。1959-1975年,齐明义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1999年,赵宝贵任党支部书记。1999-2010年,赵文华任党支部书记,汤本国任村主任,汤永贵任副主任。
  汤德宽 据族谱记载,汤德宽曾在北京教学,曾教过中堂琦善,琦善来济南时曾到汤德宽家看望老师,有“圣师”之说。
  赵万富 赵氏家族神医,光绪年间给商河知县夫人医治怪病,治痊愈后,知县为表达酬谢,赐红灯笼,带着红灯笼进出县衙无人阻拦,见知县可免跪拜。
  汤学军1964年青岛海洋学院毕业,先后任职于商河县农林局、县委组织部,后任商河县纪委书记。
  孔庆玉 1946年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先后担任过商河县民政局长、卫生局长、工商管理局局长。
  (赵文华)
  郭八社村
  郭八社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靠商中河,南望大沙河,西与芦洼村相邻,北与王素环村接壤。在该村西约1500米处有一古墓,高约3米左右,周长大约20余米,古墓南20米处有石猪、石羊各10头。该村前街有古槐一棵,树龄200多年,树冠十分茂盛。
  元末,郭氏家族由寿光县迁居此地。因郭氏习武得名郭八式,后讹名郭八社。至2010年,该村共有300户,1228人,有郭、王、康等姓氏,均为汉族。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30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有线电视、电话普及,全村拥有大型收割机、播种机10台,机动车辆80余辆,其中轿车20辆。
  全村占地总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2759亩,人均土地约2亩。1970年,该村组织青年突击队,开挖改碱沟,种植抗碱树,改良碱地。1980年,挖沟2000多米,1985年,改良土地500余亩,1985年,种植浅水藕300余亩,1990年,通电,解决了全村照明、浇地用电,2006年,发展种植芦笋150亩,甜玉米200亩。2007年,村民郭泽常在河东办养猪场,至2011年,已形成一定规模,年出栏量近千头。在他的带动下,村民郭连坤、郭泽升也办起了养猪场。
  该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业余剧团。1968年,演出现代京剧,剧目有《沙家浜》《红灯记》等,并且兼有吕剧,主要剧目《借年》《姊妹易嫁》等。演员有郇宜友、郭立友、郭元圣、康传喜等。“旋风脚”是该村秧歌的突出特色,气势磅礴,别具一格。
  1946-1949年,郇新广任农会主任。1950-1972年,郭德富任村党支部书记,郭连银任村长。1972-1982年,郭连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玉青任村长。1982-1998年,郇宜友任村党支部书记,康俊升任村委会主任。2000-2010年,郭在军任村党支部书记,王青江任村主任。
  姜明福 邮电部第三工程公司经理,已退休。
  郭连祥 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乐陵诸集乡工作,后任诸集乡党委书记,任新乐陵市第一任市长,已退休。
  郭在亮 二炮部队某部师部干部。
  郭在尧 北海舰队某部团级干部。
  (郭泽军)
  郭尔玉村
  郭尔玉村位于殷巷镇西3公里处,东临花园马村,西与王木匠接壤,南和马庵相望,北靠大沙河。
  据《郭氏家谱》记载,郭尔玉为人名,明末以其名立村。至2010年,该村有71户,298人,有郭、王两姓,其中郭姓占92%。全村总耕地面积598亩,人均2亩。
  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种植业、养殖业、外出打工和加工运输蔬菜,2010 年,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至2010年,全村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普及,有30%的农户购买电脑,70%以上的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5%的户都拥有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等。全村有100余辆机动车从事农业、运输业。
  1982年,实现户户通电。1983年,建造了高标准的学校,1984年,修建了高标准的生产大桥。1985年,开通村庄大街,种植蔬菜12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1986年,荣获德州地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2年通自来水。2004年,挖了200余米的抗旱防涝沟。2009年,修建了高标准的村两委办公室、图书室、老党员活动室和篮球场,并安装路灯、乒乓球台。多次被评为县、镇先进支部,林业生产、计划生育、村庄规划先进单位。
  该村1947年有私塾1处,1949年,改公办小学,起初设1-2年级,1964年,建郭尔玉初级小学。1970年,小学规模扩大为1-5年级,1995年,学校合并到张六真小学。至2010年,该村考取本科生6名,大专生8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该村隶属马庵区李金香乡,该村郭元德任乡长。期间,成立互助组,社长郭元德。1955-1957年,成立高级合作社,社长、党支部书记由郭洪常担任。1958年与张六真村、李桂芬村、小马家村成立了五星社,分生产小队,张六真分1、2、3队,郭尔玉4、5队,李桂芬6队,小马家7、8队。时任党支部书记为王乐然,副书记郭洪常,期间四村联合办鼓子秧歌。1960年4村分开独立,郭洪常为该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成立“革命委员会”,主任为郭连举。1970-1971年,郭连福任村党支部书记。1972-1977年,郭泽峰任村党支部书记。1978-1990年,郭连升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2012年,郭连文任村党支部书记。
  郭连保 1947年在淮海战役中负伤,被评为乙级残疾,荣军。
  郭泽亮 1998年入伍,于2003年因公牺牲。
  (郭连文)
  郭书坊村
  郭书坊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东临王楼村,西靠崔斜庄村,南接王相吴村,北连赵家村。
  郭氏家族原籍山西洪洞县人,明末清初迁至此地,因有郭姓教书先生得名郭书坊村。2010年,该村有57户,244人,有耕地400亩,人均耕地约1.6亩,全村95%的农户住上砖瓦房,有7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享受国家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40人,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拥有各种机动车辆40余辆,有养殖小区1处,占地10亩,以养猪为主。
  2004年,户户通深井自来水,安装路灯。2009年,打井3眼,铺设管道2000米,敷设电缆线500米。2010年,修建村委办公室、计生服务室。
  1946-1949年,郭洪顺任村党支部指导员,郭洪臣任农会主任,郭连成任民兵队长,郭连元任农会委员,吴湘兰任妇女主任。1950-1955年,郭洪顺任村党支部书记,郭洪臣任村长。1956年,郭洪顺任党支部书记,郭连深任村长。1978年,郭连深任党支部书记,郭洪同任村长兼文书。1987年,郭连喜任党支部书记,郭享海任委员。1994年,郭连喜任党支部书记,郭京海任村主任,郭京堂任村文书。
   (郭京贵)
  韩胡同村
  韩胡同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西距省道248线1公里,南与安美村接壤,北临崔铁匠村,东临孙集乡前四羊村。
  据《韩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韩氏由淄川迁至此地,因人较少,集中居住在一条胡同里,取名韩胡同村。至2010年,该村有126户,517人,均姓韩。全村占地总面积1080亩,其中可耕地930亩。村民住房为砖瓦房,其中9户村民盖起了二层楼房,有机动车200多辆,其中轿车15辆,面包车20多辆。有个体面粉厂、废品收购点、木器加工厂、馒头房、食品加工、烟酒超市各1处。 韩胡同小磨香油历史悠久,为当地特产。据族谱记载,祖先用手工翻炒芝麻,小石磨推碾,其手艺娴熟,工序独特,油香清澈,耐储存、质量好。1978年后,韩胡同村不少村民带着传统的手推香油手艺到潍坊、淄博、滨州、沧州、德州等地做香油为生。至2010年,全村有香油作坊30家,仅商河县就有8家。创有著名品牌“独一味”小磨香油,为远近闻名的“香油村”。
  韩胡同村鼓子秧歌有较长历史。2003年,购置乐器、衣服,秧歌队焕然一新。1949-1976年,该村小戏每年春节前后演出,剧种是迷戏,1976年停办。1976-2010年,该村考录本科生8名,大专生12名。
  1949-1966年,韩世成任村党支部书记。1966-1969年,韩立孝任村党支部书记。1969-1972年,韩梨成任村党支部书记。1972-1984年,韩明成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2010年,韩云水任村党支部书记,韩云峰任党支部委员兼村文书。
  韩立盼 曾在新疆工作,县级干部。
  韩关成 1947年入伍,1948年牺牲。
  韩云龙 1948年入伍,1951年抗美援朝时牺牲。
  (韩云水)
  韩家村
  韩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部4公里处,东接崔拐村,西临王集村,南靠花园马村,北望郭八社村。
  韩氏家族原籍淄川人,明洪武年间,韩氏二人迁至商河。其中一人至城北10里,取名韩胡同村,一人至城北25里沙河北岸,以姓氏命名为沙窝韩村。至2010年,该村有169户,745人。全村占地总面积1730亩,其中耕地1405亩,人均1.9亩。
  20世纪60年代之前,该村庄无大变化,村落集中于一条东西走向大约500米的大街两侧,村落建筑多为青砖建基,土坯砌墙,房屋为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大出头,富裕人家盖房讲究四梁八柱,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带南屋的四合院,村民居住分散,住房面积不均,房屋破烂不堪,村落杂乱无章。60年代初,开始为部分缺房户进行规划,房屋统一为红砖建基、坯土墙、尖顶。70年代,开始村庄规划,拓宽大街(10米宽),规划标准院落为宽19米、南北长23米,为方便晾晒粮食和经济作物,建筑物多为砖坯结构平顶房。80年代中期,开始建青石建基,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的房屋。建筑物顶部开始由平顶改为分水岭尖顶。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砖瓦房,有17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有线电视、移动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30余辆。全村考取本科生1名,大专生2名。
  1946-1949年,韩其昌任农会主任,韩长礼任革救会主任。1951年,韩法太任党支部书记,韩其先任村长。期间,组建互助组,1953年互助组合并,组建初级社。1955年,沙河北岸9村合并,联合成立高级社。由王辉山任党支部书记,朱兰昌任社长,韩登奎任副书记。1961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韩登奎任党支部书记,韩其彬任大队长。1969年,韩登奎任党支部书记。1977年,韩其友任党支部书记,韩荣华任大队长。1996年,韩荣华任党支部书记,韩志荣任文书。2005年,韩荣岩任党支部书记,韩军祥任主任,韩荣青任文书。
  (韩荣岩)
  贺家村
  贺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东靠张家村、邢家村,南望大沙河,西接巩家村,北靠赵沙公路。
  明成化年间,贺氏家族由广饶迁入,以姓氏命村名。至2010年,全村有256户,900人,有刘、王、贺、李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贺氏人数占80%。全村占地总面积1630亩,其中耕地1230亩,土质以沙壤为主。
  1980年,该村分田到户,实施土地调整、改变种植模式;2004年,挖村排水沟;2005年,村内安装自来水,敷设管道2000多米;2006年,村民人工挖掘沟渠500多米,整合土地,重整村内大街,安装路灯;2007年,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硬化大街,建体育场所;2009年,建村两委办公室;2010年,建立图书室1个,存书1000多册。更换大型变压器3台,敷设浇地用电缆线,购置潜水泵2台。至2010年,全村共建蔬菜大棚36个,养殖大棚11个,养殖大棚以养鸡、鸭、猪为主。
  1949-1962年,贺身俭任村长。1963-1970年,贺锦文任村党支部书记。1971-1980年,贺清泉任党支部书记,贺清秀任村主任。1981-1998年,贺清秀任村党支部书记,贺福堂任村主任。1999-2002年,贺清忠任村党支部书记,贺锦文任村主任兼文书。2003-2010年,贺树胜任党支部书记,贺锦杰任村主任兼文书。
  贺清海 1960年入伍,师级干部,任部队医院院长,居北京市通州区。
  王伊臣 1983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考取至省档案局工作,后转调威海,任威海市公路局局长。
  (贺树胜)
  侯家村
  侯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东临闫家村,南接高楼村,西靠胥家村,北望孔新村,全村皆侯姓。元末明初,侯龙、侯虎兄弟二人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至2010年,全村共有村民262人,70户。全村总面积587亩,其中可耕地517亩,村庄面积70亩。
  该村以种植粮棉为主,土质皆红黏土,曾有很多小土窑,烧砖质量较好,后被取缔。至2010年,该村有枣树林35亩;蔬菜大棚10个,占地10亩;养殖户4户,占地8亩,其中养鸡3户,养猪1户;有机动车50辆,其中大型收割机1台;有棉材加工厂、小百货商店、服装经销户、副食盐菜经销户各1处。村庄已规划,有主街2条,其中东西街宽17米,南北街16米;小胡同7条,每条宽6米。村内有深机井5眼,环村林500米;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基本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有小学1处,后与闫家、徐家合并,后撤销。恢复高考后,该村考取本科生3人,研究生1人。 该村建有文化大院,有乒乓球台2个,有篮球场1处,配套有健身设施。2009年建农家书屋,存书量在2500册以上。同年,村里建卫生室,规模较大,建筑面积160平方米,配有4名工作人员。2010年新建獭兔养殖小区1处,占地30余亩,存栏量1000余只。
  1949-1978年,侯振潭任党支部书记。1978-1993年,侯立祯任党支部书记。1993-1998年,侯立义任党支部书记。1998年,侯士敬任党支部书记。
  侯立武 1947年入伍,后转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级干部。
  侯立宽 1947年入伍,山西安泽战斗中牺牲,烈士。
  侯立志 1947年入伍,负伤,二等甲残疾。
  侯振洪 1945年入伍,三等残疾。
  (侯士敬)
  后芦家村
  后芦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处,南与郑家村相邻,北与乐陵市郑店镇赵户王村接壤,西临怀仁镇宋家、后寇两村,东靠郭八社、王素环两村。紧靠在建的德龙烟铁路客货运站。
  清朝初年,芦氏家族由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府)迁入商河县定居,据族谱记载,后芦家村,原名芦家,因在前芦村北,按南前北后之说故称后芦家。至2010年,该村有芦、刘、王、纪、马5个姓氏,共92户。刘、王、纪、马各一户,均为招赘户。全村均为汉族,共计288人,其中芦姓占总人口的97%。全村占地面积1486亩,其中耕地1065.6亩,人均3.7亩耕地,0.3亩场园。
  1917-1950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为文昌庙会,文昌庙为会址。现存有原庙遗址,位于村西南。高跷出名,技术高超,花样繁多,曾一度中断,2006年重新举办。1949年建有1-3年级规模的初级小学,1995年被合并。2008年建农村文化书屋一处并安装活动健身器械5套。
  该村土地等级差大,有优质耕地800亩,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人均分得责任田1-4级地共2.2亩。后经人工土地改良,至2002年该村人均可耕地已达3亩。2003-2004年,在村民芦秀勤、芦化江、芦秀成、芦可春、芦绍贵、芦佃夫、芦明庆、芦秀俭对村盐碱地的开荒改良下,该村人均耕地达到3.7亩。该村散养羊、牛居多,2008年,全村羊存栏量500多只,牛存栏量270多头。至2011年,该村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机动车户均2辆,7户村民购买汽车。
  1945-1950年芦世贵任村长,芦遵明任革救会主任。1951年芦东岭任村长,芦秀玉任委员。1953-1974年,芦保连任党支部书记。1975-1977年,芦绍治任村党支部书记,芦思治任副书记。1978-1983年,芦化堂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92年,芦怀泉任村党支部书记,芦秀俭任村长。1993-2005年,芦化平任党支部书记,芦秀俭任村委会主任。2006至2009年,芦可青任村党支部书记。
  刘华路 原在邮电局工作,1951年参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处干事,后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任某后勤部处长,居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
  芦东方 17岁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敌占区营长职务。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参加解放战争,后在山西工作。其父被日本鬼子抓走做劳工,一去无音信,村中无一亲人。1959年,回家把村中老宅无偿给村里办小学,由当时支书芦宝连为证。曾在1998年回村探亲。
  (芦宗华)
  后吴村
  后吴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6公里处,东临王木匠村,西接怀仁镇玉皇庙村,南靠火把孙村,北临大沙河。
  该村原名“坐地吴”,后因吴新、吴老两村存在,因该村在吴新村北,故称后吴村。2010年,该村有62户,284人。有吴、王两个姓氏,均为汉族,吴姓人口占总人口96%。全村总占地总面积460亩,其中耕地382亩,人均耕地1. 34亩。该村1983年通电。2005年实现电话、有线电视户户通。2007年,户户通自来水。至2010年,全村有各种机动车辆90余辆,有养鸡大棚6个。全村考录本科4人,大专6人,研究生1人。
  1946-1949年,吴士珍任农会主任;1957-1962年,吴吉正任村大队长;1971-1978年,吴永彬任村党支部书记;1979-1983年,李桂兰(女)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2010年,吴士杰任村党支部书记。
  (吴士杰)
  花园马村
  花园马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东临商中河,西连郭尔玉村,南临季家村,北靠大沙河。明朝末年,有一马姓的财主建了一个大花园,后来花园被水冲毁,有人在花园遗址上建村而得名花园马村。2010年,该村有171户、656人。有李、王、孙、田4个姓氏,均为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895亩,人均耕地1.36亩。
  该村村东南角有一古墓,1958年深翻地时被发现。据目击者说,墓穴约6米方圆,8米深,穴内左右有石旋门,隐约见排列红木馆材几个,四口大缸,铜制军用护心镜一个,被取出卖掉。墓穴又封好至今。古墓的年代、墓主人不详,县文化馆已划为县重点保护单位。
  1980年修建小学1处,1986年全村通电,1990年清挖沟渠、建桥,2007年,村内安装自来水,2008年,村内大街硬化,同年安装路灯,2009年,建生产桥1座。至2010年,全村考取本科生6名,大专生13名。有半数农户安装家庭电脑,70%以上农户安装了太阳能,全村共有机动车140余辆。
  该村鼓子秧歌花样较多。如“四门斗”“十字街”“龙摆尾”“空城计”“十面埋伏”“全面出击”“大获全胜”等。邻村的杨楼、季家的秧歌均是经该村的老艺人传授。
  1946-1949年,李华金任农会主任。1949-1959年,李洪金任社长.1959-1978年,李建铭任村党支部书记;1979-1987年,王子胜任村支书。1987-1997年,王同明任村支书。1998-2005年,李金堂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2010年,李文堂任支书。
  李景铭 清末秀才,当时有“商河城北一支笔的称号”。
  李宝银、王树深 革命烈士。
  李长升 1997年为救落水儿童,舍己救人,献出了生命。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少年英雄”称号。
  李玉金 1947年参加革命,转业后任福建省林业厅厅长。 李殿军 毕业于大同煤矿学校。1973年毕业后分配到兖州兴隆煤矿,后任兖州兴隆煤矿矿长、党委书记。2006年为该村硬化街道捐款2000元。2009年出资5000元为该村安装路灯。
  李长亮 1977年从事畜牧兽医工作,1989年获得农技师(兽医专业)职称。1995年获得市优秀农技师(兽医专业)称号。
  (李长明)
  火把孙村
  火把孙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东连吴老村,西接怀仁镇王虎村,南临吴新村,北靠王木匠村。
  孙氏家族原籍青州乐安人,明初永乐年间,祖先徒步迁于商河城西北10公里定居,来时天黑,火把照明,命名火把孙村。2010年,该村有150户,630人,有孙、张两姓,均为汉族,其中孙氏占总人口的99%。全村占地总面积1000余亩,其中耕地900余亩,人均土地约1.4亩。
  该村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制,分田到户,1982年,通电。1995年,挖沟渠500米,命名“双保沟”。1995-1996年,打机井15眼。1998年,修中街及村东南北柏油路1500米,改造村里高压线。2001年,建文化大院,配备了阅读室、娱乐室、图书室。2003年,全村通自来水。2004年,修村后大街,铺柏油路。2005年,对多年的闲散地、老道口、坑塘进行整理,改造新增土地20余亩,建养殖小区。2007年农业开发,敷设地下引水管道6000余米,电缆8000余米,建设泵站与机井联网。2008年,全村接通深井自来水,建篮球场1处,安装乒乓球台2个。2009年,续修《孙氏族谱》,整理村北闲宅基地、坑塘、大湾,复垦土地20亩。2010年,修前大街1条,南北大街2条,共1000米,全部硬化。至2010年,全村99%的户住上了新房,家家通自来水,户户有机动车辆、小农机械,全村拥有轿车及小型面包车50余辆。该村有10户养殖户组成的养猪小区1处,有养殖大棚6座,大棚主要以养殖木耳为主。全村考取本科生8名,大专生13名。
  1950-1966年,孙方佃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1955年由火把孙村、王木匠村、小后吴村联合成立了高级社。1967-1969年,孙君荣任村党支部书记。1970-1984年,孙君谦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87年,孙方太任村党支部书记。1988-1989年,孙君端任村委会主任。1990-2010年,孙方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孙文光 据族谱记载,崇祯年间任莱州府教授。
  (孙方太)
  季家村
  季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处,北接花园马村,南连刘打磨村,西临吴老村,东靠商中河。
  季家村先祖原籍即墨崂山人,明初年间,先祖徒步迁于商河定居,以姓氏命村名。至2012年,该村有120户,463人,皆姓季。全村占地总面积1052亩,其中耕地962亩,人均土地2亩。
  1946年,该村成立农会。新中国成立后,成立1个农业互助组。1952年,与花园马、刘打磨3个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当时称为洪兴社。1955年,成立高级合作社。1960-1961年期间,生活困难,在村东种植600余亩萝卜和红薯,供社员食用。1963年,全村经济好转。1970年,村庄规划。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开通村内东西大街一条。1983年,村内通电,村民购买电视机。1990年,村内开始普及电视机、摩托车。2002年,“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后,村内硬化第一条南北街道。2008年,硬化和绿化村内5条大街。
  1952年,在村中部建小学一处。1968年搬迁至村西北角,后合并至镇九年一贯制中学。
  1946年季守坦任农会主任,季风柱任妇救会主任。1952年互助组合并,组建了初级社,李红金任社长。1955年成立了高级社,季希责任党支部书记。1975-1977年,季笃清任党支部书记,季守银任村主任。2007-2010年,季守银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
  (季守银)
  孔新村
  孔新村位于殷巷镇东部,东接沙河乡高家、杨市村,北靠于家村,西连夏家村,南临闫家村。
  明初,孔氏由河北枣强迁至此处,以姓氏命村名。2010年,该村有125户,人口510人,有夏、吴、高、李、王、陈6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夏氏占三分之一。全村占地总面积1300亩,其中耕地905.6亩,人均土地1.78亩。
  1998年春,该村发展棉花良种繁育。2000年种植土豆、洋葱、大葱等经济作物。2003年部分村民发展养殖。2008年,安装路灯,户户通自来水。至2010年,该村有养鸡大棚5个,养猪场1处,葡萄园10亩,蘑菇大棚1个,全村外出打工人员达到90%。该村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基本普及,户户通自来水,村内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并有健身器材5套。
  1947-1949年,王义成任农会主任,高明任革救会主任。1951-1989年,刘秀明(女)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1991年,吴美山担任党支部书记。1991-1997年,吴茂岭任党支部书记。1998-2010年,夏荣明任党支部书记,夏荣禄任村委会主任,王佃明任文书。
  夏以忠 男,毕业于商河师范,抗日时期加入八路军,后开往东北,曾任营教导员,在四平战斗中牺牲。
  夏锦岭 男,1947年入党,1949年南下,曾任绍兴市环保局副书记、局长,1990年离休。
  (夏荣明)
  李大中村
  李大中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处,北临崔家村,南接崔铁匠村,东靠马家沟,西接张席篓村。
  明初从河北枣强迁至商河城北。李大中为人名,因其治家有方,颇具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故以此人名命为村名。2010年,该村共有98户、363人,有李、尹2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李姓占总人口的65%。全村占地总面积810亩,其中耕地630余亩,人均土地约1.7亩。
