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道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21
颗粒名称: 岔道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91-29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岔道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社会民生、人物 。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岔道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岔道村位于龙桑寺镇东南方向,东与郅韩庄村为邻,西与道口张村相连,南与小张家村接壤,北临东小王村,整个村庄呈“井”字状。全村总面积2024亩,其中耕地1754亩,人均2.2亩,村庄民居占地270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176户,总入口754人。
  岔道村因村庄呈“Y”型而得名,早在600年前就有历史记载,王氏由山东省莱阳县登州府坡南王村迁至此地。历经600余年繁衍,人丁兴旺,全村只有王姓一个姓氏,均为汉族。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破烂。新中国成立后,土坯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所代替。2003年,全村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先后开通4条大街,其中2条南北走向,2条东西走向,总长1550米。2010年,村两委经全体村民一致通过,集资硬化大街,全村在外工作人员也积极捐款,有“共建路”碑为证,对3条大街进行硬化、整修、美化,村内街巷整洁,房屋整齐。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高梁、地瓜为主,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亩产粮食不足百公斤。1955年,该村组织2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4个互助组。1957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年奋战,打砖井18眼,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增加。
  1980年后,该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2010年底,全村小麦、玉米,粮食产量超千斤,村内建有养猪场2个,蔬菜大棚1个,外出打工人员200余人。村内有商店5家,理发店2家,粮油店1家,化肥农药销售点2处。
  1984年,村里建立了集贸市场,5天一集市,农历逢四遇九是大集日,摊位300余个。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第一任农会主席王洪亮。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王中堂,第一任村主任王杰堂,委员王福堂。
  任职序列:1949-1955年,王占元任村长。1955-1960年,王占元任党支部书记,王建堂任大队长。1962-1967年,王辉堂任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1970年,王登伦任党支部书记,王立江任村长。1970-1971年,王连和任党支部书记,王登伦任村长。1971-1996年,王登伦任党支部书记,王亮堂任村主任。1996-1999年,王立江任党支部书记,王亮堂、王连春任村主任。2000-2010年,王连秀任党支部书记,王连春任村主任。
  至2010年,全村共有党员24名。
  社会民生
  教育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5%。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进行修建、改造和扩建,学校“普九”达标,校舍达标,教学设施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009年,学校合村并点,村内适龄儿童到三官庙小学上学。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2名大学生:王连耀,毕业于清华大学;王安太,毕业于惠民师范。新中国成立后,考取2名大学生。至2010年,该村有6名在校大学生。
  卫生村里设有卫生室2个。2007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有医生4人,床位20张。
  文化20世纪50年代,该村的迷戏戏种颇有名气,每逢春节、元宵节,搭台唱戏,吸引了周边群众观赏。
  人物
  王敬堂烈士,于1949年11月在四川省彭水县三区黄家坝战役中牺牲。
  王银堂烈士,于1948年在陕西蒲城永丰镇牺牲。
  王连耀新中国成立前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抗日县政府惠民县工作人员,后又任苍州市铁路中学教师,直至病故。
  王连辉(化名东阜)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政治部专案三室主任,2007年病故。
  (王连秀)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连秀
责任者
王敬堂
相关人物
王银堂
相关人物
王连耀
相关人物
王连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岔道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