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17
颗粒名称: 侯马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28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侯马村情况发展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社会民生。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侯马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侯马村位于龙桑寺镇南部,东与岔道村为邻,西与东小郭家村相连,南与道口张村接壤,北临张佑村,整个村庄呈长方形。全村总面积1387亩,其中耕地947亩,人均2. 18亩,村庄民居占地440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110户,总人口43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
  侯马村因侯姓和马姓而得名,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有记载,有600余年的历史。全村有马、刘、王、侯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马姓最多,占全村人口的80%。
  该村墓地自古以小家族方式散乱埋葬。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大多数是土坯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之前,该村无大变化,村民集中居住在一条东西大街两侧,唯有几户侯姓独居村东南角一小村,取名小侯家。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村庄规划,先后开通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3条,总长2170米,并对大街进行绿化、整平。1992年全村通电。1996年通电话。2009年通自来水。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5平方米,村内街巷整洁,房屋整齐。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高梁、地瓜为主,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54年,组织19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5个互助组。1955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20眼,修沟渠2条。1963年,人均粮食360公斤,人均纯收入80元。1976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不足10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8年开始,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养殖、加工等产业。至2010年底,全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蒜等。建有养殖场5个,外出打工人员190人,人均经济收入5000多元。村里基本户户有拖拉机或三轮车等农机具,轿车17辆,电脑30台。全村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100%。
  村政任职
  1949-1963年,马成玖任村党支部书记、社长;1963-1970年,马明兰任村党支部书记,马成玖任村长,马成龙任村文书。1970-1985年,马成云任村党支部书记,马明义任村主任,马保玉任村文书。1985-1990年,马明义任村党支部书记,马成云任村主任,马保玉任村文书。1990-2010年,马成刚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2010年,全村党支部共有5名委员,14名党员。
  社会民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无学校,学龄儿童只能到邻村学校就读,入学率只有10%。1963年,村民筹资修建小学1处,开设1-4年级课程。1990年对学校进行重建,“普九”达标,校舍达标,教学设施配套,入学率达100%。2005年,学校合村并点,村庄孩子到三官庙小学上学。村内设有阅览室、青年科技之家,建立活动场所,购置乒乓球台、篮球等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1975年后,村里有了卫生室,并有了乡村医生;2006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人物
  侯立堂 烈士,1938年6月参加革命,1942年5月在商河三区小唐村牺牲。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成刚
责任者
侯立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侯马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