  该村1980年恢复自然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分田到户,1982年修建村东水塘,栽种白莲藕。1983年,通电。1995年,修建蔬菜大棚。2006年,建养殖小区,铺设柏油马路,栽植速生杨200亩。2008年,安装路灯,户户通自来水。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9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00余辆,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4辆。村内有养殖小区6处,其中一处蛋鸡存栏量达到8000余只。有蔬菜大棚38个,种植有黄瓜、西瓜、辣椒、西芹等蔬菜水果。村肉另有苹果树36亩,由3人承包。其余村民除靠种地收入外,主要靠外出打工。
  该村1955年建立六合农办高中,1979年改为农村联中,至2010年,全村考取本科生3名,大专生4名。村内建有文化广场,篮球场、健身器材齐全。2009年,村内新建卫生室1处,建筑面积110平方米,配有两名工作人员。
  1946-1949年,尹秀文任农会主任,尹丙文任革救会主任。1950年,李世虎任村党支部书记。1980年,李世虎任党支部书记。2000-2010年,李世红任村党支部书记。
  1948年,尹守德在淮海战役中受伤。
  (李世红)
  李桂芬村
  李桂芬村位于殷巷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东靠郭尔玉村,西接小马家村,南临张六真村,北挨大沙河。
  据传,明初永乐年间,李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定居,时称李家。因祖上是京城御苑里专门种梨的能手,迁徙时把御园里上好的鸭梨苗带回家种植,到清康熙年间,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养护,村里家家户户成了种梨能手。后来有一人叫李桂芬种梨技术更高一筹,能嫁接各种不同的梨树,他种的梨个大、味甜、耐储、营养成分高,且对部分疾病有特殊疗效,经推荐,最后成了清朝的御果贡梨。清乾隆年间,村人为纪念李桂芬,改李家为李桂芬村。该村有梨树和苹果树各100余亩,苹果树和梨树都是盛果期,售卖果实是该村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殷巷镇党委、政府把每年的9月上旬定为采梨节。2011年,该村注册李桂芬梨商标。
  2010年,该村有70户,274人,皆李氏。有耕地300亩,人均1.1亩。
  1947年该村人口不足百人,沙丘地贫瘠,生活贫困,除去梨树外,其他树木很少。1984年,该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开沟挖渠,平沙丘、垦荒地,生活有了较大的改观。1977年,该村开始规划,有主大街2条,前街宽14米,后街12米,胡同6条,2条宽7米,其余宽4米,住宅255平方米。1980年建学校1处,设1-4年级。1980年,修整街道,1990年,全村通电,2001年绿化沙河南岸20多亩。2003年硬化大街1条,村民种植果树100余亩。2007年,村内通自来水。2008年,打深机井6眼。至2011年,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打工,有养殖蛋鸡专业户1户,养猪3户,养羊5户。该村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有各种机动车120余辆、大型收割机1台。有农家书屋3间,篮球场1处,并有乒乓球台等文体活动设施。至2011年,该村考取本科生8人,研究生1人。该村1955年曾与小马家村合办过鼓子秧歌,后停办。
  1949-1966年,大队长李和平,副队长李长贵,李和明任大队会计。1967-1974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振富,会计李登俊。1975-2006年,党支部书记李振富,村主任兼文书李和亮。2007-2010年,李方重任村委会主任。2011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振贵,村主任李方重,文书支委李和亮。
  李云峰 1964年从山东省农科院毕业,分配到聊城莘县劳动局,后任劳动局局长。
  (李方新)
  李家集村
  李家集村位于殷巷镇东北部,大沙河以北,北与韩庙乡接壤,东临吕家村,南靠狗皮李村,西临王家寨村。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迁居于此已有四百余年,后因立集市而得名。清朝同治年间与王家寨共同修筑围墙,以抵御贼寇骚扰。村东内街北有庙宇两座,庙前修有钟楼,内悬铁铸大钟,抗日战争时期,村民恐怕被日寇毁坏,将钟埋至街南塘湾,至今未挖掘。2012年,该村有村民255户、893人,有李、杜、杨、温、马、王等7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李姓占全村总人口的95%以上。该村占地总面积3644.1亩,其中可耕地面积1671.97亩。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没有一座砖瓦房,全部是草檐头的平顶房。2005年,该村村民基本都住上了砖瓦房。村中建有标准化的卫生室,院落整洁,设备齐全。2008年,户户通自来水。2010年,该村有百货副食店、化肥农药生资销售点、饭店、粮油店等,有外出打工人员300余人。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6200元。
  该村位于大沙河北岸,曹革非创作的长篇小说《清水幻象》中的栗家集就是以李家集村为原型。该村是全县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村之一。抗日战争初期,村民李逸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李风祥、刘文彬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没有党支部,李逸民、李风祥、刘文彬等成立党小组,接受上级指示在村里秘密开展工作。
  该村历史上就有逢五排十的大集货市场,服装、布匹、百货、玩具、生资、青菜、瓜果等样样齐全。该村先后对村内大街进行了拓宽、整修、硬化,并与省道248线相接。其大牲畜交易市场,逐渐吸引了乐陵、庆云、无棣、阳信、惠民等周边县的客户来进行牲畜交易。
  李家集村里的业余京剧演出闻名于十里八乡。服装道具、舞台设施、乐器样样齐全,演出剧目有《四进士》《凤还巢》《失空斩》《玉春堂》等。鼓子秧歌场子有迷魂阵、蒜瓣子、剪子股、蝙蝠翅、单十字街、双十字街、里四外八等十多种。
  1946-1952年,李风祥、王金荣先后任村农会主任。1952年,李家集村建立党支部,李治先任党支部书记。1955年秋,与王家寨村、狗皮李村合并为高级社,称向苏高级农业合作社,李治先任大社党支部书记。1961年,恢复李家集村建置,李洪珍任党支部书记。1976-1994年,李金声任村党支部书记;1994-1995年,李振祥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1998年,李金声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2007年,李云祥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2010年,李建科任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全村有中共党员30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应征参军及早年参加革命人员:
  李逸民、李风祥、刘文彬、李平祥、李景林、李香林、李洪献、杨志刚、李洪宗、李茂先、李传先、李德华、李信、杜家瑞、李仕忠,李治先、李言寅、李云山、李荫魁、李世刚、李国祯、李保忠、李树祥、李兰峰、李杏林、李世俭、李洪文、李贵林、李太昌、李国西、李守业、夏久柱、王其忠。
  烈士:李茂先、李平祥、李洪宗、李洪献、李香林、李信、杨志刚。
  李逸民 曲阜师范毕业,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八月由丁润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丁润生创建了商河第一个党支部、商河县委、商河抗日民主政府,并任县委委员、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历任抗日三十一支队第一大队教导员、八团政治处副主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中共鲁北工作委员会主任、冀鲁边区八区党委党校总支书记、地委敌工部部长、工委副书记、武工队政委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中共禹城县、德县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山东省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山东省建筑工程局副局长、中国民航局第六局局长、后勤部第二部部长等职。
  李和祥 化名刘文彬,济南正谊中学毕业,1939年参加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政府管理员、县大队文书、连指导员、营教导员、黄骅县第一区区长、区工委主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大队副政委,渤海纵队第十一师第十九团一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抗日战争中,在商河、惠民、冀南一带与日伪军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1948年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受到军区嘉奖,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上海解放后,曾任华东公安后勤部政治处主任、上海边防检查站政委、上海公安纵队政治部主任、贵阳市委工交政治部部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风祥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区副区长,解放战争中南下,解放后曾任浙江省萧山县副县长。
  李盛祥 师范毕业,历任商河县文教助理、商河京剧团团长、县委宣传部教员、教育局副局长。1999年病逝。
  李言寅 1943年参加革命,淮海战役中任连长,渡江战役中任营长,赴朝作战任团长。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李景林 16岁参加革命,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多次立功。新中国成立后,调北京中央警卫师工作,曾任营长,团参谋长。后调任山西省长治市人武部部长。
  李德华 1947年入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哈巴河县副县长,新疆阿勒泰地区林业局局长,2008年,病逝于阿勒泰。
  李国祯 1947年入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阿克苏地区劳动局局长。1970年,病逝于阿克苏。
  李言勇 1958年生,198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凭。1976年参加工作,1986年12月-1995年5月在县委党校任教,1995年,任龙桑寺镇副书记,1999年,任龙桑寺政协委员活动组组长,2002-2010年,商河县县委机关工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正科级。
  李建国 1962年生,1979年毕业于南京机器制造学院。1982年在县机械厂任技术员,1983年调任县委办公室秘书科秘书,198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月-1999年6月,先后任郑路镇党委副书记、沙河乡党委副书记,1999年任油管委副主任,正科级。
  李书林 1968年生,1988年高中毕业于商河二中,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录取。获财政学学士学位,历任山东省物资局科员、财务科长、财务处副处长。1997年,被省局派驻东南亚任东南亚办事处主任,2001年,回国后任省局对外贸易部部长。2004年,下海创办济南阶梯实业有限公司和济南浩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主要从事玻璃制品的加工、出口和硼矿及化工产品的进口业务。
  李希林 1980年11月入伍,上校军衔,正团级,研究生,曾任某部炮兵旅政治部主任,后转业任吉林省辽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正县级。
  (李建科)
  李庙村
  李庙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东沿商中河(跃进河),西临马安村、南赵村,南靠王楼村,北临菜园孙村。 明末清初,李氏先祖由山西洪洞迁至,因村北有庙而得名。至2010年,全村共有村民60余户,337人,有李、刘、王、崔4个姓氏,均为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498亩,其中,可耕地398亩、人均约1.2亩。
  该村两面环水,土地较肥沃。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群众生活水平有所好转。1981-1982年,该村完善村居规划,修环村沟,改造水利设施。1984年,全村户户通电,安装照明路灯,修建水利设施2000余米。1997年,进行农电改造。1998年,成为电话村。2000年,自费安装自来水。2003年,硬化大街500余米,整平东西大街两条,种植经济林70余亩。2008年,改造自来水管道,与镇自来水管网相连,改造新上路灯20余盏,整修田间路1100余米。2010年,修建篮球场等。至2011年,全村考取大专院校13人,全村有4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并建有低保住房。全村拥有各类机动车辆80余辆,电动自行车普及。
  1947-1974年,李长路先后任农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1980年,王现光任村党支部书记。1981-1982年,王治功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效荣任主任。1983-2010年,王同亮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桂森任村委会主任。
  (王同亮)
  李桥村
  李桥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北连崔家村,南临潘家村,东接李大中村,西靠省道248线。
  李氏家族原籍乐安人,明永乐年间始祖迁居商河城北7.5公里,村名李家桥。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75户,305人,均姓李。全村占地总面积为460亩,其中耕地面积370余亩,人均土地约1.2亩。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7人享受低保。村内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75余辆。
  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一是靠传统种植农作物收入,除小麦、玉米外,另有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二是靠外出打工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78%。村内有几户养殖户,均未形成规模。2011年村内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
  1946-1949年李保银任农会主任,李茂荣任革救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崔家村、李家桥村联合成立互助组,李保银任党支部书记,崔玉合任村长。1961-1983年,崔家村、李家桥村、潘家村三村合并成立崔家大队。1983-2003年,李保孟任村党支部书记。2004-2007年,李保亮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08-2010年,李长远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李宝功20世纪80年代入伍,退伍后在外交部驻德国大使馆工作,全家定居北京。
  (李长宝)
  刘打磨村
  刘打磨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东靠菜园孙村,西临吴老村,南接马庵村、赵家村,北连季家村。
  刘氏家族原籍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于公元1370年迁于商河县城西刘子石村,后搬至商河县城北约9公里处安居,因以打磨为生,命名为刘打磨村。2010年,该村有100户,380人。有刘、霍、朱、王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刘氏人口占全村的60%左右,霍姓占30%左右。全村占地总面积900余亩,其中耕地700亩,人均1.6亩。
  该村1980年分田到户、修建学校、实行村庄规划、通电。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砖瓦房,有8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金,2户享受五保户待遇。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00余辆,村内大街硬化。村北有养殖小区一处,以养猪为主。自恢复高考至2010年,该村考入大学3人,大专11人。
  该村新中国成立后建有小学1处,规模1-3年级,1990年并入殷巷镇中心小学。该村鼓子秧歌1978年停办。
  1955年,由花园马、季家、刘打磨3村联合成立高级社。1961-1962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队,刘清波任村党支部书记。1963-1972年,刘汉秀任村党支部书记,霍长举任大队长。1973-1989年,霍元春任党支部书记,刘吉田任大队长,朱传虎任民兵连长。1990-1996年,刘本香任村党支部书记,霍长远任村主任,刘本福任村文书。1997年,刘汉金任党支部书记,霍传峰任村主任,刘汉福任文书。2009年,霍传峰任党支部书记,霍传胜任村文书。
  霍传进 1992年入伍,入伍后任深圳市武警支队副支队长,任广东省武警总队队长,村内硬化大街时捐款援助。
  (霍传峰)
  刘堆子村
  该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东靠李集村,南临贺家村,西接药王庙村,北隔大洼与韩庙乡乐义口村相望。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刘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徙双冢之阳定居为家,远望似土堆子,村名由此而来,原有两冢,各高约7米,大的占地5亩,小的占地3亩,相传是唐时王伯当的坟墓,冢内为青砖修砌。至2010年,全村有村民310户,1327人,共有刘、赵、吕等5个姓氏。全村占地总面积3190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690亩,人均土地2亩,大部属沙性土壤。村内东西大街长450米,南北大街长250米,呈“丁”字形。赵沙公路位于村南,西接省道248线。全村有6户村民建有二层楼房,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400余辆。
  1984年,安装变压器,架设电线,全村通电。1995年,架设电话线,成为“电话村”。2005年,修整大街,铺设水泥路面,总长1400米。2007年,修建党支部办公室、计生办公室。2008年,架设有线电视线路、铺设自来水管道、安装路灯。2010年建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械。
  该村鼓子秧歌年代较长,规模大,人员多,并有高跷队,1978年停办。该村1938年建私塾,1947年,土改以后,把斗地主分的宅子改为公办小学,学校规模1-5年级。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校舍在原址上重建,学校达标六配套。2004年,学校合并到李集完全小学。从恢复高考至2010年,该村考取大专、大学和研究生56人。曾2次荣获商河县政府颁发的“尊师重教”先进村。
  1946-1950年,刘时温任农会主任,先后发展党员21人,其中女党员6人。1951-1988年,吕文彬任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刘玉贵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2004年,刘光正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党员3人。2005-2008年,刘光福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党员5人。2009年,刘连彬任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全村共有中共党员25人。
  刘观音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刘连彬)
  芦张村
  芦张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北与小屯村相连,东临田滑村,西靠省道248线。
  该村徐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入,始有兄弟二人(徐万如、徐万仓)。因村南有芦湾起名为芦家,后因张氏迁入改名为芦张村。2010年,该村共有80户,410人,有徐、于、张、王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徐姓占总人口的80%。全村总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800亩,人均耕地2亩。
  该村1964年建立芦张小学,1987年,合并至田滑小学。1989年,修整大街通开小巷。1990年,村里通电,改善照明条件。1992年整合土地,连片成方。2004年,挖村排水沟。2005年,户户通自来水。2006年,重新整修村内大街,整合土地,安装路灯。2008年,硬化大街,建村民活动场所。2009年,建村委办公室。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村内道路已完成硬化、亮化、美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围十个村庄在王家村成立红星社,孙德山任主任,孙佃友任党支部书记;1974-2000年,张宗正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10年,孙保权任村党支部书记。
  (孙保权)
  逯家村
  逯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处,东靠邸庙村,西临省道248线,南毗细布李村,北接张蓆蒌村。村东北角有一信号塔,高60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是该村明显标志之一。
  据村碑记载,立村时间为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入,初有逯氏(现无)。“逯”在字典中读音为lu,并无lü,但多年习称lü,现仍称之。据族谱记载,潘氏从商河城西北郭庵迁入,张氏从于家迁入。至2010年,全村总人口206人、50户。有潘、张两姓,其中张姓较多,均为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348亩,其中,耕地面积280亩,人均土地1.4亩。
  1949-1954年,该村与张蓆蒌村联合先成立互助组,后成立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逯家村、张蓆蒌村、潘家村、李大中村、细布李和栾家村6个自然村称之为“六合大队”。1980年,逯家隶属“六合大队”第四生产小队。1980年后,全村平顶房翻盖成了挂瓦尖顶房,也叫“齐脊房”,墙仍是土坯或泥土踩成,村貌无大的变化。当时村前有一大湾,叫前湾。村东北处有一苇湾,皆因盖房取土而成,深达4米多。村前街宽8米,后街宽5米,南北胡同4条,各宽1.5米,称“三尺巷”。2005年,开始村庄规划,宅基面积为360平方米,村东西大街宽30米,东西胡同3条、各宽7米,南北胡同5条、各宽8米。至2010年,全村各户都住上砖瓦房,太阳能、冰箱等家电进入平常百姓家。该村主要耕地在村南和村东,2008年,村南挖占地5亩湾塘,四季水不枯竭。因水浇条件好,以前盐碱地上的场院近几年也成了农田,种棉花,栽树。该村除种植粮、棉、留兰香外,冬季种菠菜,夏季棉田地套种西瓜、甜瓜。
  1949-1957年,村内设1-3年级学校1处,房屋3间。1975-1981年,设农村联中1处,规模为1-8年级。1983-1993年,与张席蒌村联办1-4年级小学1处,盖房6间,1994年学校撤销,师生合并至崔家小学。1997-2010年,该村考取大学的学生3名,大专的6名。
  1946-1954年,潘兴堂任社长。1954-1982年,潘兴朝任村党支部书记。1957-1975年,潘庆安任生产队长。1982-1998年,潘庆禄任村党支部书记。1999-2005年,张洪诚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2010年,张洪军任村党支部书记。
  潘庆奎 1946年入伍,中共党员,曾任班长、排长,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淮海战役牺牲,时年25岁。
  (张洪军)
  路庙村
  路庙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处,北靠大沙河,南接夏家村,东临于家村,西连苑家村。
  路氏家族原籍河北枣强,明初迁于此地定居,因庙命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380户,人口1097人。有路、若、冯、牟、杨、王、赵7个姓氏,其中路姓占总人口的60%。全村占地总面积2700亩,其中耕地1900余亩,人均土地1.7亩。村民路永标、冯冒明率先建起了各自的蔬菜大棚基地,分别占地40余亩。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共建大棚180余个,蔬菜销往天津、北京等地,使群众增加了收入,让更多的剩余劳力都能参与到他们的基地工作。该村紧靠大沙河,河水无污染,浇灌蔬菜有便利条件。村委会每年定期请县、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该村菜农科学种植,主要以草肥、有机肥料为主,不使用其他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肥料,不使用有害农药灭虫,使用杀娥灯进行捕虫。
