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毕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24
颗粒名称: 大毕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94-29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大毕家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社会民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大毕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大毕家村位于龙桑寺镇南,东与徐宋骆村为邻,西与三官庙村相连,南与郑路镇营子村接壤,北临道口张村,整个村庄呈方形。全村总面积1480亩,其中耕地1300亩,人均2.6亩,村庄民居占地148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110户,总人口508人。
  毕氏早在明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入,当时郑氏家族早已在此居住,由于毕氏人丁兴旺,就以毕姓命名大毕家村。全村有毕、郑2个姓氏,毕姓占全村人口的90%,均为汉族。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庄大都是土房,街道、小巷无序,宅基极不均匀,村内有祠庙(破四旧时期被拆),有古槐(在毕以民家),祖坟修有石碑牌坊(破四旧时期被毁),村墓地没有规划。
  20世纪60年代初,为部分缺房户规划宅基,统一红砖建基、坯墙、尖房顶,后因无瓦挂,不堪雨水冲刷,陆续改为平顶。70年代,利用村中空闲地、低洼地、边缘地,对居住拥挤、缺宅基地的家庭进行安置,建筑多为砖、坯结构平房。1975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新规划每位宅基占地面积0.63亩,按照村规划,开通大街3条,总长1000米,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青石建基、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房屋,门窗多为木制玻璃。2000年前后,全村砖瓦房普及,门窗改为铝合金门窗。2008年,通自来水。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村内街巷整洁,房屋整齐。
  经济发展
  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人均收入不足20元。1952年,该村毕吉礼组织1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3个互助组。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15眼,修渠、排涝、压沙、改碱,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60-1962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村民生活十分艰难。1964年,治理洼地、盐碱地,切割成方,挖渠筑田,将洼地改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粮食产量有了提高。1969年,年人均粮食110公斤,人均纯收入25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开始发展种植、养殖业。20世纪90年代,人均收入达到了750元。2000年,人均收入已达2000元。该村有养猪、养鸡小区各2个、气焊安装厂和养猪场各1处,外出打工人员90余人。
  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砖石结构住房达98%,全村安装程控电话90部,电视机110余台,电冰箱、电脑累计85台,各种机动车110辆,其中轿车1辆、面包车2辆。全村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100%。
  村政任职
  1958年,恢复大毕家村建制。1958-1963年,毕吉礼任第一届村党支部书记。1963-1969年,毕玉安任村党支部书记。1969-1976年,毕吉增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1983年,毕以秀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1995年,毕玉金任村党支部书记,郑希春任村主任。1996-1999年,孙会亮任村党支部书记,毕国胜任村主任。1999-2010年,毕国胜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2010年,全村党支部有3名委员,党员16名。
  社会民生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占20%。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20世纪80年代,学校彻底告别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达到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配套,后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及达标,该村的学生到岔道小学就读,入学率达90%以上。2008年,学校合村并点,村里孩子到三官庙小学上学。2010年,村内设有阅览室、青年科技之家,建立活动场所,增置乒乓球台、篮球场等。
  2006年,村中建医疗室,全村实行合作医疗,2010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文化 该村自古就有春节期间跑秧歌、耍马叉的习俗,有100多名男女组成,到邻村巡回演出。
  人物
  革命烈士:毕绪美 毕玉全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毕国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大毕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