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开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03
颗粒名称: 王太开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273-27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王太开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社会民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王太开村

内容

村庄概况
  王太开村位于龙桑寺镇政府驻地以东3.5公里处,东与解家村为邻,西与李铁匠村相连,南与西田家村、常新庄村接壤,北临三小刘村,整个村庄呈长方形状。全村总面积1356亩,其中耕地面积1046亩,人均1.44亩,村庄民居占地310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178户,总人口723人。
  王太开村王氏始祖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当时村内有王、刘两姓,始名王刘庄。清康熙年间,该村有一名学子姓王名佐,考中举人,此人字“泰(太)开”,后更名王太开村。全村有王、刘、孙3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最多,占总人口80%,其次是刘姓,占15%。第三姓为孙姓,只有一大家人。王、刘两姓均由河北枣强县先后迁入,为两个独立家族,孙姓是跟随王姓一起生活,姓氏未改,所以王姓和孙姓是一个家族。
  2004年,被中共商河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被县委宣传部、文旅局授予“文化建设百佳单位”称号;2008年,被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村镇”称号,被山东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示范村”称号。
  村容村貌
  1930年,为防止黄河决堤水淹村庄,全村老幼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工出工,义务修筑防水护村围堰500多米,堰宽20米,高约4米,该工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起到防水、防盗的作用,并延用到2000年以后,因村庄规划时,宅基地需要整平,逐渐消失。
  20世纪60年代之前,村庄成弯曲且分散零乱的三角形,村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低矮土坯房屋杂乱无章,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平方米。70年代后,集体经济有一定发展,群众生活有所好转,部分村民开始拆旧建新,逐步改善居住条件,但房屋修建无规则,标准低,修修补补,很不规范。2003年,全村统一对宅基地、住房、街道小巷及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并制定具体操作细则,鼓励村民按照统一规划,打破原来旧框框,拆旧房,建新房。村委会多方筹资,整修、硬化、美化大街小巷。至2010年底,全村共开通两纵两横大街4条,宽30米,全长2000米,小巷11条,宽10米,全长2300米。新修下水道3100米,大街两侧排水设施配套。全村形成一个东西长650米,南北宽300米的长方形村落版图,并整体西移200多米,和常黄公路(大桥路)相连接,改变了脏、乱、差、出行难的落后面貌。全村大街小巷全部实现硬化,共计21000平方米,并相继完成绿化、美化。在村北、村南、村东、村西各建20米宽环村林,面积78亩,栽植速生杨、抗碱柳8600棵。村内大街巷道两侧绿化,大街两侧建绿化带3800平方米,植三叶草,栽种合欢、杨树等乔木2100棵,柿子树240棵,栽植冬青球、月季、樱花等灌木3480株。建沼气池57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4台,占全村总户数的74%。街巷两侧房屋全部用外墙涂料粉刷,面积26000平方米。大街两侧及健身广场安装路灯44盏,定时照明。
  1997年,接通程控电话,普及率80%以上。2005年,接通有线电视,普及率在85%以上。2008年,全村安装了自来水,入户率100%。
  至2010年底全村已经实现“四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五通”(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标准,全村已有170多农户住上了砖石结构的新瓦房,并且大部分农户安装了太阳能,90%以上的农户有电视机,80%以上的农户有摩托车、电动车、农用三轮车等,50%以上的农户有电冰箱、电冰柜,20%的农户已购置汽车,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50平方米以上,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了5倍。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薯类、杂粮等。土地贫瘠、旱涝频发,产量很低,棉花亩产几十斤,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新中国成立后,村里成立合作组织,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期间,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打井抗旱,挖沟排涝,使用良种良方,运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加之购置简单的农业机械,村民收入有所提高。1969-1978年,人均粮食可达到150公斤,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00元以上。
  1980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近7000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20多倍。拥有各种机动车辆350余辆,轿车15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100%。
  该村充分发挥建筑业从业人员多的优势,提高组织化水平,成立建筑队,聘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外承揽工程。全村从事建筑业人员已达140多人。2008年,全村增收15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至2010年底,全村有商店4家,饭店1家,废品回收站1处,机械维修2处,粮油收购加工5处,工艺加工1处,其他多种经营2处,外出打工从业人员200多人,全村非种植业收入达200多万元。
  村政任职
  该村自1952年后由互助组过渡到初级社,又升级为高级社,与李铁匠村合并成立了红星社。1955年,产生了第一届党支部,由王中范任党支部书记,李铁匠村的王寿武任社长。1961年,撤销高级社,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由王中范任党支部书记,王法训任大队长,后改由王茵东任大队长。1973年,王恩亭任党支部书记,王茵东任大队长。1976-1987年,王连亭任党支部书记,王茵东任村主任,期间支部委员有王中范、王茵东、王恩亭、王中江。1988-1994年,刘文杰任党支部书记,王洁文任村主任。1995-2001年,王洁文任党支部书记,王法柱任村主任。2002-2003年,刘炳祥任党支部书记,刘炳禄任村主任。2004-2010年,刘炳禄任党支部书记,王树祥任村主任。
  至2010年,全村支部成员3名,党员17名。
  社会民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没有学校。1955年,集中全村人力、财力修建学校1所,开设1-4年级课程,使适龄儿童不出村就可上学。后经扩建,开设1-6年级课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以上。由于适龄儿童不断增加,1985年,全村投资3万元,对学校进行了迁址重建,扩大教室面积,改善教学环境,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九”后,学校撤销,学生集中到常庄中心小学就读。
  2005年,村两委筹资建设了全民健身广场,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设有篮球场、排球架、乒乓球桌、高低杠、平衡木等体育设施。
  2009年,村两委筹资建设了村卫生室一处,面积120平方米。
  2011年,村两委为解决村内垃圾凌乱的问题,在村内配置了公共垃圾箱,并配备专门的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清理垃圾和清扫大街。
  人物
  王佐 清康熙年间科考中举人,此入字“泰开”,在当地小有名气,该村以其字命名。
  王蓝亭 又名张玉华,抗日战争时期是商河县东部较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是抗战时期的地下工作者,主要从事党组织的发展和抗日宣传等政治工作。解放后在渤海地区从事党政工作,历任县委书记、县长等职,后调任德州地委行署,仍做政治工作,后离休,居住德州市。
  革命烈士:王兰 王功明 王洪亮 王洪坡 王洁俊 王洁怀 王洁喜 王银亭
  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军人有:王玉亭 王洁友 王中喜 王功庆 王中刚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中敬
责任者
王佐
相关人物
王蓝亭
相关人物
王兰
相关人物
王功明
相关人物
王洪亮
相关人物
王洪坡
相关人物
王洁俊
相关人物
王洁怀
相关人物
王洁喜
相关人物
王银亭
相关人物
王玉亭
相关人物
王洁友
相关人物
王中喜
相关人物
王功庆
相关人物
王中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王太开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