  1989年,该村修整大街、通小巷。1990年,村里通电。1992年整合村级土地,连片成方。2004年,挖村排水沟。2005年,户户通自来水。2006年,重整村内大街,整合土地,安装路灯。2007年,实行合作医疗。2008年,硬化大街,建体育场所。2009年,建村委办公室。2010年,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立图书室一个,图书存量1000余册。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4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普及了有线电视、电话,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70余辆。全村出现大学生7名,专科生10名,高中生45名,中专生12名。
  1949-1956年,路来会任社长。1957-1960年,路来良任村党支部书记。1961-1966年,路永交任村党支部书记。1977-2004年,牟文宝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2010年,王岩光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青江 1942年入伍,在驻邯郸市某部任团级干部,后转业至邯郸市水泥厂任厂长。
  (王岩光)
  吕家村
  吕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7公里处,东南接东长王村,西临李家集村,北望韩庙乡打狗店村。
  明永乐年间,吕氏迁此定居,取名吕家村。据各姓氏族谱记载,明朝中期杜氏先迁入韩庙乡黄屯村,后迁入该村,来时有6户。明嘉靖年间李氏由青州府迁入,来时9户。清初郭氏由滨州秦台迁入,当时14户。清朝中期范氏由乐陵县迁入。清朝末期李氏由李家集迁入,当时3户。王氏1户,迁入不详。清末张氏由韩庙乡店子张村迁入。至2010年,该村有110户、480人。有吕、杜、李、郭、张、王、范7个姓氏,均为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885亩,其中耕地585亩,有蔬菜种植大棚100余个。 该村1983年全村通电,2008年,通自来水。2009年,村内大街安装路灯。至2010年,全村出现大学生10名,大专生8名。2011年,全村95%以上的户住上砖瓦房,有10余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
  1946-1949年,范世臣任农会主任,杜守刚任革救会主任。1950-1953年,郭荣声任党支部书记,吕兴汝任村长。1953-1958年,杜书武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1985年,郭洪谋任村党支部书记,范希勤、张礼祥先后任村长,杜书勤任会计。1985-2008年,张礼祥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元圣任村主任。2007-2008年,李元明任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张礼祥任村党支部书记。2009-2010年,李元明任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全村共有党员18名。
  (李元明)
  栾李村
  栾李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东靠崔铁匠村,西临省道248线,南靠韩胡同村,北连逯家村。
  明永乐十二年(1414),李氏祖先由山东乐安迁此定居,以织细布为生,当时织的细布在本县较有名气,被称为“细布李村”。后栾氏立栾家村,因人少村小,与该村相连,两个自然村并为一个行政村,称栾李村。2010年,该村有村民82户、330人,有李、栾、韩3个姓氏。全村占地总面积800亩,其中可耕地606亩,人均1.5亩。
  该村耕地主要在村南,三面靠沟、乎整肥沃,并有3个深机井,水浇条件较好,粮棉产量较高。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至2010年,该村村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村内南北大街已开通。有线电视、电话普及,家家通自来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80余辆,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1台。该村村民或外出打工,或贩卖瓜果、收购棉花,四季无闲。
  该村在1985年校改时,曾建有1-2年级学校1处,教室5间,1990年,学校合并时撤销。至2010年,该村有大学生6人,大专生10人。村内建有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2010年新建卫生室一处。
  1958-1978年,该村属六合大队第五生产队,李传禄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山成任队长。1979-1985年,李传禄任村党支部书记。1986-1991年,李传德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泽川任村主任。1992-1996年,李泽宏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泽川任村主任。1997-1998年,李泽川任村主任。1999-2001年,李东升任村主任。2002-2004年,李泽德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2007年,李泽文(总支书记)兼村党支部书记,李泽川任村主任。2007-2010年,李泽川任村党支部书记。
  李英堂 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为中共组织秘密工作联络员。身份公开后,随部队参战。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2次,曾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解放后,曾任济南市第四医院党委书记、济南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等职。
  (李泽平)
  马庵村
  马庵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部3公里处,南与郭书房村接壤,西与吴新村相接,北与季家村邻近,东与赵家村为邻。
  《马氏族谱》记载:马氏家族原籍青州府乐安县西关簸箕市,元末明初迁于商河城北约7.5公里处,因村附近有一白衣庵,故称马家庵。至2010年,该村有146户,人口668人,有马、孙、赵、王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马姓占总人口的95%。全村总面积360亩,其中耕地1535亩,人均土地2.2亩。 村民马学刚夫妇于2001年利用闲暇时间饲养黄粉虫,年收入6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有十几户饲养黄粉虫。
  村委于2004年秋投入10多万元,利用原来的池塘,开挖了5个养鱼池,吸引了县城及周边的垂钓爱好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975年,该村平坟还田,增加可耕地300多亩。1978年,村级宅基地规划,盖标准学校1座。1980年,搞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整大街通小巷。1990年,村里通电,改善照明条件。1992年,整合村级土地,连片成方。1999年,组织修订《马氏族谱》。2001年,整修村北出村路,并建一桥梁。2004年,挖村排水沟,建鱼塘5个。2005年,户户通自来水。2006年,重整村北大道,整合土地,安装路灯。2008年,硬化大街,建体育场所。2009年,建村委办公室。2010年,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新增变压器一台,村里建图书室一处,图书1000多册。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1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普及、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00多辆,村内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亮化。村里有两名保洁员,并设立了30个垃圾箱。村内有医疗室,群众小病不用出村。
  该村的鼓子秧歌有60多年的历史,曾一度中断,1999年重新办起了鼓子秧歌。至2010年,全村有大学生7名,大专生16名,高中生32名,中专生34名。
  1947-1948年,马草青、马永旭任公安员。1949-1955年,孙占元任村长,马友才、马尚岐、马尚勇任村委。1956-1957年,马尚元任村长,由郭书房、赵家、马庵联合成立高级社。1958-1965年,马京海任村长,马昆棣任大队长,成立人民公社,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1966-1967年,马昆明任“革委会”主任。1968-1986年,马兰柱任党支部书记,马艾青任副书记,会计先后由马尚敏、马丰亭担任。1987-2002年,马兰升任党支部书记,马京礼任村主任,会计先后由马福阳,马寿德担任。2003年,马春光主持村委工作。2004-2011年,马尚民任支书,马京礼任主任,孙立海任文书。
  马泰伸 字维舒,号鸿阶,于万历乙酉年恩敕授直隶河间府盐山县知县,崇祯壬午,登州兵变攻商河,此公为大兵所伤而死。
  马毓林 字西园,号雪渔,嘉庆戌午,恩科举人,戌辰科进士,朝考中选殿试第二甲,同年,恩科任湖南副考官,后授云南知府,在任20余年,后返乡就医,于乡里病故。
  (马尚民)
  马家村
  马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北靠苑家村,西临殷巷街,东接车家村,南连张泗湖村。
  明朝末年,马氏由河北武邑迁至,以姓氏命名马家村。
  至2010年,该村有172户,人口603人。全村占地总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860亩,人均土地1.3亩。
  该村土地肥沃,水浇条件好,适宜种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豆类等。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2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普及了有线电视、电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93辆,大型农机具3台,养鸡大棚9个,蔬菜大棚2个。
  ,
  1921年,该村成立私塾学校,1941年迁入车家村。1949-1952年,成立夜校识字班。1958年,成立托儿所。1987年,该村建小学1-4年级,两个教学班级,3名教师任教。至2010年,全村考取大专以上7人。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村民演过京剧、吕剧,剧目有《打渔杀家》《空城计》等,1953年自编自演《得到土地真高兴》。
  1946-1949年,马世风任农会主任,马德海任副主任,先后有马世来、潘兴翠、张志娥等15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相继建立姊妹团、儿童团。1953年,马建阶任主任,马受田任副主任,成立互助组。1954-1957年,成立初级社,马受田任社长,马受德任副社长。1958-1961年,马建奇任社长,马建阶任副社长。1962-1982年,马建河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马受检任大队长。1987-1997年,马受连任村党支部书记,马受柱任主任。1997-2000年,马受柱任主任,马受升任文书。2000-2007年,马真星任村党支部书记,马受选任主任。2007-2010年,马受升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马苔 后改名翊宸,字次溪,嘉庆庚申恩科举人,嘉庆己巳恩科进士,放任安徽省宁国府太平县知县。才思俊逸,性情磊落,其品端其涵养深粹,对友客恂恂似不能言,雅而不俗,冠闻皖南于当时。文笔遒健,诗词及文章有遗稿,为文胎息《四书五经》,汉史赋与唐宋八大家研究最精,诗承陶渊明归隐派。居官有政声,处处为民着想、廉洁奉公,辞官去后民思之为青天父母官。在任期间,便顽悉化,尤雅意作养人才,数年间菁莪并茂,声望非然,未及辞官,安徽、湖南各大书院争求为主讲,辞官后留皖讲学,因得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著有《江上吟》与《湖上吟》诗词稿,后来尽失。次溪书法被当时名流所推重为“银钩铁书”,丹青匹并黄瘿瓜与李复堂,或谓板桥复出,与扬州八怪同一时期,典上称,与李觯伯仲之间。评论者为:“画笔苍劲有古趣,有逸致,味在酸咸之外。”转工水墨花鸟与禽石,着笔不多而生机活泼,为当时官家用与文人雅士所珍爱,冠绝一时。吉稀之年回旋故里,主讲麦邱书院与滨州书院,并著有《滨海集》文稿藏于家中。次溪不希仕禄,有自得之乐之感,十多年造就麦邱书院名声远播。被当时赞之为“挹其吉光片羽,以名当世,掇巍科者一时不绝”。故被颂之为“名愈高,养愈粹,忠厚淳朴,望之如泰山北斗”云云。88岁高寿无疾正寝于家中。
  马受道 1928年出生,18岁参军,1947年战役中负伤。
  (马受升)
  马探辉村
  马探辉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省道248线东侧,大沙河北岸,北与赵魁元村紧邻,东与银王村邻近。
  明万历年间,始祖马氏探辉由广饶迁入,此人德高望重,故村以其名命之。至2010年,该村有165户,人口685人,有马、李、张、钱、刘5个姓氏,均为汉族。全村总面积1560亩,其中耕地980亩,林木200亩,苇塘15亩,企业占地40亩,村居300亩,人均土地1.4亩。
  该村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适宜种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豆类等。1976年,该村购置了一台24马力的拖拉机和一套农机具,4套骡马车。1979年,建学校一处。1982年,全村通电。1987年,建大队办公室。1993年,硬化大街3600平方米。2005年,户户通自来水。2006年,重整村内大街,整合土地,安装路灯。2008年,硬化大街,建体育场所。2009年,建村委办公室。2010年,建立村民图书 阅览室一处。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房为砖瓦房,有4户孤寡老人享受五保,7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机动车130余辆,其中大型农机3台。
  1944年,马文冉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时该村的第一名中共党员。
  1952年,该村20户村民成立互助组。1956-1957年成立高级社,马登辛任社长。1958-1960年,马登辛任社长。1961-1999年,成立党支部,马登辛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10年,马臣礼任村党支部书记。
  (马廷兴)
  帽石村
  帽石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省道248线以西、商中河西岸,西连帽杨村,北接帽张村,南临绳东村。
  帽杨、帽张、帽石原系一个自然村,1961年,因村大人多,被分为3个行政村。分村时因石姓居多,命名帽石村。据记载,光绪年间,该村东头建有两座庙,一座土地庙,一座文昌和魁星庙,于1958年被毁。该村有两株古槐,长势茂盛,据说是明嘉靖年间栽植。
  至2010年,该村有137户,533人,有孙、石两姓组成,皆汉族。据族谱记载,石姓始祖在明朝初期由青州府清城迁入,孙姓始祖于清嘉庆年间由河北吴桥郝子孙(后改为孙家楼)迁入。全村总面积1243亩。村内东西大街长650米,东接环乡路、西通帽杨村。
  抗日期间,该村是津浦支队常驻地,村民石成瑞为支队连长、张文远为连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村民踊跃支前、积极入伍,当时被命名为支前模范村。
  该村土地肥沃,水浇条件好,肥沃地占40%,轻盐碱地占40%,重盐碱占20%。新中国成立前因无水浇条件,又加盐碱影响,农作物产量极低,1953年成立合作社后稍有好转,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后农作物产量迅速提高。至2010年,全村90%的村民告别土坯屋,住上了砖瓦房,普及了有线电视、电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80余辆,其中从事物流行业的6辆,从事客运的4辆。该村从事建筑工作的40余人。全家在外务工者15户,在村内从事养殖者8户(全村鸡存栏量8000余只、猪100余头、鸽子近千只、羊80只)。村东西两头各有篮球场,乒乓球台1处。至2010年,该村村民考取博士生1名,本科生5名,大专生8名。
  1945-1948年,石万祥任村农会主任,石永祥任公安员。1948-1952年,石成水任村农会主任。1953-1968年,石在广任村党支部书记。1968-1970年,石立尧任主任。1970-1979年,石贵任村党支部书记。1979-1993年,石少胜任村党支部书记、石少富任村长。1993-1999年,石少泉任村党支部书记、石占亭任主任。1999-2004年,孙玉兴任村党支部书记、石贵岭任主任。2004-2010年,石少利任村党支部书记、石贵岭任主任。
  石占祥 1947年1月参军,后任一野二纵六旅十八团二营副排长,1949年5月,牺牲。
  (石少利)
  帽杨村
  帽杨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正北6公里处,北接崔洼村,南靠绳家村,东连帽张村,西临广平店村。
  该村为杂姓村庄,全村有9个姓氏,据各姓族谱记载,该村大多数姓氏为明末清初由枣强迁至。杨氏以做毡帽为生,故得名帽子杨家,后简称帽杨村。至2010年,该村有174户,人口650人,有徐、王、邱、田、仉、张、刘、杨、石9姓,其中徐姓人口最多,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村占地总面积2100余亩,其中耕地1377亩,人均土地2.1亩。
  1980年,户户通电,并分田到户。1981年,该村在帽杨与帽张村之间修桥,解决了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该村搬迁村小学至村西,占地23亩,扩建为完全小学,从村中向西修道路一条,建桥一座,动土2万多方。村北修生产桥一座,换大变压器一台。2002年,村内供电线路改造。2003年,户户通自来水。2004年,硬化村大街、搞农业开发,开挖6条沟渠,修建14座桥涵,4条生产道。2007年,安装路灯、建篮球场、购置健身器材。2009年更换大变压器、打机井9眼。2010年,建村委大院。2010年,该村有1处养鸡小区(以肉食鸡为主),3个养猪专业户、2个养羊专业户,存栏量均在50头(只)以上。村民徐守辉借鉴乐陵市郑店镇西街村的养鸡经验,于2009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建起了占地15亩的养鸡厂,当年达到存栏8000只。年养殖5茬共4万只,销售额可达1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发展了7个同等规模的养鸡厂,并先后建设了两个200头存栏量的养猪场。全村农户住房均为砖瓦房,有13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70余辆,其中轿车12辆,面包车6辆,大货车2辆。至2011年,全村大学生8名,大专生5名。
  1976年,该村恢复举办中断多年的鼓子秧歌。“三帽”的鼓子秧歌号称商河的北路秧歌,它的特点是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1978年,进京赴怀仁堂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十几次代表省和济南市参加全国民舞大赛,五次获最高奖。1995年,在金华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大赛,荣获一等奖。1997年,在重庆参加了蓉城之秋艺术节民间舞蹈大赛,荣获二等奖。1999年,在北京天安门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大庆,2004年,荣获中国民族鼓乐精英赛一等奖,2005年,荣获全国民间艺术华夏一绝优秀表演奖,2008年5月,赴韩国首尔表演。
  2005年以来,帽杨中心小学将鼓子秧歌设定为校本课程。2009年,队伍赴京演出,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进行了直播。
  该村自1949年就有京剧业余剧团,并小有名气。主要传统剧目有《秦香莲》《空城计》《打渔杀家》等。1964年改唱现代京剧,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每年参加县里汇演,多次获得优秀演出奖。逢年过节在该村或者到外村义务演出,受到群众的好评和欢迎。1975年恢复传统剧目,业余剧团聘请商河京剧团两位老师帮助排练了《凤换巢》《女起解》《拾玉镯》等,当时有40多人参加业余剧团,得到了德州艺术馆的认可,并录制了光盘。
  1946-1949年,田长元任农会主任。期间,该村有村民邱胜、徐吉昌、徐付强、邱芳等人参军。1951年,石在广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保珍、张言训任正副村长。1961年,分为帽杨、帽张、帽石3村,王保珍任帽杨村党支部书记、仉庆杰任大队长。1965年,田士德任村党支部书记、石吉峰任大队长。1975年,田士德任村党支部书记。1977-1987年,石吉峰任村党支部书记,徐振山任村主任。1988-2000年,徐振山任村党支部书记,杨丕顺任村主任,田树贵任文书。2001年,邱瑞星任村党支部书记,徐守亮任村主任。
  2011年,该村有中共党员23名。
  邱胜 1945年参加革命,随肖华部队北上,解放后历任某部独立团团长、兰州军区某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已离休。
  徐吉昌 1945年参加革命,参加多次战斗,解放后在新疆某部医院任院长,2006年去世。
  徐付臣 又名徐柱,1940年参加革命,参加了济南战役等战斗,解放后任惠民县人武部政委。
  (邱瑞星)
  帽张村
  帽张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正北6公里处,北接乐陵市郑店镇,南靠帽石村,东靠芦张村,西连帽杨村。
  据《张氏祖谱》记载,明成化年间张氏由青州诸诚迁至城北帽杨庄。至2010年,该村有235户,人口800人,有张、王、石、赵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张姓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75%。全村占地总面积2300余亩,其中耕地1300亩,人均土地1.51亩。
  1975年,济南二钢知青下驻该村,同年村内通电、安装路灯,1976年在北京购置1台24英寸黑白电视机,1977年大队办起了电磨房,上了棉花轧花机、垫圈厂,壮大了集体经济,1980年土地承包到人、分田到户,1985年在村东修建1座生产桥,解决了群众耕种的交通难题。1990年在商中河上安装4组扬水站,改善了浇地难的问题,1995年实施了“市长一号工程”,开挖13个鱼池、13处台田,养鱼、种植果树,1996年在村北新挖1条扬水站沟渠。2002年,硬化大街1200米。2004年,分两次规划村庄,在河东新建大街,安排50户新建住宅。2005年,立集(成立集贸市场、逢五排十)、硬化村庄道路。2006年,全村安装有线电视,户户安装固定电话。2008年挖村内排水沟两条并硬化、更换路灯。2010年改造两个鱼池,引进养泥鳅项目。2010年秋修建村委大院。
  至2010年,全村92%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8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户户通自来水。该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30多辆,其中轿车3辆,面包车7辆,大货车3辆。至2011年,该村考取研究生2名,本科生5名。
  1946-1947年,该村石品山、张瑞朋、张甲治、石建胜、张释朋、张洪朋、张先朋等十几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张子胜,张仙朋等在战场上牺牲。
  1946-1947年,张甲瑞任农会主任,孙德祥、王保珍任农会副主任。1965年,张瑞朋任村党支部书记,石玉歧任大队长。1970-1988年,石玉歧任党支部书记,石贵亮任大队长,石建福任会计。1989-1999年,张子功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子甲任村主任,石少周任文书。2000-2010年,张明岭任村党支部书记。
  石贵禹 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1980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91年4月任太星医药公司经理;1998年4月任辽阳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6月任辽阳市经委副主任;2003年6月任辽阳市政府副秘书长;2007年4月任辽阳市环保局局长。
  (张明强)
  南赵村
  南赵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东与李庙村相邻,西与马庵村相接,南与郭书房村邻近,北靠刘打磨村。
  明末清初,先祖由河北武邑迁入,以姓氏命名。至2010年,该村有150户,570人,有赵、马、段3个姓氏,均为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960亩,人 均土地1.7亩。
  1981年,该村的棉花种植面积初具规模,当时种植的“鲁棉1号”棉花品种实现亩产籽棉300多斤。1986年,该村扩建村学校。1990年全村通电。2004年修挖湾塘。2005年硬化村内道路。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普及,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40多辆。全村有大学生5名,大专生9名,高中生30名,中专生2名。
  1946-1956年,马存香相继任农会、合作社主任。1957-1960年赵元成任村长。1961-1969年马京峨任村党支部书记,马京富任大队长。1975-1983年,马京富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2010年,马连禄任党支部书记,马京长、赵国成、赵新华先后任村主任,马学伍、马文利先后任文书。
  2010年,村民赵新平、马其权分别建立养狐场,占地10亩,存栏种狐150余只,年产仔狐300只,销售额达24万元。
  (马连禄)
  潘家村
  潘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北接李家桥村,南连栾李村,东靠张席篓村,西临省道248线。
  潘氏原籍河北武邑,明初迁入,以姓氏取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90户,人口300人,皆姓潘。全村总面积800亩,其中耕地面积428亩,人均土地1.4亩。
  该村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适宜种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豆类等。1986年校改,与李桥村合办1处1-4年级小学。1994年该校合并至崔家。1990年在村东湾塘里种藕,通照明电,建18个蔬菜大棚。1991年,清挖于屯干沟。1997年在村西建西梅牛蒡基地。1999年,更换供电线路、硬化村内大街。至2010年,全村98%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4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20辆。村内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健身场所。村里原来有鼓子秧歌队,后来,由于很多村民外出打工等原因,队伍解散。村内有卫生室1处,两名工作人员。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9%。
