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郅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22
颗粒名称: 东郅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92-29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东郅家村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社会民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东郅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东郅家村位于龙桑寺镇南部,东靠常郑路,西靠郅韩庄、后郅家村,南靠代家村,北临贾王庄村。全村总面积720亩,其中耕地面积500余亩,人均土地1.8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64户,人口275人。
  据《郅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入,因与郅家相邻,而得名为东郅。有郅、刘、王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郅姓占49%,刘姓占49%,王姓占2%。
  村中有一口有几百年的古老砖井,至今还在。
  村容村貌
  20世纪60年代初,为部分缺房户规划宅基,统一红砖建基、坯墙、尖房顶,后因无瓦挂,不堪雨水冲刷,陆续改为平顶。70年代,利用村中空闲地、低洼地、边缘地,为居住拥挤、缺宅基地的家庭进行安置,建筑多为砖坯结构平房。1975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80年代中期,出现青石建基、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的房屋,门窗多为木制玻璃结构。1987年通电,并安装路灯。2000年前后,全村砖瓦房普及,门窗由玻璃木制造改为铝合金门窗。2009年,村内大街通上柏油路,对大街进行美化和绿化。2010年,通自来水,户户都喝上安全卫生水。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村内街巷整洁,房屋整齐,绿树成荫。
  经济发展
  该村土质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建有一处养猪小区和一处养鸡小区。
  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1955年,该村组织1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了3个互助组。1958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10眼,农业条件得到改善。1969年,年人均粮食110公斤,人均纯收入25元。1967年,村党支部又组织动员全体群众,治理村北低洼地,切割成方,挖渠筑田,将洼地改造成良田,粮食产量有了提高。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好转。90年代,人均收入达到了750元。到2000年,人均收入已达2000元。至2010年,全村90%的农户住上砖瓦房,普及有线电视、电话,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80辆,村内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亮化。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东郅家村建立农会组织,组建妇救会、基干队、青年团,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参军,保家卫国。
  1947-1957年,郅汉魁任农会主席。1958-1972年,郅方洲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洪俊任村大队长。1973-1990年,郅学义任村党支部书记,刘福荣任副书记。1991-2005年,刘福华任村党支部书记,郅云峰任村委会主任。2005-2010年,刘福华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郅新泉、郅忠美任委员。
  至2010年,全村共有党员10名。
  社会民生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进行修建、改造和扩建。2008年,学校合村并点,村庄孩子到三官庙小学上学。2010年,村内设有阅览室,建立活动场所,增置乒乓球台、篮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
  2006年,村中建医疗室,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村民文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该村就有春节期间跑秧歌的习俗。一到春节、元宵节,村内组织60余名男女青年组成秧歌队到各村、各单位巡演,深受群众喜爱,后停办。
  人物
  郅云朋革命烈士,1948年3月在胶东铁山牺牲。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福华
责任者
郅云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郅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