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10
颗粒名称: 黄马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81-28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黄马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社会民生,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黄马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黄马村位于龙桑寺镇以东5公里处,东与房家村为邻,西南与刘山林、窦家村相连,北与庞家桥村隔河相望,整个村庄呈长方形。全村总面积300多亩,其中耕地228亩,人均1亩,村庄民居占地100多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52户,总人口22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
  黄马村因黄、马两姓而得名,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已有历史记载。全村有潘、黄、李、王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潘姓和马姓最多,占全村人口80%,2姓皆由河北枣强迁入。
  20世纪60年代之前,村西有古庙、古碑等,黄河决口之时,石庙、石碑被拆除修堤用。
  村容村貌
  1988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开通东西大街1条,总长200米。1989年,全村通电,并安装路灯。2000年前后,全村砖瓦房普及。2005年,对村内南北大街进行硬化。2006年,村内通电、通路。2008年,通有线电视。2009年,通自来水。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村内大街整洁,房屋整齐,绿树成荫。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数村民生活艰难,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150公斤,年人均粮食仅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1950年,该村组织2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打砖井8眼,修沟渠3条。1969年,年人均粮食70公斤,人均纯收入100元。1970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不足150公斤提高到亩产300公斤。
  1980年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人均粮食8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元。自1985年开始,发展养殖业,建有养猪场15个,其中商河县龙兴良种猪繁育场和清保良种猪养殖场规模最大,是龙桑寺镇乃至全县的畜牧养殖示范基地,两个养殖场存栏近6000余头。
  2010年,该村人均经济收入6000元,砖石结构住房达100%,全村安装程控电话6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300台,各种机动车辆30余辆,其中轿车7辆,村内有商店5家,全村新农合与新农保参保率100%。
  村政任职
  1949-1962年,王中元任村党支部书记。1962-1978年,李洪福任村党支部书记,潘文广任村长。1978-1994年,潘文广任村党支部书记,潘青保任村主任。1994-1997年,潘青保任村党支部书记,黄玉军任村主任。1997-2010年,潘文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2010年,全村党支部共有3名委员,党员11名。
  社会民生
  教育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没有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0%。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投资1万元修建学校1 、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1983年,学校合村并点,村庄孩子到房家小学上学。2006年,村内有阅览室,建立活动场所,配置高低杠、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健身设施。
  卫生 1980年,村里设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到20世纪90年代,村里的“赤脚医生”逐步被小诊所代替。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建成村级卫生室,有医生3人,床位15张。2010年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村民文化 该村自古就有春节期间跑秧歌的习俗,每到春节、元宵节,村内组织百余名男女青年,组成秧歌队,到各村各单位巡演,深受群众的喜爱。由于种种原因,已停办多年。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玉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黄马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