  1946-1949年,潘福功任农会主任,潘兴杰任村革救会主任。1951-1955年,潘兴杰任村党支部书记。1955年,潘家、李桥、崔家三村联合成立高级社。1961年,潘兴杰任村党支部书记,潘兴芳任大队长。1980-1982年,潘兴祥任村支书,潘兴论任主任。1983-2010年,潘庆善任村党支部书记,潘庆典任主任,潘庆芳任文书。
  (潘庆德)
  仁合村
  仁合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西连崔拐村,东靠杨楼村,北临郭八社村,南靠大沙河。
  清朝雍正年间,郭氏先祖由胡集乡小石家迁来、王氏先祖从西王集迁此。村庄原名叫崔拐小庄。清乾隆年间,有一王氏举人改名为仁合庄。至2010年,该村有60户、288人,有郭、王、石、潘、张、赵、杨7个姓氏,皆汉族。其中郭、王两姓人口占村人口95%,石、潘、张、赵各1户,杨姓2户。全村总面积5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350亩,人均土地1.5亩。村内有大街2条,胡同7条。
  1990年,全村实现户户通电,并组织村民建蔬菜大棚20个。2002年,村内电网改造,发展蔬菜大棚。2005年,修建了村北1座生产桥,同年,又打两眼深水井。2006年,村内安装路灯,打1眼深水井。2010年,全村土地调整,维修村北公路桥。至2010年,全村95%的村民住上了砖瓦房,有5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村内有大型收割机器2台,其他机动车38辆。有养羊户2户,分别养有40多只山羊。
  1985年,该村建1-2年级规模学校1处,1995年合并到王集完小。1945年,该村曾举办过鼓子秧歌,后停办。至2010年,该村有博士、大学生各1名,大专生3名。
  1951-1954年,郭连德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厚瑞任村长。1955年,由杨楼、仁合、崔拐、韩家、大王集、朱郑村、前后芦村联合成立高级社。1956-1975年,郭连德任党支部书记。1976-2000年,王杜福任村党支部书记,郭泽胜任主任。2001-2005年,郭泽胜任党支部书记,王希乐任村委会主任,郭泽亮任文书。2006- 2009年,郭连华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希乐任村主任,郭泽亮任文书。2009年,王希乐任党支部书记。
  (王希乐)
  商家村
  商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处,东靠苑家村,西临省道248线,南连马家村,北靠大沙河。
  据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该村由青州府乐安县迁入。村内保存有1部完好无损的家谱,专人保管。全村皆商姓,至今已23代。至2010年,该村有247户、940人,全村总面积1811亩,其中耕地1327亩,人均土地1.4亩,耕地均是白沙地。
  1965年,该村棉花达到百斤皮棉的产量,被授予县先进党支部。1966年,打深机井三眼。2001年,村民建蔬菜大棚,打3眼深机井。2006年,在村南划出十亩地,聚集村内10余户村民建养殖小区。2007年,全村通自来水。2008年,打7眼机井,并疏通村内大街,硬化路面。2009年,敷设地缆线3000米。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瓦砖房,有10户村民建起了两层楼房。全村有12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有160人享受60周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有50余户村民购置电脑。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50多辆,其中轿车15辆,面包车6辆。有1处养殖小区,4个蔬菜大棚,1处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
  1962年,该村架设有线广播。1978年,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79年,该村重新操办起了鼓子秧歌,该村的秧歌阵式主要有上天梯、里四外八、驴推磨、推倒倒推、四门斗、迷魂阵、龙腾虎跃、万马奔腾、双龙戏珠、龙摆尾、凤凰展翅等,曾参加国庆50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广场表演。并先后参加了沈阳国际秧歌大赛、重庆秧歌大赛、南京秧歌大赛,鼓伞棒花丑俱佳。至2010年,全村有博士生2名,大学生25名,大专生22名。
  1945-1953年,商汝岑、商思星、商思远先后任村农会主任。1954年,成立初级社。商登广任新中国成立社社长,商居田任爱国社社长,1955-1957年,成立高级社(商家、苑家、马家、张泗湖、崔家、李家桥、李大中、潘家、张席楼、逯家、南李家、滦家组成)。1958-1960年,商家村分为2个大队,商登广任西大队支书,商居田任东大队支书。1961-1963年,商俊田任党支部书记,成立联合大队,商苑马(商家、苑家、马家)分10个生产队(商家5个,苑家1个,马家4个)。期间,曾两次被评为全县先进党支部,并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1964-1988年,商爱广任联合大队党支部书记。1982年,该村成立独立党支部,商爱广任村党支部书记。1989-2000年,商思新任商家村党支部书记。2001-2007年,商思明任村党支部书记。2008-2010年,商丰位任村党支部书记。
  商丙康 县人大代表,解放前老中医,参与县中医院筹建。
  商汝明 曾任河北省丰润县武装部政委。
  商丙轩 1952年生,在临邑县开发区工业园自办制鞋厂,规模较大。
  烈士:商丙会 商思岭 商平广
  (商丰位)
  绳东村
  绳东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部4公里处,北接帽石村,南连王素环,西靠广平店,东临省道248线。
  明朝洪武年间,当地绳姓人在此居住称绳家。立村后又有于氏、蓝氏迁入,这两姓后无人。因村落大、人口多,于1958年划分为绳东和绳西两个行政村。至2010年,该村有248户,人口958人,有陈、张、李、五、赵5姓氏,其中陈姓是大姓,占总人口的50%。全村占地总面积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64亩,人均土地2亩。
  该村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分田到户。1984年,通电。2000年,改造供电线路,修柏油路。2007年,开挖河渠,植树绿化。2008年,安装路灯,建篮球场,安装乒乓球台、老年健身器材。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7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40多辆。至2010年,该村有大学生17名,大专生12名。
  1946-1950年,陈居旺任农会主任。1951-1954年,陈居旺任党支部书记,1953年互助组合组建初级社。1955-1964年,李佃荣任党支部书记。1965-1986年,陈岳奉任村党支部书记,1987-1988年,陈岳国任村党支部书记。1989-1994年,李尚林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2010年,张甲责任村党支部书记。
  陈玉荆 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
  (李佃林)
  绳西村
  绳西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部5公里处,东连绳东村,南接王西村,西靠乐陵市郑店镇大部堂村,北望官庄村。
  
  至2010年,该村有171户,人口740人,有刘、张、徐、董、赵、柳、亓7姓氏。村庄占地面积1600亩,其中可耕地1400亩。
  1997年,该村购置乐器、服装,重办鼓子秧歌。2003年,该村以捐款形式打深水井1眼,通自来水。2004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挖沟渠1300多米,修生产桥3座。2006年,打深机井15眼,解决了浇地难的问题。2007年,建水厂1座,改造自来水管道。至2010年,全村98%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拥有机动车300余辆,考取大学7人。
  1946-1952年,张合成任农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1953-1963年,张志明任村党支部书记。1964-1974年,张存贵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1976年,刘玉珍任村党支部书记。1977-1994年,张兴华任党支部书记。1994-2010年,徐河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刘佃祥 原德平东四区队副队长,1945年,牺牲。
  张海水 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师长,现离休。
  徐波 1963年3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德州农校农学专业,任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1985年7月-1990年6月,商河县农业局植保站技术员;1990年6月-1992年10月,商河县农业局土肥站站长;1992年10月-1995年8月,商河县农业局种子站(种子公司)站长(总经理);1995年8月-2001年7月,商河县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1年7月-2003年4月,济南市农业局主任科员;2003年4月-2005年8月,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副处);2005年8月,任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正处)。
  绳西村趣闻轶事
  “八宝琉璃井”的故事 绳西北有两千亩的大洼,土质较好。清嘉庆年间,有一块大约直径近3米的陨石落入洼中,砸了一个深坑。后人传说是王母娘娘在天井打水掉下的一块石头。既是天意,定会赐福人间。于是,人们在落石处砌井1眼,水清澈甘甜,能治百病,人们称之为“八宝琉璃井”。因地势低洼从不干涸,遇旱季可用来浇灌。
  野猪林的传说 村内地名颇多,如西坡、高台、东沟等。在绳西有一块地,村民称野猪林地,此称谓由来已久,据说是林冲发配沧州时所路过的野猪林,绳西村民在此地挖沟时,掘出好多粗树根,大部分是松柏树根,在村西北处现有1棵几百年的古柏。
  刘墉府宫灯息事宁人 清乾隆年间,现孙集乡大刘家有一武举,名叫刘芳成,进京赶考,受到绳西财主刘文东的大力资助。因刘文东与刘芳成是同宗,俗称“自己爷们”,后来刘芳成中武状元镇守北京东城门。刘芳成与宰相刘墉也是同宗,交情甚好。绳西村邻庄有一戏班,去徒骇河南唱戏,遇当地豪强,戏班受欺。班主托刘文东求救于在京做官的刘芳成,刘芳成外出征战,刘芳成家人找到刘墉府。刘府赐灯笼三个,刘文东与班主回家后,去豪强家把灯笼挂出,从此息事宁人。
  (徐河)
  十排赵村
  十排赵村北与韩庙乡大陈家村相邻,南与展集村相望,东与韩庙乡乐义口村邻近,西与小屯村、许家村相连。
  明末清初赵氏由广饶迁入,以姓氏命村名,后因周围10个村(现为7个村)相连(7个村为展集、赵家、许家、田滑、芦张、白家、王家),故称十排赵村。至2010年,该村有220户、750人,有张、王、李、甄、赵、周、蒋、展、田9个姓氏。全村占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48亩,苇塘占地40亩。村内三条东西大街、两条南北大街均是柏油路,西通省道248线。
  1968年,修水塘1个,建桥梁1座。1983年,全村通电。2007年,通自来水,同年,村内硬化了大街。2007年春天,在村东挖沟2000米,动用土方4000立方米,同时在村北挖沟400米,动用土方500立方米。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7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待遇,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00余辆,其中有大型联合收割机3台。村民甄圣华是该村的养猪专业户,养猪基地占地10亩,猪舍60间,存栏量400余头。
  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村把原私塾学校办成了公有制学校,到1957年秋扩建成完全小学。1996年,学校“普九”达标。2001年,学生全部转入赵魁元学校。至2010年,全村有大中专毕业生30名,其中大学生4名,大专生6名。
  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4-1957年,成立初级合作社,赵承荣任社长。1958-1972年,王在祥任党支部书记,赵清祥任大队长,赵凤岭任文书。1973-1982年,王公羲任支书。1983-2004年,赵凤花任支书,赵栾森任村主任。2005-2007年,张玉华任支书,赵明祥任村主任,张玉山任文书。2008-2010年,周宗银任支书,甄保亭、赵国翔任支委。
  王如清 原名王在祯,抗日战争时期,在该地拉起一支抗日的武装,1944年整合编入八路军。解放后一直在部队工作,任福建某军分区司令员。
  (周宗银)
  田滑村
  田滑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东临许家村,西靠芦张村,南连白家村和王家村,北接小屯村,位于省道248线以东1500米。
  据《田氏族谱》记载,明末,田、滑两姓由河北武邑迁来各立一村,即田家村和滑家村。后因两村紧临合并为一村,即为田滑村,后滑氏无后人,该村渐无滑姓。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150户,人口645人,有田、李、张、孙、郭、董、苑、王、房、刘10个姓氏,均为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人均土地2亩。
  1969年,该村建铁编、木材加工厂。1972年,种植枸杞50余亩。1974年,购买24马力运输车一辆。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制,分田到户。1984年通电。1985年,重办鼓子秧歌。1987年翻修生产桥3座。1995年,组织村民建蔬菜大棚。1996年,为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打3400米深井1眼,户户喝上深井水。2004年,进行村庄规划,修柏油马路,安装路灯。2006年,群众捐款重新购买鼓子秧歌演出服装、乐器等。2007年,绿化河渠、道路。2008年,建村委办公室,安装健身器材。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12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考取本科生5名,大专生4名。该村有三处养殖小区,养牛、养猪、养鸡各1户。
  1946-1949年,李升奎任农会主任。1951年,苑荣栋任村党支部书记,田化荣任村长。1953年,互助组合并,组建初级社。1955年,王家村、白家村、田滑村、芦张村联合成立了高级社。1961-1982年,恢复自然村建制,苑化聪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平任大队长,并划分为4个生产小队。1983年,田家实任村主任。1985-2010年,田家实任村党支部书记。
  田家胜 1968年入伍,在北京当兵2年后入党,在部队干过卫生员、军医,后转业在北京市委工作,正县级干部,已离休。
  烈士:李安堂 李建堂
  (田家富)
  土马店村
  土马店村位于殷巷镇东南部,北与高坊村接壤,南与邸庙、西刘沧涵村为邻,东与胥市村紧邻,西与李桥村相望。
  相传,土马店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御赐。刘秀为光复汉室,起兵反莽。在河南叶县一战大败,遭王莽追杀,四处奔逃。一日,在龙桑寺歇息,多亏桑树遮荫,蝼蛄救驾,方才惊醒,一看王莽追兵已到,为免遭擒,不留踪迹,刘秀急中生智,弃马徒步而走,谁知,慌不择路,竟一直向西奔去。王莽追兵来到桑树下,见一匹马拴在树上,认出了是刘秀的坐骑,断定刘秀尚未逃远,便分头四下搜捕。
  刘秀由于昼夜奔波,腹内无食,体力渐渐不支,两腿像灌了铅般,再也走不动。这时王莽追兵又到,刘秀自觉再不脱身已性命难保。因此,仰首对天长叹:“苍天不助汉室,我命休矣!”说完只等束手就擒。正在这时,忽然驰来一匹白色的高头骏马,跑到刘秀前,自行卧倒,刘秀见状,使出全身的力气,飞身上马,两腿一夹马腹,大鸣一声“驾”,只见那马一跃而起,驮着刘秀驾起云头,奔驰如飞。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马“咯噔”停住,刘秀方敢睁眼,只见那马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回头再看追兵早已被甩得无影无踪。又见路旁有一客店、顿觉饥渴难忍,便把马拴好,入店进餐。
  饭未熟,刘秀坐等,想起那匹救命的白马跑了半天、大汗淋漓,一定口渴。于是便向店主借来一只水瓢,到店旁井中汲水饮马。饮完后,再进店吃饭。饭饱之后,想继续赶路,走近那马一瞧,却大吃一惊,一匹活生生的白马变成了一匹泥马,卧在地上,再也不能动弹。
  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建立了东汉,定都洛阳。一日临朝加封。一大臣出班奏道:“大树可封为‘树中之王’,蝼蛄赐于金头玉蝼蛄之美誉,那泥马在村头店旁,万岁就赐村名吧。”刘秀心想:泥马经日晒,早已变成了土马,于是御笔题写“土马店”三字。
  明初,陈氏祖先由河北枣强徒步迁于此处。据记载,该村东曾有一庙,村中有一瓦门楼。至2010年,该村有114户,人口383人。有陈、王、杨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陈姓占总人口的95%。全村总面积982亩,其中耕地802亩,人均土地约1.9亩。
  1970年,该村的棉花产量在全镇处于领先地位,是全镇的“红旗单位”。1980年,在全镇率先实行村庄规划,多次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单位。1990年,组织村民实行麦棉套种。1995年,硬化部分村庄道路,安装路灯。2010年,发展蔬菜种植大棚60个,解决剩余劳动力50个。至2010年,全村9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全村有轿车10部。
  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村就有小学1处,设小学1-5年级,儿童入学率达80%。1979-1982年间,该村在村东建设一排瓦房做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改善。1983年,该村与胥市村在两村相邻处建设两排共20间砖瓦房作为两村共建学校。1998年,成立土马店完全小学,占地150亩。20世纪60年代末期,逢有结婚、生子时,该村村民自发组织演出传统剧目、小戏,供村民欣赏。20世纪70年代初,部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该村,借助知识青年的特长,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光,搭台唱戏。剧目有《三愿意》《朝阳沟》《小分家》等。2009年,投资5万元,在村东建村党支部大院,有阅览室、活动室等。
  1948-1956年,季荣任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该村与高坊村、胥市村三个村联合成立高级社,负责人为胥市村的胥国思。1966年,土马村与东临的胥市村合为一个行政村,称土马大队。1982-2000年,该村成立独立党支部,陈佃营任村党支部书记。2001-2004年,陈佃河任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树任村主任,陈金升任文书。2004-2006年,陈佃祥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宜福任村文书。2006-2010年,陈宜广任村党支部书记,陈佃平任村主任,陈同彬任村文书,徐富荣任妇女主任。
  陈兰钦 1956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1976年11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入党。任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市人大机关党委书记。历任商河县团县委干事,德州地委组织部干事,德州地委老干部处副科长、科长、老干部局副局长,中共禹城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宁津县委副书记,宁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书记。
  (陈宜忠)
  王东村
  王东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4.5公里处,东临省道248线,南连郭八社村,西接王西村,北靠绳东村。
  王东、王西原为一个行政村,称为王素环村。王素环为人名,明朝末年,王氏由开封大坟庄迁入。王素环为太学生,王氏四代孙。此人学识渊博,治家有道,人缘好,众望高,以其名立村。此村清未曾立集,逢一、六为集市贸易日,1966年撤销。成立初级社后,王素环分为王东、王西两个行政单位,1958年,划分两个大队,后被分为王东、王西两个行政村。
  至2010年,该村有人口861人,有王、李两姓,均为汉族,王氏占总人口的90%。全村占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可耕地面积1600亩,枣园50亩。有养猪小区1处,生猪存栏量700余头。
  至2010年,该村有棉花收购加工厂18家,是该村主要的产业。大部分村民在从事收购和加工棉花之余,外出打工,拓宽经济来源。田间劳作以妇女和老年人为主,农闲时在棉花加工厂打零工。
  1945年解放后至2010年,该村考取大学的有20人。
  1949-1963年,王秀训任大队长。1964-1970年,王金枝任村党支部书记。1971-1989年,王吉刚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2006年,王荣峰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2010年,王荣路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金湖 生于1918年,1947年6月入伍,在三野二十三军六十师二零四团三营九连三排任排长。曾参加过潍坊、济南、淮海、渡江、浙中等战役。荣立过二等功一次。存有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和淮海战役纪念章各一枚,淮海战役荣誉证书一张。
  王秀伦 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前入党,曾任商河县第八区区长。
  王金明 曾任空军云南某师后勤部长。
  (王荣路)
  王西村
  王西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部5公里处,东接王东村,南临郭八社,北靠绳东村,西临乐陵市所辖村庄。
  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235户,765人,主要有王、郭两姓,均为汉族,王姓占99%。全村占地总面积2400亩,其中可耕地2000亩,村庄占地400亩,人均土地2.6亩。两条大街长约850米,未全部硬化。该村有棉花加工厂11个,多为股份制,为该村的主要产业。有杨树林100亩,枣树50亩;养猪专业户4户,存栏量户均50头以上;养牛专业户1户,存栏量15头。全村拥有机动车380多辆,其中有大型收割机1台。
  王西、王东原有私塾1处,1949年改为公办小学,1980年分办学校,王西村小学规模为1-5年级,有教师5人。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合并到赵魁元。至2010年,考取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14人。1980年与王东村分办鼓子秧歌至今。该村有农家书屋3间,有乒乓球台、篮球场、健身活动器械。有保洁员2人,卫生室1处。
  1949-1960年,王荣佃任大队长,期间修建小学1处。1961-1984年,王风甲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99年,王风森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09年,王胜庆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荣森 1940年入伍,辽沈战役中牺牲。
  王进木 1947年入伍,济南战役中牺牲。
  王秀宽 1946年入伍,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时任某部排长。其中淮海战役荣立三等功,曾获四枚功臣纪念章,现存有部队发行的革命战争年代参加抗美援朝时与领袖合影的原版纪念照9张。
  (王圣江)
  王家村
  王家村位于殷巷镇北部,东靠展集村,西临白家村,南接药王庙村,北连田华村。
  王氏家族原籍青州广饶大王庄。明初年间,先祖徒步迁于韩庙乡唐家营村定居。始祖王渊落户数年,后人王标由韩庙乡唐家营村迁出,落户十排甲展集村。后迁出十排甲,立王家村。清朝初期族人王治帮曾任八府巡按,后任湖南知府,有知府大匾一块,牌匾于1968年被毁。《王氏族谱》于清朝康熙年间续。至2010年,该村有160户,680人。有王、刘、赵、展4姓氏,均为汉族,其中王姓占总人口的80%。全村占地总面积3000多亩,其中耕地1300余亩,人均土地1.9亩。
  1976年,该村修建了药王庙大茬沟桥,抗旱打砖井10眼;同年,安装水车、水摇80多台。1982年,全村通照明电。1985年,建村级学校一处,1987年,发展棉花、洋葱套种。1990年,村民发展大棚50个。2001年,发展养殖业,建立大型养猪场两处,小型养猪场数个。2005年,硬化、亮化村大街。2006年,进行宅基规划。2007年,户户通自来水。2009年,建村办公室、篮球场,安装乒乓球台两处。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00多辆,全村有大学生4名,大专生5名。
  1946-1948年,王在刚任农会主任,王心有任农会副主任,王庚申任民兵连长,刘秀青任妇女主任。期间,村民王在岭、王心盛、王公海、王在坤、刘之路、王在乱、王公让、王书治、刘之春、王公祥等人参军参战。1949-1953年,王心有任村党支部书记,刘等功任村长。1954年组建初级社,1955-1957年,十排7个村连合组建了高级社(7个村有赵家村、展集村、许家村、自家村、芦张村、田滑村、王家村),社址在王家村。1959-1960年,王心有任党支部书记,刘等功任村副书记。1961年,称生产大队。1962-1975年,王公道任党支部书记。1976-1990年,刘等功任村党支部书记。1991-1994年,王公峰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1999年,王在猛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04年,王公峰任党支部书记。2005-2010年,刘加强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在功1927年生,男,汉族,1948年参军,任新疆民航局机务科科长,后又转入四川成都民航局机务科任科长。
