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小郭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19
颗粒名称: 东小郭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29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东小郭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村政任职、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村民文化。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东小郭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东小郭村位于龙桑寺镇南部,东与侯马村为邻,西与孙集乡李家村相连,南与李万义村接壤,北临李官村,整个村庄呈方形。全村人均土地1.8亩,村庄民居占地54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45户,总人口1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
  东小郭村因郭姓多而得名,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已有历史记载。全村有郭、张、李、朱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郭姓最多,占全村总人口的80%。东小郭村原称“朱家胡同村”,最早是由一朱姓迁于此地,形成一胡同,称朱家胡同,后来又迁来郭姓族人,几世后,人丁兴旺,得名东小郭村。
  村容村貌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部分缺房户规划宅基,统一红砖建基,坯墙,尖房顶,后因无瓦挂,不堪雨水冲刷,陆续改为平顶。70年代,利用村中空闲地、低洼地、边缘地,为居住拥挤、缺宅基地的家庭进行安置,建筑多为砖、坯结构平房。1972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按照规划,开通村内的南北和东西两条“十”字形大街,全长380多米,并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80年代中期,出现青石建基,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房屋。1988年通电,安装路灯,结束点煤油灯的历史。2000年前后,全村砖瓦房普及,门窗由木制玻璃结构改为铝合金门窗。2010年,通自来水。至此,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全部为砖瓦房,村内街巷整洁,房屋整齐,绿树成荫。
  村政任职
  1975-1980年,郭振芳任小郭村党支部书记;1980-1986年,郭丙中任村党支部书记,郭丙申任村主任;1986-1995年,郭丙义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2010年,郭丙礼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孙元花任村计划生育专职主任。
  2010年,全村党支部共有2名委员,6名党员。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60公斤。1954年,该村组织4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4个互助组。1955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4眼,修沟渠7条,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55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60公斤提高到亩产100公斤。
  自1981年起,推广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村内还建有养殖场6个,其中养猪场3个,养鸡场3个,外出打工人员20人,人均经济收入7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20倍。砖石结构住房占90%,全村安装程控电话3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100台,各种机动车辆40余辆,其中轿车7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98%,新农保参保率99%。
  该村人民公社时期,有铁编厂,从业人员15人,年收入不足1万元。至201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人,人均增收5000元。
  社会民生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入1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和扩建,入学率达到90%。1997年,学校“普九”达标,校舍达标,教学设施配套,入学率达到100%。2009年,学校合村并点,学生到三官庙小学上学。2010年,村内有了阅览室,建立活动场所,配置高低杠、乒乓球桌、篮球场等健身器材。
  1960年,村里设有卫生室,到20世纪90年代,村里的“赤脚医生”逐步被小诊所代替。2005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村民文化 东小郭村早在1951年就成立了民间文艺演唱组,有高跷会、舞狮子,烛光花篮等,演员队伍由24人组成,逢年过节到邻近各个村庄巡回演出。1963年,上演了吕剧《李二嫂改嫁》《石玉镯》《井台会》,京剧《黎明的河边》等剧目,被县文化局评为“文艺演出先进示范村”。1990年,郭振芳、郭景义、郭丙君、郭丙强、李保兰等数十名村民,自愿组织办起了民间乐队,表演项目有唢呐、吕剧、河北梆子、小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了收入。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元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小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