  王维禄 1935年9月生,男,汉族,1954年参军,1958年任商河县工业局科长,1963年任商河县县委办公室主任,2007年病故。
  刘之涛 1960年8月生,男,汉族,博士学位,教授,1979年考入北京人民大学,后留学日本3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刘加强)
  王楼村
  王楼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南接张坊乡张老庄村,东临省道248线,西接王相吴村。
  王氏家族原籍青州府人,明初年间徒步迁至商河城北定居,取村名王家楼村。至2010年,该村有398户,人口1545人,有王、张、李、商、孙、安、芦7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王姓占总人口的82%。全村耕地总面积2462亩,该村盐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人均土地约1.5亩。
  1999年,该村修建与韩胡同村相邻的南北向排水沟渠。2003年,村内修柏油路,立集(农历一、六为集)。2007年,修建东西沟渠。同年,村内安装路灯,实现户户通自来水。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6户村民盖起了楼房,有18户困难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300多辆,有16户村民购买了10万元左右的小轿车。村内有2户养鸡专业户,村南有1处狐狸养殖小区,1处棉花加工厂,以收购籽棉为主。2011年,修建村委办公室。
  20世纪60年代,该村有业余剧团,主演京剧、吕剧。演出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丰收之后》《刘四姐》《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村民吕剧表演者王坤田、琴师王增田在附近小有名气。2001年,村民自筹资金重办鼓子秧歌。
  1946-1949年,王仁普任农会主任,李世选任副主任。1950-1952年,王广叶任村党支部书记,韩云茂任村长。1955年,王楼、王相吴、胥家、郭书坊、马安、赵家、李庙村联合成立了高级社。1961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王广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在田任大队长。期间,在村东商中河建木桥一座。1964-1967年,王怀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杰任副书记。1968-1970年,王怀连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王兰田,村主任王明圣。1970-1985年,王怀连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兰田任副书记,王明圣任村主任,王好亭任村文书。1987-1998年,王明圣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文田任村主任,王好事任村文书。1993年续修王氏族谱。1998-2008年,王丙文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成任村主任,李永德任副主任,王好事任村文书。2009-2010年,王广海任村党支部书记,支委王好亭、王建田、王学武、王光辉、孙传利。
  (王广海)
  王木匠村
  王木匠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东连张六真村,西靠后吴村和怀仁镇玉皇庙村,北接小马家村,南临火把孙村。
  传说,清康熙年间全国曾盛行为鲁班建庙,商河也不例外,县太爷就问师爷:“这建庙一事如何办才好?在何处建呢?”师爷想了想,建议县令将全县的木匠都请来,由县里出钱请他们修建。于是县令将全县的知名木匠集合到演武场,举行木匠比武大赛,以比武的形式确定庙宇的选址。经过刨工、斧工、雕刻、油漆、锛挝等项一一比试过后,最后只剩下两人不相上下,一位为王木匠村的先祖和一位崔姓木匠。这下难住了县太爷,就在这时王木匠村的先祖对县太爷说:“大老爷我觉得我的功力略胜一筹,我有能力用锛在你鼻子上抄朱砂,你问问他有这般功夫吗?”县令问那崔师傅:“你有这等功夫吗?”那崔姓师傅立即下跪说:“太爷,我没有这等功夫。”就这样县令将朱砂点到自己鼻子上,王姓先祖拿锛就轮锛到半空,师爷大喝一声:“停,不比了,鲁班庙就在王家庄建。”县里拨银两修建了鲁班庙。此后族人为了纪念先祖之功将庄名改为王木匠。
  该村交通便利,村南有殷怀路,村北有龙怀路,正在修建的济乐高速穿过村西。至2012年,该村有233户,851人,均为汉族,分为4个小组,总耕地面积1374亩,人均耕地1.5亩。
  1985年,该村通电。1997年,全村集资敷设2300米自来水管道,成为殷巷镇第一个解决自来水入户的村。2007年,修建了村委办公室,建立阅览室和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至2013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8户贫困户,26人享受低保,全村新农保参加率100%,全村共拥有各种机动车200余辆,村内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2处,超市3处,木材加工厂1处,农机修理点3处。
  新中国成立以前,村内建有学堂,周边各村都来该校就读。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在上级政府大力扶持帮助下重建学校。2008年,学校合并到镇中学。至201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78人。
  1947-1952年,王九德任农会主任,王士林任副主任。1952-1971年,王茂堂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洪举任支部副书记,王新升任大队长。1971-1987年,王新升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丙利任村主任,王树祥任文书。1987-1990年,王新升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丙利任村主任,王丙礼任文书。1990-1993年,王新升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守路任村主任,王丙礼任文书。1993-1997年,王新升任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升任村主任,王丙礼任文书。1997-2004年,王玉升任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海任村主任,王丙礼任文书。2004-2010年,王玉升任党支部书记。2011年王金贵任村党支部书记,王青峰任村主任,王茂彬任村两委委员。至2012年,该村有中共党员23人。
  王玉衡1946年任济南市第四临中校长、理事长。
  王森堂 1947年入伍,1948年陕西大荔战斗中牺牲。
  王青峰 商河县书法协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齐鲁书画家协会会员。
  烈士:王著升 王秀臣 王守连
  (王丙礼)
  王相吴村
  王相吴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以南4公里,省道248线以西2公里处,东临王楼村,西接胥家村,北临郭书房村。
  先祖于明末清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入,王相吴为人名,后成为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271口人,皆姓王,均为汉族。全村总面积589亩,其中耕地面积527.1亩,人均土地面积约2亩。该村东北角王治军家中有古槐一棵,约五百年,现枝叶繁盛。
  新中国建立后,该村曾演过评剧,戏目有《小女婿》《卖余粮》《刘巧儿》等,在附近小有名气。2007年,该村建立特色养殖小区,开发河渠灌溉工程;2008年,安装路灯,2009年,建了篮球场,安装乒乓球台、老年健身器材,村民喝上了深井自来水。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8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入户,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40余辆。
  1946-1949年,王仁信任农会主任。1950-1959年,王朝海任村党支部书记。1961-1985年,王秀芳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光荣任大队长,期间,发展副业,有大马车运输,皮革手套加工,棉花加工等。1985-2010年,由王秀刚任党支部书记,王治福任村主任。
  王炳华 1954年出生,曾在辽宁清河发电厂当技术工人,后任职国家核电总公司董事长,正部级干部。
  王景德 解放军师级干部,已退休。
  王治堂 团级干部,1980年退伍后,任职泰安市工会办公室主任,已退休。
  (王秀刚)
  王家寨村
  王家寨村位于殷巷镇东北部,北望韩庙乡乐义口村,南接狗皮李村,东靠李家集,西临刘堆子村。
  王氏家族原籍乐安人,明初年间,先祖徒步迁于商河定居,原村名高家寨。先祖初来时,始赘于高姓,几世后,归宗姓王,村名更为王家寨。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110户,425人。有王、苑两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王姓占总人口的95%。全村占地总面积2022亩,其中耕地850余亩,人均土地约2亩。
  据族谱记载,清朝嘉庆至宣统年间,家族有一位三品和三位五品官员。现存宣统二年(1910)立石碑一块,碑文工楷清晰,记载了王祥麟曾任职广东海康县和工部主事及江苏丰县的履历,石碑保存完好。2008年,续修《王氏族谱》。
  1955年,王家寨、李家集、狗皮李三村联合成立了高级社。20世纪60年代在该村西门处建桥梁1座。1977年村民在村四周湾里种藕。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分田到户。1982年,办村铁编厂。1984年,通照明电。1991年,建村北桥梁。1997年,组织村民建20余个蔬菜大棚。2000年,更新村内供电线路,村内修柏油路。2007年,组织绿化河渠。2008年,安装路灯,建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老年健身器材,全村通自来水。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1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20多辆。全村有大学生4名,大专生3名,高中生23名,中专生2名。
  2007年,村民王其亮夫妇由东营某养殖厂返乡创业,建占地33亩的养狐厂。带回的67只种狐经过精心饲养,达到存栏种狐2000余只,年产仔狐400只,销售额可达30万元。品种主要为从芬兰进口的雪狐和兰狐。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及周边村先后发展20多户养狐专业户。
  20世纪50年代,该村有业余剧团,演京剧。主要剧目有《打渔杀家》《红鬃烈马》《法门寺》等,演员王全路是潭派唱腔,小有名气。1964年改唱现代京剧,剧目有《沙家浜》(原剧名《芦荡火种》)、《红嫂》《红灯记》等。1964年,该村自编自演歌剧《阶级仇》,编剧为该村教师王熹田,谱曲为陈各臣,剧本在县文化馆存档。1988年,该村重新办鼓子秧歌。20世纪90年代,作家曹革非挖掘该村村史,创作了长篇小说《清水幻象》,描写王氏一家从清朝到民国期间的变迁。
  1946-1949年,孙畏公任农会主任,王鹿芹任革救会主任。1951-1960年,王文华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云路任村长。1961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苑川洪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如江任大队长。1969年,王在恩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其光任会计,王如彬任支委。1975-1990年,恢复党支部领导,王其光任支书,王文玉任副书记。1991-1992年,王文月(女)任村党支部书记,苑吉周任主任,王全景任文书。1993-2003年,王全景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在泉任主任。2004-2010年,王在泉任党支部书记,王其营任支委、文书,王在友任支委。
  王在光 解放军师级干部。
  王敬田 1949年15岁参加解放军,团级干部,在新疆退休。
  王青霞 女,军医,1948年随军南下。
  王在伦 医生,从医以来不收分文。
  1947年,村民王登山、王吉祥、王汝财、王全选,在战斗中牺牲,追认为烈士。
  1948年,村民王文祯参军,在淮海战役中受伤,成为甲级残疾军人。
  (王在泉)
  吴新庄村
  吴新村(又称叉子吴)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北临火把孙村,南接八大户李家村,东连吴老村,西靠怀仁镇王虎村。
  吴氏先祖原为青州府乐安县百家坞人,明初年间迁至商河县城西北9公里处定居。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204户,人口829人,吴姓为主要姓氏。全村占地总面积2455亩,其中耕地1876亩,人均耕地2.2亩。
  2002年,全村通自来水。2004年,与吴老村联合打深水井。2005年,重续《吴氏族谱》。2006年,硬化道路,建桥涵2座,挖灌溉沟400余米,安装路灯。2009年,打生产用井13眼、敷设管道5500余米,建生产桥1座。至2010年,全村有15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145人享受国家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285辆。至2010年,全村有大学生30人、大专生5人。
  1946-1949年,吴森任指导员,吴井田任农会主任,吴兴田任民兵队长,刘兆芬任妇女主任,吴长文任农会委员。1950-1953年,吴森任党支部书记,吴井田任村长。1954年,吴要田任党支部书记,吴长文任村长。1956-1967年,吴翠田任村党支部书记。1967-2010年,吴士彬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吴长城、吴敬田先后任村主任。
  吴林、吴新全、吴家田、吴吉后、王景善、吴玉升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均被追认为烈士。
  吴长义、吴朝贵在战斗中受伤,是甲级三等残疾军人。
  (吴士彬)
  西长王村
  西长王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东连东长王村,西临狗皮李村,南靠大沙河,北接李集村,赵沙路从村旁经过。
  明朝洪武年间,先民由河北枣强迁至商河县北,取名长王村。后划分为现在的东长王、西长王、北长王3个行政村。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108户,人口377人。有王、李、胡、周4姓氏,其中王氏人口最多,占全村人口80%。全村占地总面积780亩,其中耕地面积580亩,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10多辆,部分村民购买了轿车和面包车。
  该村是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村劳动力以外出打工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农业生产条件较落后,春旱夏涝,靠天吃饭,亩产粮食不足60公斤。60年代中期,经过打砖井、修沟渠,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83年,该村通照明电。2000-2010年,该村发展大棚蔬菜和特色养殖。2001年安装路灯。2004年通电话。2007年通有线电视、自来水。至2010年,砖石结构住房占98%,全村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500余台,各种机动车辆80余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9%。
  1946-1948年,周俭任村长,期间发展中共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8名。1949-1953年,王秀芳任西长王党支部书记。1954-1959年,刘爱全任高级社党支部书记。1960-1977年,王秀玉任村党支部书记。1978-1980年,王秀花(女)任党支部书记。1981-2010年,王化付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化付)
  西刘沧涵村
  西刘沧涵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北靠胥市村,西临小杨家村,东接东刘村,属六连村之一。
  元末明初,该村刘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一带迁来,以人名命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270人,有刘、石、王3姓,刘姓人口居多,占全村人口的75%。全村占地总面积886亩,其中耕地606亩。
  2010年,该村有两处特色养殖小区,其中一户养鸡3000多只,一户养猪120头。有建筑队两个、中型加油站一处、建材门市部一处、百货超市一处、快餐部一处、达标卫生室1处。有外出打工人员120人,打工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高标准砖瓦房,有线电视普及,有深机井3口,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48辆。
  该村与东刘、关枣行等村多年办小戏,剧种为“东路”,是吕剧的一种,唱法独特,拖音长而尖细。村内文化大院里,经常有村民“组团”来表演小戏。2006年,该村建一处卫生所。2009年,该村建农家书屋。2010年,配备两名保洁员和25个垃圾箱,村庄环境得到改善。至2010年,全村有大学生7人,大专生3人。
  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1961年恢复自然村建制。1987-1997年,刘家杰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02年,石云庆任村党支部书记。2004-2010年,刘文山任党支部书记。
  刘清福 退伍军人,参加抗美援朝,荣立二等功。
  刘清山 团级干部,1971年入伍,转业后在北京机场工作。
  (刘文山)
  西王集村
  西王集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靠大王集村,西接郑家村,南临大沙河,北望前芦村。
  王氏家族原籍青州府乐安县西关,元末迁居乐陵鹳林,明成化年间移居大沙河北岸,取村名王家集。该村与大王集原为一村,1961年分西王集和大王集两个行政村。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120户,人口457人,皆姓王。全村占地总面积1207亩,其中耕地面积821亩,人均1.6亩。
  2000年,该村与商河县良种棉有限公司协议种植棉花优良品种。2001年,更新村供电线路。2003年,村民捐资5万元,打井10眼。2005年,安装路灯。2007年,村内建特色养殖小区和养花、蔬菜大棚。2008年,全村通自来水。2010年,硬化村大街。至2010年,该村全部村民住上了砖瓦房,并建有二层楼4座。全村拥有机动车130余辆,其中轿车17辆,面包车14辆,大货车6辆。至2010年,全村考取大专生7人,本科5人。
  1961年,王德纤任村党支部书记。1970年,王化庆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年,王国庆任村党支部书记。1978年,王国庆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贞任大队长,王杜金任大队会计。1982年,王国庆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坦任主任,王杜金任文书。1989年,王国庆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坦任主任,王德泉任文书。1993年,王国庆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杜好任主任,王德泉任文书。1999-2010年,王安木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杜金)
  夏家村
  夏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北接路庙村,南连高坊村,东临孔新村,西靠车家村。
  元末明初,夏氏家族由河北枣强县肯章镇迁入商河城北,以姓氏命村名,初为夏家桥村。崔氏家族原籍博陵,后迁至惠民,明末清初因战乱迁至商河县夏家村。若氏家族原籍京北海河,明末清初自京北迁至商邑沙河街,后移居夏家村。至2010年,该村有90户,320人。有夏、崔、若3个姓氏,其中夏姓占总人口的50%。全村占地总面积740亩,其中耕地500余亩,人均土地约1.8亩。
  该村土地肥沃,水浇条件较好,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和豆类等。1976年,村集体发展铁编业,1980年,分田到户。1996年,建桥梁一处,挖沟渠一条,新建蔬菜大棚20个。2005年,户户通自来水。2006年,重整村内大街,整合土地,安装路灯。2008年, 硬化大街,建体育场所。2009年,建村委办公室。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村内道路硬化、亮化、美化。
  1947-1949年,若玉林任农会主任,若玉章任治安委员兼村长。1955-1972年,若玉章任村党支部书记,夏久祥任大队长。1973-1994年,若永亮任村党支部书记,夏征东任副书记兼大队长。1995-1999年,若永高任村党支部书记,若文东任村主任,夏征东任会计。2000-2010年,若文东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若玉清 1946年,在土改中被还乡团杀害,被追认为烈士。
  若永福 在甘肃荔镇战斗中牺牲,烈士。
  (若会东)
  小屯村
  小屯村位于商河县城北20公里处,东临韩庙乡大屯村,南连田滑村,西靠省道248线,北连乐陵市郑店镇。
  据传,洪武年间(1381年)祖先随燕王扫北,后定居北京军屯。清初迁居于此,建庄小屯。该村为多家族、杂姓村庄,各姓氏家族亲如一家、和谐相处。该村共有30多个家族,29个姓氏,和周围村庄没有同宗同祖。姓氏有:周、岳、赵、刘、王、符、甄、朱、高、杨、冯、张、鲁、唐、贾、潘、马、孔、郭、段、许、程、孟、展、光、田、苏、李、孙,均为汉族。其中以王姓最多,占30%以上。2010年,全村共有320户,人口1100人。全村占地总面积5300亩,其中耕地面积3400亩,人均3.5亩。
  1945年解放前,该村土地是碱场涝洼地,是全县最洼处,十年九不收。解放后,随着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和配套,盐碱涝洼地得到了逐步的改造,千亩洼地变为良田。1946年上半年,该村进行减租减息,1947年下半年,开始土地改革。1953年,村民自愿联户组成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生产合作社,该村成立5个初级生产合作社。1975年,动用土方20余万方,人工挖东西大沟两条,长两公里,修毛沟若干。奋战两年,整平土地600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打深水井1眼。技术人员采用下竹泉的方法,井打成后水还是成的,因此落下话把“小屯好命苦,银钱花了二千五,打了一眼深水井,井水比黄连还要苦”。1976年,该村打深机井一眼,村民喝上了甘甜的地下水。1984年通电。1996年,筹款25万元,打400米深机井一眼,全村通自来水。1998年,为解决生产用水困难,群众集资,修水沟10多公里,动用土方20余万方,修生产桥6座。2006年,村内修柏油马路。2007年,电网改造,增设50千伏电变压器一台,投资4000元安装路灯。2008年,挖沟15公里,修生产桥7座。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30%的农户拥有轿车,85%的农户拥有自己的小型拖拉机。全村拥有100马力的大型拖拉机、收割机12台,机械化程度提高。至2010年,全村有大学生2名,大专生6名。
  2000年以前,全村鲁西黄牛存栏量100余头,虽以个体散养为主,但规模较大。2005年后,养殖业由散养向中小型养殖区发展。至2010年,该村有1户养殖鲁西黄牛,存栏量达300头;2户养殖蛋鸡,户存栏量2000余只。
  1938年,该村成立中国共产党小组,始有13名中共党员(王德圣、王为常、王德宏、王为刚、王文峰、王风轮、岳兰田、唐大臣、杨汝吉、李登良、郭风林、郭风岐、马士经)。建立了交通站,李登良为联络员。村党小组宣传抗日主张,积极领导群众抗日,先后为商河县大队送去甄宝德、杨德武、段风武、王玉坤4名战士;支持王丫子组织的地方游击队,村民王新华参加游击队。党员马士经、郭风林、杨治将分别将自己的儿子马兴邦、郭臭子、杨德升送上抗战前线,郭风岐将弟弟送上前线。党小组积极对殷巷乡的伪乡长符善正进行教育,派王为罔打入殷巷据点开展工作。抗日战争期间,该村有13名地下党员,8名战士,其中4名战士牺牲。
  1939年11月,党小组在村东头开会,被告密。党员李登良、马士经、群众王玉罔、王德等被抓。后被王为罔和符善正营救。1945年,村民周洪椽、甄宝玉、王传椽参军。1947年,该村党组织公开化,党员不再保密,并建立了党支部。同年,唐冷子、杨邦吉、王仪显、周武、王风彬、苏风祥、王如仪、符善仁、王文贞、杨德圣参军。
  1912-1934年,马万海任村长,1935-1939年,马士经任村长。1939-1940年,马士熹任村长。1940-1941年,孙连城任村长。1941-1945年,杨德武任村长。1947-1954年,杨汝吉任村党支部书记,唐大臣任村长。1955-1957年,该村5个初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生产合作社,杨汝吉任党支部书记,朱佃元任社长。1958-1969年,该村由韩庙九区划归殷巷八区王家乡,小屯高级社改为幸福合作社,朱佃元任党支部书记兼社长,后改为赵魁元人民公社小屯大队。1970-1973年,符洪清任党支部书记。1973-1981年,王风忠任党支部书记。1982-1987年,符洪清任党支部书记。1988-2010年,王为勇任村党支部书记。
  王为政 化名王新华,1938年加入地方游击队,1939年作战受伤,在家养好伤后继续在当地打游击,后调到野战部队,解放后到林业部工作,1990年病故。
  甄宝德 1935年加入王权五领导的商河县大队,后调到汶上县县大队任队长,解放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作,1997年病故。
  (王本金)
  小郑家村
  小郑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北与邸庙村接壤,东临孙集乡前四羊村,南与许商街道卞楼村相望,西靠安家村。
  郑氏家族原籍山西宁阳府人,元末明初由河北武邑迁至商河定居,初名新郑家村,后因村小改名小郑家村。至2010年,该村共有120人,有郑、林、商、杨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郑氏占总人口的40%。全村总面积500亩,其中耕地330亩,人均耕地1.7亩左右。
  1975年,该村发展村民种植香椿树15亩。1980年,购买24马力的拖拉机1台。1984年,购买发电机进行发电,实现了电灯照明。1985年,建小学1处。1987年种植苹果树100余亩。2003年,村内大街安装路灯,村民自发组织铺设自来水管道,喝上自来水。2004年,整修柏油路,2006年修建灌溉水泥渠。2007年村自来水由镇统一供应。
  合作社期间,该村有麻袋编织小作坊,属集体所有,产品主要外卖到本县及周围县市。2010年,该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村内有30多亩小拱棚菠菜,每亩每年纯收入3000多元,每年即可收入9万多元;二是粮棉种植;三是多数村民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6800元左右。村内有牛、羊、猪等家畜100余头,机动车40辆。
  1946-1949年,林怀任农会主任。1950-1953年,林风格任村长。1954-1963年,高云贞任村长。1964-1966年,林凤昌任村长。1967-1993年,郑新民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奎苏任大队长,高延宝任文书。1994年,林福贵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2001年,郑新德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2010年,郑世武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郑世武)
  小庄村
  小庄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村南临赵沙公路,村西临乡村公路,接沙河北岸龙怀路。东临西长王村,西临刘堆子村,南临邢家村,北与李集村相接。
  李氏祖先自明末迁居而来,因制作熟狗皮而出名,村名狗皮李村。因村小人少,当地也叫小庄。解放前归长王乡,解放后,属八区李集乡,1958年划归王家乡,公社化后划归殷巷公社,1965年属赵魁元乡,2005年并入殷巷镇。解放前全村有38户人家,皆李姓。至2010年,该村有72户,300人。全村总面积850亩,其中耕地650亩,人均2.2亩。
  该村旧时村庄主体呈不规则梯形,北靠大水湾,街道凹凸不平,房屋是低矮的土坯层,院落狭小杂乱,居住面积很小。1976年,统一宅基规划,安排面积256平方米,后又调整为360平方米。该村鼓子秧歌相传有200多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断。2010年,该村群众李经珂、李绍海、李耀禄等捐款4000元购置了乐器、服装,重新办起了鼓子秧歌,每年到外村演出20多场。至2010年,该村考取大专以上学历6人。
  1983年,该村通电。1985年,全村在3片土地内共打机井11眼。同年,沿赵沙公路及公路沟两旁种植杨、柳树,共计420株。村南种植枣树300余株,杨树500株。1990年,村民开始购买各种农用机械,拖拉机、三轮车。2006年,安装路灯。2007年,通有线电视。2008年,接通自来水。2009年,建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和活动锻炼器材。2010年,建村委办公室,购置了办公用具。至2010年,该村拥有各种大小汽车8辆,大型联合收割机2台。村南沿赵沙公路有个体工商户5户,经营建材、维修、加工、农资供应、废品收购及木材收购贩运。1974年,该村被德州地区评为百斤皮棉单位奖。1987年,被评为商河县先进党支部。1990年,被评为商河县先进党支部。1994年,被评为商河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1947-1950年,李文香任农会主任。1951-1954年,李香连任村长。1955-1960年,李香连任合作社社长。1961-1965年,李香连任村党支部书记。1966-1969年,李保河任主任。1970-1973年,李香连任大队长。1974-1998年,李耀峰任村党支部书记。1999-2004年,李耀富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2010年,李绍海任村党支部书记。
  李耀峰 中共商河县第十届委员代表,商河县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被评为商河县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 李绍江 2007年毕业于海洋大学,任中国国际贸易公司上海分公司联络员。
  李保民 原德州地区人武部长,已退休。
  李卫华 青岛大学外语系(德语专业)毕业,居德国。
  李治仁 1947年参军,卒于山西。
  李经堂 1945年,参加游击队。
  (李绍海)
  斜庄村
  斜庄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北与贺家村接壤,南临大沙河,东与张家村相接,西临省道248线。
  该村明末由河北枣强迁入,因位于大沙河故道,房屋顺势而建,地基斜、房屋斜而得名。至2010年,该村有103户,363人,以李、郁两姓为主,另有吴、刘、冯3姓,均为汉族。全村总面积1158亩,其中耕地758亩,人均2亩。
  该村以沙地为主,有环村林,两面环柏油路,由于大沙河的开挖修成,水围村而转,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且水质好,旱涝保收。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1989年,该村整大街通小巷。1990年,通电。1992年整合土地,连片成方。2004年,挖村排水沟。2005年,户户通自来水。2006年,重整村内大街,整合土地,安装路灯。至2010年,该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2人住敬老院,1人享受五保待遇,10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73人享受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该村有打深井专业队1个,挖掘机1部,联合收割机3台。有蔬菜大棚5个、养鸡大棚2个、露地蔬菜120亩左右。
  该村新中国成立后建鼓子秧歌队,李世田创编了扇子舞。20世纪70年代,李文信、李发明首唱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等剧目。2005年,中断多年的鼓子秧歌重新办起。至2010年,全村有高中生12名,中专生10名,大专生8名,本科生14名,硕士生2名,其中,郁茂河,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昆明水电公司总经理。李静,青岛农业大学讲师。
  1945-1947年,郁忠堂任农会主任,郁林祥为农会副主任。1948-1966年,李文元任村支书,刘观峰任大队长。1967-1976年,刘观峰任村支书,吴同芝任大队长。1977-1996年,郁茂树任村支书,吴同芝任大队长。1997-2001年,吴同芝任村支书。2002-2004年,郁茂森为村负责人。2005-2010年,李世泽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李清池( 1912-1940) 男,汉族,毕业于黄埔军校,在惠民县一带勇猛抗日,曾任营长,在1940年8月与日军作战中阵亡,年仅28岁。
  李长历 牺牲于淮海战役,烈士。
  郁成祥 曾任团指导员,1959年在新疆库尔县牺牲,烈士。
  (李世泽)
  邢家村
  邢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大沙河北岸,靠龙怀路,北与赵沙路、小庄村、西长王村相邻,东临改碱河,南与左家村隔河相望,西靠张家村。
  明成化年间,刑氏由青州府乐安县(今广饶县)东关村迁来。以姓氏为村名。据族谱记载,先迁入的有张、邢两姓氏,村名为张邢家村。以前沙河在该村有渡口(称邢家渡)。民国时期,该村有大型商贸和木材市场。至2010年,该村有103户,人口422人,有邢、唐、张、赵、刘5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邢氏占总人口的75%。全村占地总面积960亩,其中耕地630亩,人均耕地1.4亩左右。
  该村为沙质土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1968年,打深水井,改善村民农业生产条件。1982年,村内实现通电、1997年,普九达标时,该村修建村学校。1996年,发展片区蔬菜大棚。1999年,村内建木材厂。同年,建设102个无籽西瓜大棚。2000年,组织村民植树、沙土地整合。2005年5月份,村内进行宅基规划。2003年,整合耕地。2005年,在大沙河两岸栽植苹果树200亩。2007年,新建村两委办公室。2008年,安装自来水设备。2009年,硬化村内东西、南北大街,修排水沟,安装路灯,购置老年健身器材等。2009年,村内整修村路,2010年,村内更新用电线路等。至2010年,该村村内街道规划,户户住上了砖瓦房,有两户入住镇养老院,7户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10辆。该村户户有家庭菜园,种植大葱、茄子等,并有冬暖式大棚31个,养鸡小区1处。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该村设有联络点。1946-1949年,唐玉岭任农会主任、刘文山任革救会主任,邢吉平任贫协主任,赵秀荣任妇救会主任,1950-1955年,唐林任联合村党支部书记,后邢连桥任党支部书记,邢连理任村长。1955-1968年,唐法明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石长桂任村党支部书记。1969-1977年,石长桂、唐法明、邢怀仁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1977-1991年,邢怀田任村党支部书记,唐立祥任村主任委员。1991-1997年,邢连金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2010年,邢吉胜任村党支部书记。
  邢玉红 女,1983年出生,职专毕业。从2000年起带领全村研种无籽西瓜,先后荣获“市科技女状元”“市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并推选为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任村团党支部书记兼妇女主任。
  该村革命烈士有邢武太、张寿青、邢连悦。甲等残疾军人邢连德。
  (邢吉胜)
  胥市村
  胥市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处,东靠侯家村,南靠刘沧涵村,西与土马店村接壤,北靠高坊村。
  明末清初,胥氏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来,每日早上村头有人去早市打工,饭后散去,胥市故以此得名。至2010年,全村有81户,人口271人,分为两个生产小组。有张、胥、王、姜4姓氏,其中张、胥两姓占村人口的90%,王姓、姜姓各一户。全村占地总面积1104亩,其中可耕地854亩,村庄面积91亩,非耕地面积159亩。
  2010年,该村有机动车120辆,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1台。有杨树60亩、枣树30亩;蔬菜大棚6个,占地10亩;养殖小区1处,养猪存栏量180头;小型木器加工2户、小百货商店1处、快餐部1处、小型建筑队1个。
  该村新中国成立前有私塾一处,新中国成立后,有初级小学一处(1-4年级),后与土马店村合办完全小学(1-6年级,占地100亩,校舍30间)。村内建有文化广场,有乒乓球台2个,篮球场1处。村内有卫生室1处,村民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村内有南北街两条,每条宽9米;胡同6条,每条宽3米,配备一名环卫工人和25个垃圾箱。
  1949-1951年,胥国安任村党支部书记。1951-1958年,胥国恩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1989年,张连青任党支部书记。1989-2010年,张连胜任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全村共有党员11名。
  张龙华 历任商河县牛铺乡党委副书记、沙河乡乡长、县司法局局长,济南市司法局副局长。村内硬化大街时出资援助。
  张德明 在北京市开服装贸易公司,村内硬化大街和安装自来水时出资援助。
  (张连胜)
  徐集村
  徐集村位于殷巷镇东南部,东与高楼村相连,西靠关枣行村,北与北侯村接壤,南临孙集乡后四羊村。
  元末明初,徐姓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一带迁来,初名新徐家,清光绪年间立集,贸易日为农历二、七日,故改名徐集。至2010年,全村有村民135户,529人,分4个生产小组。有徐、商、陈、张、李、刘6姓,徐氏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该村占地总面积1080亩,其中可耕地927亩。
  2010年,该村村内有东西街3条,南北大街2条,每条宽18米。南北胡同6条,每条宽4米。有大型工程车2辆,大型收割机 1台,家用小汽车21辆。有深机井6眼、枣树60亩。蔬菜大棚4个、占地4亩。养殖小区1个、占地15亩,养殖专业户4户。养鸡大棚3个、存栏量12000只;散养鸡3户,存栏量共7000余只。有假发厂1处,工人70余名。木器厂1处,雇佣工人6名。建筑工程队2个,工人各30余人。小百货超市3处、农资经营店2处、生熟肉经营2处、面食加工场2处。此村是殷巷镇东南部较大集市,其中牲口交易规模较大。至2010年,该村有大学生6名,专科生8人。村内有1处卫生室。
  2010年,全村有中共党员13人,1949-1952年徐景东任高级社社长,1952-1958年徐华林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1986年徐金岩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1996年徐同林任村党支部书记,1996-2010年徐君忠任村党支部书记。
  李茂全 1947年入伍,曾参加过淮海等战役,曾任团长等职,转业后任佳木斯市工业局局长等职。
  徐胜忠 1972年入伍,任兰州军区驻银川某师师长。
  徐建堂 1948年入伍,1948年9月陕西合阳县战斗中牺牲。
  (徐君忠)
  许家村
  许家村位于殷巷镇北6公里处,东靠赵家村,西临田滑村,南接展集村,北连小屯村。
  明朝末年,许氏由广饶迁入,以姓氏命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70户,304人,有许、赵、周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许姓占总人口的95%。全村占地总面积750亩,其中耕地700余亩,人均土地2.3亩。
  2000年,该村村内安装路灯。2003年,新挖生产渠150米,清淤1500米。2004年,全村通自来水。2005年,栽植树木120亩,修建生产桥5座,进行供电线路改造,修柏油路。2008年,建村篮球场,安装乒乓球台。2010年,新挖生产渠500米,修生产路2000米,清淤河道2000米。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7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50余辆。至2010年,全村共有大学生4名,大专生3名。
  1943年,赵风顿任村长。1960-1967年,许长江任村党支部书记,赵风昌任村长。1968-1977年,赵武柱任村党支部书记,赵建祥任大队长。1978-1982年,赵建祥任党支部书记,许风来任大队长。1983-1989年,赵峦祥任党支部书记,许风忠任村主任兼文书。1999-2010年,许有东任党支部书记,赵峦前任村主任,赵燕任会计兼妇女主任。
   许有延 济南大学毕业,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成立北京市西城区金盾保安公司,现有职员1200多人。
  赵峦森 建有占地5亩的养羊厂,山羊存栏量1000只,年产小羊2000余只。
  (许有东)
  杨家村
  杨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东临安家村,南至小郑家村,西靠邸庙村,北与刘沧涵村接壤。
  公元1400年,杨氏由张坊乡老杨村迁至此地,以姓氏取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39户,人口161人,有杨、孙两姓,人口约各占50%。全村总面积308亩,其中可耕地248亩。
  该村临环镇沟,水浇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村中枣树较多。有环村林750米,皆杨树。环乡公路穿村而过,有东西街两条,各长100米,南北街一条,长250米。
  村内有深水机井5眼,并有供应25个村饮用水的大型水厂。
  该村以种植粮棉为主,一般年景,小麦玉米产量均在千斤以上,棉花亩产400斤以上。村内有林地20亩,枣树40亩,并有养殖户6户,分别饲养猪和肉食鸡,规模较大的是养猪小区,占地3亩。有化工厂、玩具厂、建材经销处各一处,有大型车辆运输专业户一户。农闲时节,该村外出务工达50余人,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至2010年,该村有大学生一人,专科生4人,高中生9人。
  该村原与邸庙村一个党支部。1981年建立村党支部,孙佃荣任党支部书记。1984-1994年,杨继峰任党支部书记。1994-1996年,杨继生任党支部书记。1996-2010年,杨纯杰任党支部书记。2010年,该村有中共党员7名。
  杨茂荣 男,37岁,自办化工厂一处,注册资金70万元,主要生产缩水树脂球,年效益在50万元以上。
  (杨纯杰)
  药王庙村
  药王庙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东连刘堆子村,西临省道248线,北接十排王,南靠银王村。
  药王乃唐朝名医孙思邈之尊称。据磐铸文记载,明永乐年间,邓、李、吴、石、郑等姓氏相继迁入,并筹资建庙,有药王塑像敬奉,故得名药王庙。至2010年,该村有170户,636人。有吴、石、郑3个姓氏,其中吴氏占6%,石氏占55%,郑氏占39%。全村占地总面积1495亩,其中耕地面积1295亩,人均耕地2亩。
  1976年,该村组织群众建立小学,购买排灌机械。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制。2007年,绿化沟渠,2008年,通自来水,2009年,设立村公墓,安装路灯并建立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
  至2010年,全村8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50余辆,其中大型收割机5辆。
  1946年,石功禄任村长,郑庆朝、石功平任副村长。1947-1950年,石功业任村长,石功建、石首宗任副村长。1951-1953年,郑庆泽任党支部书记,石功平任村长。1955年,互助组合并,组建初级社,贺家、巩家、银王、马探辉、药王庙、赵魁元、斜庄组成了新兴社。1961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郑庆贤任党支部书记,石喜宗任大队长,1975-1980年,恢复支部领导,郑功义任党支部书记。1981-1983年,郑伟义任党支部书记。1989-2000年,石成德任村党支部书记,石智宗任村主任兼文书。2001年,郑方业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2004年,石永明任村党支部书记,石永防任主任。2004-2010年,石永防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石功业1947年入伍,随王震解放新疆,曾任旗手、连长、团长之职,身经百战,多次负重伤。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昌邑县任县长,政协主席等职,同时用自己积攒的工资支援家乡,如购置肥料、机械和乐器等,于2010年病逝于昌邑,终年81岁。
  烈士:石功安 石守宗
  (石永防)
  殷巷村
  殷巷村是殷巷镇政府驻地,南距商河县城10公里,南与孙家村、崔家村、张泗湖村接壤;东与马家村、商家村相邻;北靠马颊河,俗称大沙河;西靠商中河,省道248线纵贯南北。
  该村原名为“牛角巷”,自殷姓家族迁至后,家族鼎盛之时,将村名改为“殷家巷”。明永乐成化年间,分别由广饶县、河北枣强县迁入王、赵两大姓,清朝时期又迁入田、张、孙、马等18姓。至2010年,该村有426户,人口1686人,全村总面积2378亩,其中耕地1478亩,人均耕地0.8亩。
  据《赵氏族谱》记载,清康熙末年有一名士赵珍,字完璧,留有“济北伟人第一,燕南国士无双”的文字记载。殷巷村的地下井水清澈甘甜,有“殷巷的茶叶不出街”的美称,每逢四、九大集,还有“出进三天”之说。
  该村原有古庙两座,村南、北各一座。村北100米处有王氏家族栽植600年树龄的4棵古杨树,此古树宏伟壮观,枝繁叶茂别有特色,四棵树呈东西方向排列,株距均匀,高低整齐,树高达75米,直径有2.35米。夏天有人在树下乘凉能捡叶当扇。此树闻名久远,东三省就有“知四杨庄,而不知殷巷村”之说。村北200米有古烽火台遗址一处。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豆类、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并有养殖专业户,以养蛋鸡为主。1977年,按照“地成方、沟成网、条条公路树成行”的要求,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并填沟造田,动用土方3万立方,增加可耕地23亩。1983年,协助修建了殷巷镇中心小学。1985年,修建生产桥三座,因电网不能正常运行,自购发电机设备,自行发电,并安置了路灯。1986年以来,修建排水口8处。1995年,扩建学校教室15间,修建院墙50米。1998年,购买供电变压器3台,并修建变电室1处。2000年,用红砖硬化路面,共计12200平方米。2007年,修建合作医疗室5间,厕所两间,院墙30米,院内花砖硬化270平方米。2010年,修建村委会办公室5间,厕所、仓库3间,院墙32米,院内花砖硬化108平方米。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为解决村民宅基,组织村民将该村所有水湾填平,共计运输土方40万余立方。
  1980年,分田到户。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
  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0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少部分人住上了楼房,有29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百岁老人有张呈秀、张胜远、赵厚平、赵卢氏、张路氏。
  1945-1947年,王秀彬任农会主任,魏吞兰任革救会主任。1951年,吴吉升任党支部书记。1953年,互助组合并组建了初级社,并分为“学苏社”和“积聚社”,赵笃荣、吴吉升分别任社长。1955年,孙家村、殷巷村联合成立“高级社”,由殷巷村吴吉升任党支部书记,孙家村张登岭任社长。1961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吴吉升任党支部书记,赵存洁任大队长,期间组建稻田专业队。1969年,吴吉升任党支部书记。1972年,赵笃昌任支部副书记,赵笃明、田方福、王贵田任大队会计,王同海、赵笃英、魏春兰、张付江、赵素梅任支委。1975-2010年,王贵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同海、张付江、张付亮、圈家利先后任支部副书记,孙振江、王玉困、张乐水、赵厚升任支委。
  新中国成立初期,村设公有制学校,后来扩建为全日制小学,村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5%。1996年,学校“普九”达标,并建起了达标教室,标准桌凳,配套了教学器材和微机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至2010年,全村大学毕业生有20名,大专毕业生25名,中专毕业生63名,高中毕业生95名。1983年,积极修建学校,因而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并授锦旗一面。该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业余剧团,剧种有京剧、吕剧等,并起名“和顺班”。主要演员有赵笃水、张闻新,张付佐、张志前、王新田、赵常公、赵玉梅、赵存俊等,导演张同堂,琴师吴振华、赵佃吉、赵笃玉等。演出剧目有传统戏:《反徐州》《打銮驾》《打渔杀家》《空城计》《小姑贤》《借年》等。现代剧目有《夺印》《红嫂》《红灯记》等。该村的鼓子秧歌别有特色,有高跷和花坊,花样繁多,主要有“四门斗”“里四外八”“蜇海眼”“牌坊架”“剪子股”“单辫子”“十字街”等。
  该村村办医疗室是省级标准甲级医疗室,村民一般小病不出村。
  该村20世纪80年代荣获市级“治安先进集体”,90年代荣获县级“先进党支部”。
  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妇救会给部队做军鞋,洗军衣,并组织担架队,特别是在解放殷巷据点时,为部队推磨、做饭、缝补衣服、护理伤员等。1947-1949年,村民赵存海、赵笃英、王在林、王复来、张乐星、张成禹、张若明、王同堂、赵笃茉、张学礼参加了解放军,王复来年仅15岁就参军,其中赵存海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英雄事迹在《商河县志》和县烈士纪念馆都有记载。
  (王玉田)
  银王村
  银王村位于殷巷镇东北部,北隔赵沙公路与药王庙村接壤,南靠大沙河,东与巩家村相邻,西与东赵魁元村相邻。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家族有几大富豪全县出名,县令几次来到此村,下马见一银驼,随口说“好一个银子王”,故得此名,此村原为银子王村,后简称银王村。至2010年,该村有163户,人口576人。有李、张、王、赵、贺5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李姓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50%。全村占地总面积1560亩,其中耕地1000亩,人均土地1.8亩。
  该村±地肥沃,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为主,并有8户养殖专业户,重点以养猪、鸡为主。1980年,该村进行了土地承包,分田到户。1983年,户户通电。1993年,全村搞蔬菜大棚30余个。2000年,全村共打深井12眼。2002年,新开村道两条。2003年,进行低压线路改造。2004年,清淤所有沟渠。2005年,村内全部安上路灯。2006年,村民建养殖区8处。2007年,村中心大道直通团结公路。2008年,全村通自来水,建起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2009年,整修村中心大街。2010年,新建1处活动场所,蔬菜大棚2处,发展养猪专业户4户。至2010年,全村93%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普及。村内道路进行硬化、亮化、美化。
  1968年建设银王中心小学,村内儿童上学方便。至2010年,该村考取硕士生2名,大专生4名。高中生38名,中专生15名。
  1969年,王新富任党支部书记,李万芹任支部副书记。1975-1998年,恢复支部领导,李万奎任党支部书记,王丙田任副支书。1999-2010年,王丙双任党支部书记,李庆西任主任,王心康任文书。
  (王丙双)
  苑家村
  苑家村位于大沙河南岸,殷巷镇东北部,距殷巷镇政府驻地2公里,该村东靠路庙村,西临商家村,南与马家村接壤。
  明永乐年间(1403年),苑氏由河北迁入此地,命名为苑家村。之后又有邸、王、郭、周、商姓氏先后迁入。2010年,该村有56户,216人,均为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8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472亩,人均约1.8亩。至2010年,该村有大学生5人,大专生2人。
  该村土地均为沙质土,种植有花生、西瓜等特色农作物,特别是在该村种植的西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组织了担架队,商洪告任担架队长和运粮队长,有多人参军,商汝财、周恒俊、周恒春参加了抗美援朝。王德胜、周荣岭参加了抗美援越。
  1947-1949年,周本堂任农会主任,1949-1954年,商洪玉任农会主任,王少明任村长(1949-1965),1957年与商家、马家合并为1个大队,商俊田任党支部书记,马登峰任主任,商汝津任文书。1980-1988年,周恒路任党支部书记,周恒森任主任,周荣前任文书。1989-1999年,周恒森任党支部书记兼任文书。2000-2010年,王宪友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商思森任文书。
  周本乾(1907-1951年) 毕业于北平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作品较多。
  王先水 曾在商河县机械厂工作,商河和乐陵分治后,任乐陵县法院院长。
  商汝训 商河五中毕业,考取到县检察院工作,后任商河县公安局副局长。
  (王宪友)
  展集村
  展集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北临十排赵村,西连王家村,东接刘家村,南靠贺家村。
  据《展氏族谱》记载,明末,展氏由乐安迁居商邑建村立集故得名展家集。先有展氏,后有赵氏、刘氏等家族。至2010年,全村共有村民225户,827人,有展、赵、刘、祁、魏、马、梁、崔、徐、孙10个姓氏,其中展氏人口最多。全村占地总面积3401.6亩,其中耕地面积1697亩,人均土地约2亩。至2011年,全村考取博士生2人,本科生、专科生、高中生、中专生达近百人。
  新中国成立前,村东有洼地500余亩,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村南地势较高,盐碱地100余亩,亩收粮食不足50公斤。1966年开始治理洼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1980年,该村重新建立了集贸市场,农历逢三、八为集,集日时摊位达到300多个,赶集人数3000余人次。2004年,户户通电话、修生产桥两座。2005年,通柏油路、实行村庄规划。2006年,进行了农电改造。
  1947年春,梁佃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并任村党支部书记,展先坤任主任。1958年,建立生产大队,展先坤任大队长,赵谭柱任副大队长。期间建立了展集小学。1968年1月,成立了展集村革命委员会,刘怀宝任村党支部书记,赵栾庆任主任。1977- 1984年,赵风坤任村党支部书记,赵荣庆任大队长。1991年,刘登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展登亮任村主任。1996年,刘登太任村党支部书记,刘登喜任村主任。2000年,展登华任村党支部书记,魏登举任村主任。2004年,展冠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赵长祥任村文书。2010年3月,展官平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展登国任村文书。
  展先勇1934年出生,1953年入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期间任某部师政委,1991年离休。
  (展官平)
  张家村
  张家村位于殷巷镇东北部,北与刘家村接壤,东临邢家,南临斜庄村,西靠贺家村。
  据族谱记载,张氏家族原籍青州府乐安县(今广饶)南关油坊张人,元末,乱起花甲,始祖迁至商邑城北。至2010年,该村有190户,789人,有张、王两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张氏占总人口的80%。全村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1100亩,人均耕地1.4亩左右。
  1957年,将原私塾学校改建为村小学。1997年学校“普九”达标,建12间达标教室及配套设施。2001年,村民打机井12眼并通电,解决了浇地难的问题。2002年,更新村内供电线路,整修道路。2008年全村通自来水,建篮球场,配套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设施。2010年,该村有养猪户5户,养羊户8户,养兔户10户,养牛户30户。全村90%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0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00余辆。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有业余京剧团,主要剧目有《打渔杀家》《岳雷招亲》《红鬃烈马》等,还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吕剧《红嫂》《送猪计》。
  1951-1955年张文照任村党支部书记,王秀堂任村长;1955-1960年张立升任村党支部书记;1960-1965年,王玉可担任党支部书记,张文树任主任;1982年,张立孝任党支部书记,张长清、王秀银先后任主任;1998-2001年,王秀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清任主任;2001年,张永健任党支部书记,张亮清任主任。
  张法章 原名张立宪,曲阜师范毕业,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8月经丁润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1995年病逝。
  张立海 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局长、嘉兴市公安局局长,1997年病逝。
  王德祯 1947年参军,1955年在浙江绍兴林海因公牺牲,烈士。
  (张永健)
  张六真村
  张六真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处,东北与郭尔玉村相邻、西北与王木匠村相连,南接吴老村,北靠小马家、李桂芬村。村庄东西长而南北窄,村内有4条东西街,一条南北街。
  该村原名李新村,只居住李氏一族。元末明初,张氏、王氏由青州府乐安县迁至张老庄、王楼。后张氏五世祖张克柔、王氏的九世祖王舆鼎先后迁至该村,李、张、王3姓同居一村。张氏六世祖张衣,字六箴,因居家孝顺,团结乡邻,村民将村名改为张六箴(“箴”后改为“真”)。该村于2002年重新立集,每逢农历三、八为集日。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186户,人口676人,均为汉族。有王、张、李3姓,其中王氏占60%、张氏占30%、李氏占10%。全村占地总面积1130亩,其中耕地1096亩,人均土地约1.3亩。
  1975-1986年间,该村规划宅基地、兴修水利、疏通大街、办竹编厂和面粉加工厂,整修并铺设村大街,修建学校,清淤加深沟渠,建扬水站,修石拱桥两座。1986-2000年,该村分别续修张氏、王氏族谱。村民种植葡萄、杏、土豆、苹果、日本铁杆葱等。2000年后,村民修建蔬菜大棚6个。村民王增光、张登平、王芝胜3户建设规模化养猪、养鸡场。铺柏油大街两条、更新供电线路。至2010年,该村9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0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300余辆。农闲时,该村部分劳力外出打工;部分在家经营铝合金门窗、机械修理、木工加工、农资门市等。
  该村种植杏树100余亩,品种有金太阳和凯特。殷巷镇党委、政府将每年的6月8-15日定为摘杏节,至2010年,已举办7届。
  1957年,扩建村小学。1960年,恢复初级小学。1970年,与附近几个村成立联合中学。1980年,成立完全小学。1997年,学校“普九”达标,建标准教室。至2010年,全村共考取本科生8名,大专生6名。
  2000年后,该村借助学校篮球场地,组织村民定期举办篮球比赛。2008年,建设村级篮球场,安装乒乓球台,建村级活动场所。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建设业余吕剧演出队,演出剧目有《小姑贤》《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等。村民演员有王焕玉、王焕带、王均义等。2010年该村重新举办鼓子秧歌。
  1949-1965年,王洛然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该村和李桂芬村、郭尔玉村、小马家村组成一个生产大队。1975年,恢复行政村建制,王成堂任村党支部书记,张登山、李树合任支部副书记。1982年,王芝勤任党支部书记。1986-2002年,张朋芳任党支部书记,王金坤任村委会主任,张连明任村文书。2003-2010年,张连明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增光任村委会主任。
  王煜 字光舍,道光丙午科进士。
  张谦 乾隆年间任益都县正堂。
  王芝芬 烈士,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连长,1948年12月牺牲。
  (张连明)
  张泗湖村
  张泗湖村西临殷巷村,北接商家村,南靠崔家村,东连高坊村。
  据族谱记载,明初张氏家族由广饶迁居商河,后田姓、车姓相继入住。张泗湖为人名,当时因张氏人口多,其又是兄弟四人中的长兄,便以其名为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村民250户,900口人,有张、田、车3个姓氏,均为汉族。全村占地面积2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人均土地约1.4亩。
  新中国成立前,年人均粮食不足100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元。1960年,遭遇自然灾害,群众生活困难,部分人背井离乡外逃求生。1965年该村土地进行全面调整规划。40亩为一方,西头挖沟渠,修生产路。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生产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4年村内修了柏油路,并安装路灯。至2010年,该村98%的村民住上砖石结构的瓦房,有22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230余辆。轿车10余辆,面包车3辆,大型收割机2台,电脑20余部,电视机、通讯设备 基本普及。
  新中国成立前,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1954年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入学率达到45%。1983年村里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设1-3年级,2002年学校合并到中心小学。至2010年,全村先后有70余名学生考入全日制大中专院校。2011年由村委会提议,群众自愿,共筹集资金一万余元,重新组织起鼓子秧歌队,铜器、服装全部焕然一新,参加人数100多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1946-1949年,车占书任农会主任,张光辉任革救会主任。1951-1955年,陈洪礼任党支部书记,田树槐任村长。1961-1964年,陈洪礼任党支部书记,田树槐任支部委员,张善车任大队长。1975-1986年,车善华任党支部书记,张善车任副书记,车占刚任大队长。1987年,张美彬任党支部书记,田泽成任副书记,张乐德任大队长。1988年,田家双任党支部书记,张乐德任大队长。2001年,田家臣任负责人,车美金任主任,车更堂任文书。2002-2010年,田泽成任党支部书记,车美金任主任,田玉德任文书。
  (田在广)
  郑家村
  郑家村,东靠大王集,西临朱家,南靠赵怀路,北望前、后芦村。
  该村临近大沙河,拥有近百亩林地。郑氏先祖首先来此建村,取名郑家村。后姜姓、王姓、郭姓、马姓、安姓陆续迁至。历史上,建于1928年的郑家土围子,是该村的重要标志,高5米,顶宽2米,环绕村庄一周,并设有东西大门。村内有洒厂3处,油坊1处。至2010年,该村有人口360人,82户。占地总面积964亩,其中可耕地面积864亩,人均占有耕地2.7亩。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地多,属田沙地,适宜种植粮棉,1957年粮棉产量居全县之首,代表商河县出席中央召开的华东地区会议,并获奖。1980年,该村搞新村规划,主街20米,过道4米。在此基础上,先后建有占地1200平方米的全配套学校、体育场地两处和村办公室。至2010年,该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00余辆。1976年,该村村西修建学校一处,有10间屋,有1个正式教师和3个民办教师,该村和朱家村学生来此上学。至2010年,全村考取全日制本科生14人,硕士生2人。
  1946-1949年,马同科任农会主任,郭士深任指导员。1949-1966年,王成和任党支部书记,朱玉考任副书记,姜凤玉任村长。1966-1968年,姜凤玉任党支部书记,朱玉考任副书记,朱玉岑任村长。1968-1970年,姜兴林任党支部书记,王业青任副书记,朱玉岑任大队长。1970-1976年,王业青任党支部书记,朱玉岑任主任。1976-1998年,姜兴水任党支部书记,王业青任副书记,马泽金任主任。1998-2001年,马泽金任党支部书记,姜兴杰任主任。2001-2004年,姜兴杰任党支部书记,王玉新任主任。2004- 2007年,姜传水任党支部书记,王申友任主任。
  郭洪祥 1955年入伍,曾任航天部某厂厂长,已退休。
  姜凤宝 曾任德州市农办主任。
  王申贵 曾任禹城县(市)开发办主任。
  王审贤 曾任商河县法院院长。
  王申文 曾任商河县工商局副局长。
  姜兴云 197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商河县委办公室办事员、胡集乡党委副书记、奎台乡党委副书记、殷巷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县教委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商河县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室主任,2009年退休。
  安治平 曾任商河县国税局副局长。
  姜兴贞 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54-1965年3月,先后在郑家小学、商家小学、殷巷中学和赵魁元中学教书,1968年任王集联中校长。1971年,调县公安局工作,历任怀仁公社公安特派员、怀仁派出所所长、赵魁元派出所所长、县公安局预审科科长。2006年退休,著有《风郭留痕》一书。
  村民姜红德、王宗沉、马付龙分别为二、三级伤残军人。
  (姜兴龙)
  朱家村
  朱家村位于殷巷镇西北角,东与郑家相连,西与怀仁镇大辛庄相连,北与前、后芦相连,南临大沙河。
  明末一朱姓从德平朱家亭子村迁至商河,以姓氏命村名。1976年之前,与郑家村为一个大队,称朱郑大队,1976年分开后,各自成立行政村。至2010年,该村有82户人家,362人。有朱、徐两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朱氏居多。全村总耕地面积720亩,人均2亩地。
  1978年,该村新开挖两条水沟。同年,通电。1979年进行村庄规划,院落规划标准为东西18米,南北20米。1980年,村里大力发展养殖业,至2011年,发展规模50只以上养羊专业户两户,规模10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5户。1982年,群众自筹资金,打深水井7眼。2006年,硬化村大街,并修建下水道。2007年,村通自来水。至2010年,该村有成片林100多亩,并栽植有环村林带;有大型收割机、挖掘机5台。全村考取本科生2名,大专生5名。有9户共11人享受低保待遇。
  1949-1963年朱玉学任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岭任大队长、副支书。1963-1976年,朱玉岭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2010年,朱庆华任村党支部书记,朱庆平任支部委员。
  徐传河 1936年参加革命,解放后任黑龙江省甘南县县长。
  (朱立昌)
  左家村
  左家村位于殷巷镇东北6公里处,大沙河南岸,改碱河西岸。东靠沙河乡宁家村,北临大沙河,西北与张、邢家隔河相望,西南与于家相邻,古称西5庄(张家、邢家、左家、于家、斜庄)。现有左、张、韩、潘、赵5个姓氏,左氏占60%。
  据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左氏由河北枣强迁来,以姓氏立村。同姓两支,分楼上院、南道院。原有张氏,清顺治时迁往逯家,另一张氏从沙河乡沙河街迁来,虽同姓但不同家族,赵氏由张坊乡刘辛庄迁来,加入南道院,因此有左、赵一家之说。韩氏家族十四世祖时由殷巷镇王楼村迁来。至2010年,全村有90户、350人,皆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730亩,其中较好耕地480亩,河地100亩,人均1.4亩。
  1949年,该村有186口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1953年实行互助组,亩产量由原来的40斤提高到70斤。1960-197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0-80元;1980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种植结构调整以后,村民收入大幅增长。该村土地为沙壤土,以种花生、地瓜及棉花为主。该村三面临水,有环村林120多亩。2005年打机井8眼,修南北大街沥青路1条,加宽大街。至2010年,该村有面包车5辆,轿车15辆,电动轿车2辆,三轮、拖拉机50多辆。户户住上了砖瓦房。
  清朝宣统年间,该村有私塾1处,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小学,设1-2年级,1985年被李集小学合并。从恢复高考至2011年,该村有大学生7名,专科生3名。村有医务室1处,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1939-1945年,左光云任农会主任,韩云岭任革救会主任,牛福喜任妇女主任,左长清任民兵队长。1945-1949年,左长富任村长。1950-1957年,左清泮任党支部书记,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与张家、邢家成立高级社,属王家乡。左清亮任副社长,韩贯富任会计。1958-1966年,左光祥任党支部书记,左清亮任大队长。1967-1970年,班子不稳,人员更换频繁。1971-1974年,左长信任党支部书记,韩贯友任大队长。1975-1989年,韩贯友任党支部书记。1990-2011年,左长贤任党支部书记。
  左清渭 字栋周,1911年生,惠民乡师毕业,曾在该村小学任教。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挺进纵队商河支队第一大队指导员、县战委会组织部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等职。商河解放后,左栋周任商河县县长。1948年调禹城县任县委书记,1952年调入烟台市任市长,后任烟台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离休,1990年病故。
  韩云石 1947年参军,中共党员,曾任连长、营长等职,后转业新疆柯坪县任水利局局长,1994年病故,正县级。
  左兴奇 1947年参军,曾任排长、连长,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第一团团长。1994年病故。
  张新义 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12月在临邑县宿安镇牺牲时任排长,革命烈士。
  左兴俭 1945年9月参加解放军,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革命烈士。
  左兴诚 1947年参加解放军,1948年3月在东北四平战斗牺牲,革命烈士。
  潘福森 1947年2月参加解放军,1950年10月在新疆牺牲,时任团指导员,革命烈士。
  (左长贤)
  张席篓村
  张席篓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北与李桥村接壤,南与逯家村相连,东与李大中村邻近,西与潘家村紧靠。
  据《张氏族谱》记述,明朝年间,燕王扫北路过该村,村中居民四处逃难,只有张姓一家兄弟二人在地窖中编席篓幸存,该村得名张席篓。至2010年,该村有57户,221人,全村皆姓张。全村总面积402.3亩,其中耕地面积304.8亩,人均土地约1.3亩。
  该村土地肥沃,除种植传统农作物外,另有100亩的经济林。1973年,该村成立村办棉花加工、磨面粉作坊,1980年,分田到户,分两个村民小组。1982年,进行村庄规划,延长加宽南北大街。1987年,通电。1993年,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新建蔬菜大棚9个。1999年,在西坡50亩地里种植果树,打机井3眼。2010年新种植速生杨120亩。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户孤寡老人享受五保,8人享受低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20余辆。
  1957-1964年,该村有小学1-4年级。1965年,生产大队修建学校一处,各村小队也修建了学校。1-2年级在小队学校读书,3-5年级在大队学校读书,大队学校办有初中班、农高中班。1996年,村学校合并到崔家村。该村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多次组织演唱吕剧《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该村鼓子秧歌的特点主要是耍狮子、踩高跷等。
  1946-1949年,张清连任农会主任,张全秀任革救会主任。1951-1954年组建初级社,张茂德任会计。1955年由张席篓、李大中、逯家、栾李村联合成立六合大队。张席篓为第三生产队,队长张清连,副队长张金辉、张清跃。1973年,张金辉任队长,张清跃、张臣德、张清华任副队长,张金同任会计。1976-1979年,张金辉任小队长,张清跃、张清华任副队长,张兴德任会计;1980年张清华任党支部书记;1993年张金龙任支书,张财德任文书;1999年张清华任支书,张财德任主任,张全友任文书;2001年张清华任支书,张全友任主任、文书。2004-2010年,张全友任支书,张华德任文书。
  2004年,村民张征德,借助自家收购粮食的优势,在村西原养猪场基础上散养乌鸡。养鸡场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存栏量1000只以上,主要销售乌鸡蛋。
  (张全友)
  赵魁元村
  赵魁元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正北方3公里处,省道248线穿村而过,是殷巷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东临银王村,西靠商中河与郭八社村相望,南与马探辉村相连,北与药王庙村为邻。该村原为赵魁元人民公社、赵魁元乡政府驻地。
  清朝顺治年间,赵魁元、赵洪元兄弟两人由青州府乐安县迁入商河城北25里处定居,赵魁元立赵魁元村,赵洪元立赵洪元村,后合称赵魁元村。至2010年,该村有236户,938人,有张、王、李、赵、贺5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赵氏占总人口的85%。全村占地总面积2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人均土地约1.4亩。
  该村土地地势平坦,西靠商中河,北有赵沙沟,水浇条件较好。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但受水利、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粮食亩产不足80公斤。1952年,该村组织12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相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期间,打砖井40眼,改善生产条件,粮食产量由原来的几十公斤,提高到150公斤。1968年,该村开始治理村西200亩沙地,植树固沙,并指派有果树管理经验的老党员赵克明吃住在工地,看管树木。几年后,柳树成行,果树成片,年产水果几万斤。同时积极发展村办副业,建棉油加工点5处,木器加工1处,从业人数50余人,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20世纪80年代末,该村重新扩建了集贸市场,摊位达到500余个,赶集人数达5000余人,集市交易额近10万元。1996年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建蔬菜大棚60多个,农民年收入人均增600元。同年,修桥涵4座,排水台口5个,打机井30眼。1992年,安装自来水。1994年,村主街铺设为柏油路。1999年,沿省道248线建商业街,盖二层商业楼60多座,商业房30余处。2005年建小型扬水站一座。2006年新农村建设动工,至2011年已有80%的户搬进了新村。2006年栽植河渠林带15亩。2007年建村委办公室,新村街道、巷道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2008年建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老年健身器等体育设施。同年,接通镇水厂的自来水。2009年植片林50亩,改厕140户,建沼气池40个。
  新中国成立后,把原私塾学校改办为公有制学校,1958年初,扩建为完全小学,村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1987年,建标准校舍12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92年,又增建12间校舍,配备标准桌椅、教学器材。学校操场、乒乒球台、图书室和文体设备配置齐全。至2011年,全村先后考取研究生4名,大学本科12名,大专生8人。全村配备保洁员3名,设置垃圾箱19个,5天1次大扫除。
  该村有传统的鼓子秧歌、高跷队,已有70多年的历史,曾多次参加乡镇组织的鼓子秧歌汇演。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有业余剧团。春节前后演出吕剧,主要剧目有《借年》《王小赶脚》《小姑贤》《夺印》《刘公案》等。1964年后改唱现代京剧,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三世仇》等。
  1938年,赵景辉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
  1946-1949年,赵景辉任农会主任,王其福任村长。期间,该村组织了担架队,有50多名民工参加了支前队伍。妇女们做军鞋,洗军衣支援前线。1950-1958年,赵克敬先后任初级社、高级社社长。1958-1967年,赵克敬任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治任大队长。1968-1985年,赵文治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其银任副支书。1986-2003年,王其银任村党支部书记,赵先岭任主任,赵林富任村文书。2004-2011年,赵宗芬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宗任支委,王其元任文书。
  张士清,生于1936年,1956年2月参加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商家区银王乡文书,县计划委员会干事,县人事监察科科员,张坊公社副社长,张坊公社“革委会”常委、张坊公社核心组组员、副组长,张坊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县总工会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96年退休,2008年病逝。赵景玉、赵志德等3名青年牺牲,追认为烈士。
  “狗家坟”传说
  据传清朝时期,一位新任县官上任路过该村,在村西北约一里地处休息,走时把官印掉在此地。到任后发现官印丢失,赶忙回原路找,到此地后发现他的狗趴在印上饿死了。为感激狗的忠诚,此官就把狗埋在此地,名曰“狗家坟”。此日正是古历三月初三,此后每逢三月初三,人们在这里说书一天,隆重祭典。
  (赵宗芬)
  杨楼村
  杨楼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大沙河北岸,省道248线西侧,东临商中河,西接仁合村。大沙河管理处位于该村,大沙河沿岸已发展为游船娱乐垂钓、花亭休息、健身、农家果蔬采摘的风景区。
  至2010年底,该村有村民140户,521人,姓氏以杨、岳为主。全村占地总面积880亩,其中耕地面积713.24亩,人均1.4亩地。全村98%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有14户低保户及五保户。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20余辆,村内道路于2004年进行了硬化。
  1946年,杨吉庆任党支部书记。1974年,杨孝义任党支部书记,杨景山任大队长。1998年,杨乐忠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孝文任主任,杨培勤任村文书。
  至2011年,全村有大学生6名,大专生17名。
  (杨乐忠)
  崔家拐村
  崔家拐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大沙河北岸,东临仁和村,西靠赵家村。
  明永乐年间,崔氏先祖拄着拐杖乞讨在此地安家落户,起名为崔家拐村。该村以崔、杨、刘三大姓为主,还有一家牟姓。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115户,573人,均为汉族,其中崔氏占总人口的45%,杨氏占40%。全村占地总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985亩,人均耕地1.7亩左右。
  该村耕地为碱性土地,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为主。1957年,建立村小学。1972年,办村办铁编厂1处。1982年,全村通电。1990年,大街硬化。2000年以后,村内逐步进行了电路改造、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大街硬化等工程。该村注重发展运输业,2000年时就拥有拖拉机30余辆。至2010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150余辆,其中大型货车15辆。
  1946-1949年,该村与仁和村合并为崔合村,郭洪寿任农会主任,崔拐村杨尚吉、杨实吉任副主任;1949年与仁和村分离,杨尚吉任村党支部书记,崔实吉任村长;1953年组建互助组,1954年合并成立初级社,杨尚吉任社长;1955年,联合成立高级社,朱商海任社长,杨尚吉任村长;1956-1961年,崔凤义任村党支部书记;1962-1965年,崔富吉任党支部书记,崔开元任大队长;1966-1971年,崔开元任村党支部书记,杨石义任大队长;1972-1999年,杨石义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05年,杨茂军任村党支部书记;2006-2010年,杨太业任村党支部书记。
  杨登志 1938年16岁时参加革命,抗美援朝时任炮兵团团长,后任四川省军区政委,离休,1982年病故,终年90岁。
  1947年,该村有12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崔福义、崔东山2人牺牲。
  (杨太业)
  官庄村
  官庄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德惠新河南岸,东临崔洼村,西靠广平店,南接帽杨村,济乐高速由村西穿过。
  明永乐年间,先祖五代从山西洪桐迁入,迁入时村名叫小王庄。因位于德平、惠民、商河三县交界处,有一条官道临近村庄,并有一官湾占地5亩,因此改小王庄叫官庄。1953年前,该村隶属于德平县,1954年属乐陵县奎台乡。商河、乐陵分治时划属商河县。至2010年,全村有张、王、崔、于、鲍、杜6姓,53户,198人,均汉族,其中张姓占50%。张氏、鲍氏家族原籍德平鲍家村。张、鲍两姓同时迁入,因此有张、鲍一家之说。村内有东西大街两条,每条宽13米,长240米。2008年,大街全部硬化,南北胡同6条,宽窄不一。
  该村总面积600亩,耕地面积460亩,人均土地1.5亩,林地面积200余亩,皆杨柳树。该村水利条件较好,发展露天蔬菜30余亩。至2012年,该村有机动车辆50余辆,其中大型收割机1台。有养殖小区2处,位于德惠新河南岸,占地4亩,有养猪专业户2户,每户约400头。全村散养牛、羊约60余头。
  1949年,与崔洼、辛家村3村合办公立小学1处,1-5年级规模,校址在该村,1995年,学校搬迁到崔洼村,1976-2011年,全村有大学生7人。
  1949-1951年,张新峰任村长。1952-1974年,崔长起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1984年,王治成任党支部书记。1985-1995年,王治顺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2000年,王金平任党支部书记。2001-2003年,张玉金任党支部书记。2004-2012年,张玉芳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张玉河任村文书。
  古迹
  离村西北1.5公里处有一烽火台,俗名烟墩,占地20多亩,高台地。传说是宋朝用官湾里的土筑造,现仍能分辨。
  (张玉芳)
  前芦村
  前芦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北接广平店村,南临朱郑村,东靠郭八社,西连后芦村。
  清初,卢氏先祖由东京汴梁(今开封)迁商河西北18公里处,地处大洼,以姓氏为村名,故名芦家洼。后分为两个行政村,即现在的前芦和后芦。
  至2010年,该村有49户,192人。有朱、芦、纪、王4个姓氏,其中纪姓占总人口的40%。全村占地总面积924亩,其中耕地面积547亩,人均土地3亩。村内有东西大街两条,宽14米,长260米。
  新中国成立前,因地处大洼,一遇洪灾,粮食绝产。1958年,由大王集、西王集、朱郑、芦洼联合成立了农村高级合作社,分为6个生产大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生活、生产条件逐渐改善。2007年,村内大街安装路灯,村内通自来水。2008年,建篮球场,安装乒乒球台,配置健身器材。同年,村庄规划,通大街两条。2009年,挖村内下水道,打机井5眼。2010年,挖养鱼池3个,占地15亩,承包到户。
  1949年,与后芦村有1处公立小学,设1-4年级,1949-1960年,校址在后芦村,1961-1987年,迁址前芦。1988年与后芦村分开,各自建校。1999年,合并到王集小学,学校撤销。至2010年,全村大学生3人,研究生2人。全村拥有机动车70多辆,10户村民安装了电脑。
  1989-1991年,芦景荣任任村党支部书记。1992-1997年,纪成礼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2006年,纪成泉任村党支部书记,纪国强任村文书。2007-2010年,纪圣江任党支部书记,王玉华任文书。
  (纪圣江)
  小李家村
  小李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南靠张坊乡王辛庄,北临吴新村,西靠魏家村。
  明末清初,李氏由河北枣强县迁来此处落户,李氏是元“金耙齿”李,为富有之意。迁来时周边有7个小村,东南是马家村、包家村、霍家村、小崔家村,西南方向是孔家村、荣家村、小齐家村,李家村在中间。小齐家村的齐氏后来无人,一王姓名其山的人改为王其山村。7个村村小人少,李家人财两旺,被称为大户李,8个连村又称八大户李家。后除王其山村外7个村陆续外迁,两个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后因不与周围几个李家混淆被称为小李家村。
  至2010年,该村有90户,人口377人,有李、王、孔、荣、孙5个姓氏,均为汉族。全村占地总面积为1100亩,其中耕地面积400亩,人均耕地1.8亩,有3个生产小组。
  20世纪60年代,该村庄集中在一条东西大街两侧,长度仅百余米,只有几十户人家。村落建筑多为青砖建基、土坯墙、房架梁檩结构的平顶房。1983年,通照明电。1998年,修桥、农电网改造,安装第一批路灯。2000年,全村更新自来水管网,村内新修长500米的柏油路,整平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同年,村内通电话。2005年,更换路灯。2006年,置换变压器。2007年,改造自来水管道,与该镇自来水连网。2012年,打机井7眼。2012年,该村有东西街1条,长300米,南北街1条,长120米,均实现硬化、绿化和亮化。村民种植留兰香40余亩,外出青壮年打工者150余人。全村有大学生5人。
  1947-1977年,李云海先后任农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1978-1982年,王明星任村党支部书记。1983- 1987年,荣健忠任村党支部书记。1988-1990年,期间无班子。1990-1997年,李少贞任党支部书记。1998-2005年,李延庆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延祯任村主任,李延东任文书。2006年李延祯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庄传说
  清乾隆四年(1739),朝廷派官员私访,暗察民情,行至该村天黑遇雨,只好住下,村民打听到是朝廷下派官员督查,热情款待,大摆宴席,并包水饺给他们吃。官员回京后,上报皇帝,乾隆又喜又惊,是什么人家如此大方,能给几十人用水饺做面食。再次派人打探,朝廷所派之人一进村,遇到一8岁男童,脖子上挂了一串钥匙,感到好奇,就问: “小小年纪不挂玩物,为什么挂一串钥匙?”小孩答到:“在我们村都是男人当家,家父外出经商,家中只剩母亲和姐妹。”官员又问了小孩姓氏,小孩回答姓李。后来将此事上报皇帝,皇帝大悦:“小李家的孩子能当家!”后来改村改名为小李家。
  (李延祯)
  胥家村
  胥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北与王相吴村接壤,东临王楼村,南与张坊乡小芦家村相望,西靠崔斜庄。
  明末,胥姓由河北枣强迁至商河,以姓氏命村名。胥氏建村后,王姓由王楼迁入,张姓由章丘迁入,李姓后来由许商街道大李家迁入。至2010年,该村共有40户,205人,有王、李、张、胥4个姓氏,其中王氏占70%,均为汉族。全村总面积550亩,其中耕地450亩,人均耕地2.14亩,有两个生产小组。
  1973年,该村办起皮手套加工厂,并建有粉碎饲料加工厂,进行村级规划,1974年购置24马力拖拉机1台,每个生产小队配备12马力小拖拉机1台,并建造6间砖瓦结构集体办公室。同时,为了较好发展手套加工业,每户购置一台缝纫机。2003年,该村种植留兰香400多亩,后因效益较好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该村有东西大街1条,宽20米,长200米;南北街1条,宽20米,长160米。
  1958年,该村有公立小学1处,设1-3年级,1980年,学校合并到王楼完小,1976-2012年,全村有大学生4人。
  1961-1984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王玉珍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1988年,王吉林任村党支部书记。1988-1992年,李方田任村党支部书记。1993-1998年,张洪俭任党支部书记。1999-2010年,张贵宝任村党支部书记。
  留兰香种植
  该村张贵宝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从上海引进留兰香,是商河县第一个种植留兰香的村。2003年引进,至2012年已推广至附近几个乡镇,亩收入达3000元左右。
  留兰香也叫野薄荷,每年收割两茬,每亩可提炼留兰香精油18-25斤,留兰香有较好的工业和药用价值,10多年来精油的价格只升不降。2010年收购价达到150元/斤,成本低、效益高。
  (张贵宝)
  崔家村
  崔家村位于尹巷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省道248线东侧,北临张泗湖村,南接栾李村,东临土马店村,西靠孙家村。
  据族谱记载,崔氏家族原籍为青州府乐安县人,元朝末年迁商河城北7.5公里定居至今,以姓氏定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248户,1096人,皆姓崔,家谱谱序为:成、玉、德、景、全、士、进、利。全村占地总面积2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23亩,人均1.26亩,分5个生产小组。该村与李桥村虽是两个行政村,但从立村开始就结合在一起,非同姓而同庙。1958年因区域划分,与潘家、李桥合并到一个生产大队,为崔家大队。直到1980年,分开为3个行政村。该村2005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2006年被济南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老年活动基地示范点”;2007年被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文明村”;2009年被评为市级“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
  该村地处鲁北平原,土质呈沙质,地平整。1958年,开挖商中河,村民浇地用上了黄河水。1964年全村规划南北大街两条,东西大街8条,全村农田“方田化”。2005年硬化村南北大街两条,东西大街8条,铺砖1200多平方米,挖排水沟并修建花池,该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2006年,建体育场所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器械配置齐全。2012年,该村有160平方米的卫生室1处,坐诊医生3名。全村绿化带长8000米,树木达4000多棵,皆杨树,绿化面积680亩。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600余辆,有养鸡专业户1户,养猪6户,养兔子、鸽子8户,养羊20户。有大型建材销售商10户,餐饮2户,其中鑫香斋的烤鸭和烤肉较出名。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私塾1处,1949年建公立小学1处,规模为1-5年级。至2011年,全村有博士生1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66名。该村的鼓子秧歌队,多次到外地进行商业表演。2010年,秧歌队接受北京民族学院领导和教授专访,得到了高度好评。
  1945-1949年,崔玉堂任农会主任,崔王氏任妇救会主任。1951年组建互助组,1953年组建初级社,社长崔九岭。1955-1958年,崔家、李桥、六合村、张泗湖、商家、苑家、马家等组建高级社,李保银为社长,商俊田任党支部书记。1958年,崔家、李桥、潘家联合建立党支部。1976-1979年,恢复自然村建制,崔佃富任党支部书记。1980-1988年,崔致兴任党支部书记,崔立德为村主任,兼文书。1988-2012年,崔立德任村党支部书记。
  烈士4人,分别是崔义德、崔玉福、崔玉森、崔习德。
  崔泽花 女,汉族,1976年10月出生,1998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法律硕士。2012年1月任县政府副县长。
  崔玉彩 南下干部,1945年入伍,1948年任连长,转业后任职于上海浦东区。
  崔俊岭 1941年10月出生,大专毕业后,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完小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72年任商河县第五中学团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1974-1981年先后任胡集乡党委秘书、张坊乡党委书记。1981-1986年任县供销社主任。1987-1997年任商河县人大副主任。
  崔靖霖 1970年4月出生,1988年任商河县副食公司门市部会计,1998年参加成人高考,被山东大学经济系录取。2005年经营宏盛超市。2008年捐款1万元,为村集体购置鼓子秧歌道具。
  (崔立德)
  闫家村
  闫家村位于殷巷镇东南5公里处,东与沙河乡王围村接壤,西靠侯家村,南临高楼村,北接孔新村。明朝永乐四年(1406),先祖闫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以姓氏命村名。
  至2010年,该村有240户,840人,闫姓占全村70%以上,另有胡、王、张、刘、徐5姓氏。全村总面积2346亩,其中耕地面积1956余亩,人均土地2.2亩。
  村级规划始于1974年。现有东西街3条,宽12米,各长500米,南北长街2条,各长240米,宽12米。2010年,村内大街全部实现硬化、绿化和亮化,村庄形状为“井”字形。
  2001年,该村挖村内灌溉沟长200米,宽10米。2008年,农村电网改造,安装路灯60盏,盖办公室4间,卫生室4间。2010年,村内所有耕地都用上了三相电灌溉。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00余辆,其中大型收割机4部。村内有1户养鸡专业户,存栏量4000多只;养鸭专业户1户,存栏量5000余只。有2户养猪专业户,户均存栏量200余头。有建筑队2个,建筑工人40多人。
  1949-1958年,举办过鼓子秧歌。1980-1990年间,村内曾办农村小剧团,剧种为吕剧,剧目有《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1976-2012年,全村考取本科生有12人,研究生1人。2012年,该村有农村书屋4间,图书3000多册,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篮球场1处、乒乓球台4个。
  1961-1970年,闫义勇任村党支部书记。1970-2000年,闫义经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01年,闫明礼任村党支部书记。2001-2007年,闫义亭任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闫荣礼任村党支部书记。
  闫崇仁 革命烈士,1947年入伍,1948年在陕西宝鸡牺牲。
  闫平仁 1947年入伍,特等残疾,已去世。
  胡山峰 1947年入伍,三等甲残疾,已去世。
  闫义德 1947年入伍,三等乙残疾,已去世。
  闫文强 笔名一强,原山东大众日报社副总编辑,山东省著名诗人,曾出版《学诗散记》《诗歌漫诀》等。
  闫爱华 198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齐鲁电视台台长,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兼山东卫视总监。
  (闫荣礼)
  小马家村
  小马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7公里处,北靠大沙河,南接张六真村,东连李桂芬村,西临怀仁镇韩家村。
  明朝末年,马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命村名。至2010年,该村有87户,330人,有马、李、赵3个姓氏,其中马姓占总人口的98%。全村占地总面积780亩,其中耕地560亩,人均1.65亩。该村分两个生产小组,村内有东西街两条,每条长300米,宽15米;南北街1条,长80米,宽7米;有宽4米胡同两条,用砖硬化;2米窄胡同4条。
  1952-1960年,在互助组、初级社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张六真、小马家、郭尔玉、李桂芬四村联合的高级社,粮食产量有所提高。2006年,修建村南浇灌水沟300米,打深机井3眼,敷设电缆2000米,地下管道3000米。2007年更换村内路灯,2008年通自来水。2009年,进行土地调整,疏通村东渠道,打机井3眼,敷设电缆1500米,地下管道4000米。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80多辆,其中大型收割机2台。全村有大学生4名,大专生2名。
  1950年,该村曾与张六真、小后吴、郭尔玉、王木匠和李桂芬村合办鼓子秧歌,1980年开始独办,连办3年,后来因为人数不足而停办。
  1946-1949年,马同营任农会主任,马福友任农会副主任。1952-1960年,在互助组、初级社的基础上由张六真、小马家、郭尔玉、李桂芬四村联合成立高级社,张六真村王守然任党支部书记,郭洪常任社长。1961-1968年,恢复建制,称生产大队。马同功任党支部书记,马同亮任大队长。1969-2004年,马泽刚任党支部书记,马福胜任会计,马泽格任主任。2005年,马泽民任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
  李万贵 1946年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务,转业至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工作,2005年病逝。
  (马泽民)
  魏家村
  魏家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北接怀仁镇王虎村,南连张坊乡王新村,东靠小李家村,西临怀仁镇小街子村。
  该村有魏、王两个姓氏。魏氏家族原籍山西洪洞,明末清初,先祖迁此定居,以姓氏为村名。王氏是清初由殷巷镇王楼村迁入。至2010年底,该村有村民110户,460人,分两个生产小组。全村占地总面积1408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余亩,人均占地约1.7亩,有绿化带面积50亩。
  1982年,该村通照明电,村集体购置50马力拖拉机1台。1986年进行村级规划。2008年,更新村内供电线路,修柏油路、建排水沟。2009年,整修南北大街2条,各长150米,宽10米,村内5条大街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2010年,安装监控5个。至2011年,全村农户全部住上砖瓦房,有7户村民享受低保,有5户独生子女户及双女户享受政府补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30余辆。该村建筑、装修从业人员较多。
  1960年,建小学1处,规模1-5年级,1995年合并至吴新村。1976-2011年,全村有博士学位1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生8人,大专生15人。2008年,村集体购买道具,办鼓子秧歌。
  1946-1949年,王光衡任农会主任,王传人任革救会主任。1950-1982年,魏元堂任村党支部书记。1983-1994年,王传厚任村党支部书记,魏丙成任村长,王传刚任支部委员兼任村文书。1995年,王传刚任党支部书记,魏武才任支部委员兼村文书。
  王传明 1947年参军,1948年在陕西牺牲,时年25岁。
  王传正 1947年参军,在解放上海时失踪,1981年追认烈士。
  魏丙行 1947年参军,曾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任班长、排长职务。1951年复员回家。
  魏丙亮 1948年参军,曾参加过济南战役、上海战役及抗美援朝,1954年复员回乡。
  王光喜 1964年入伍,曾任井冈山市人武部部长,1981年转到德州工作,正处级干部。
  (王传刚)
  吴老村
  吴老村位于殷巷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东与马安村相连,西靠吴新村,北与张六真村接壤,南临崔斜庄村。
  据记载,吴氏先祖为青州府乐安县人,明初永乐四年(1406)迁至商河县定居。吴氏三兄弟来时,老大定居在东长王村。老二和老三定居商河县城北约9公里处,以姓氏为村名。因村外有一大湾(称老湾),在大湾旁边有三处吴氏宅子,形同“叉”状,俗称“叉子吴”。后因吴氏多在村西建一新村,称为吴新村。何时分开已无记载,两村为同姓同宗的两个行政村。
  至2010年,该村有180户,710人,皆姓吴。全村拥有土地面积1349亩,其中耕地面积1118.4亩,人均1.6亩地。
  村内有南北胡同10条,宽6米。东西街3条,后街最长,约400米,中街300米,前街约100米,每条街宽10米,村形为“塔形”。
  该村土壤偏碱性,为白土,且水质不好,农田灌溉和饮用水一直是困扰该村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前,村内饮用水只能去3里远的老井打水。1966年,搞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灌溉。2000年,全村用上了浅井自来水,2002年,与吴新联合打400米深井一口,饮用水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2004年,建水厂,全村重新铺设管网,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2002年,村民种植留兰香260亩,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2005年,大街重新硬化,铺设水泥和沥青。2013年,建留兰香集中提炼厂,占地10亩,架设航吊63米,安装大锅14口,能提炼600多亩地的留兰香。同年,填大湾一处,动用土方15000方,建300平方米活动场所,投资20万元安装各式体育器材。至2013年,该村有副食超市2处,加工项链厂、废纸分类加工厂各1处;有各种机动车400多辆,其中大型收割机4部,大型汽车4辆;有养殖小区3处,占地面积10亩,其中猪存栏量达200多头;村内居民全部住上砖瓦房,有二层小楼两座。幼儿园1处,学生30多人。
  2009年,该村统一购置服装、乐器,举办秧歌并每年参加镇汇演,连续3年获一等奖。1976-2012年,全村有博士2人,硕士2人,本科2人,大专7人。
  1946-1952年,吴清峰任村党支部书记,吴金胜任农会主任。1953-1961年,吴云升任大队长。1962-1967年,吴金胜任大队长。1968-1997年,吴田福任党支部书记。其中1968年由吴树华任大队长,1985年后由吴金华任村委会主任。1998年,吴立元任村党支部书记,吴金华任主任。
  吴廷升 1939年7月出生,1964年考取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吴忠升 1962年出生,1982年陵县师范毕业后在张坊乡中学任教,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任张坊中学校长。后参加成人高考,获大专学历,1999年在殷巷镇教委工作,2000-2003年任殷巷中学校长。2003年任殷巷教委主任,中学高级职称。
  (吴立元)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齐志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殷巷镇
相关地名
安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