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98
颗粒名称: 道门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68-26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道门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社会民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道门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道门村位于龙桑寺镇东南部,北与惠民县石庙镇李毛村接壤,南与后寨村相连,东与惠民县淄角镇沙窝村相邻,西与辛马庄村毗邻。
  据张氏族谱记载,清朝初期,惠民道首董大林来此传教,传道四方,故该村以道门命名。该村有张、成、王、周、李5姓,其中张姓最多。张姓始祖、成氏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河北武邑枣强一带迁居此地,历经600余年。5姓均为汉族,其中张姓占总人口的56%。全村共有土地1672亩,其中耕地1426.09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137户,总人口552人。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前、后2条大街,弯曲不直,中间一座庙,南部和北部有几处闲院,住户比较集中,胡同宽不足2米,西头张姓、王姓的胡同更是不足1米。村内房屋多为青砖土坯砌墙,梁檩结构房架,平顶草檐大出头,富裕人家盖房讲究四梁八柱,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带南屋四合院。
  1976年,进行村庄规划。1995年,通村内前后大街。2000年,公路向东接通至惠民,惠民棉种厂帮助该村将村前街西头至沙窝的路铺成柏油路,全长1216米,总投资15万元。2000年,县乡投资在村西打460米深井1眼,全村通上了自来水。2001年,村内低压线路更新。2008年,对村内大街进行硬化。
  经济发展
   该村土质较差,盐碱地多,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1972年,大队建机磨房和铁编厂,发展副业。
  1980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7年,人均收入达到500元;到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到2009年,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截至2010年,人均收入6200元。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特别困难的家庭享受低保,普及有线电视,户户通电话和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10辆。
  村政任职
  1943年,成玉岫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党员。1946年,成玉芬任农会主席。1947年,成玉俊任农会主席,张芬、张德明任副主席,动员青年踊跃参军,领导大家斗地主、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1951-1961年,成玉岫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宗俊任大队长。1953年,组建初级社。1955年,由道门、碱场、辛马庄3个村成立高级社,成玉岫任党支部书记,张宗俊任社长,碱场村王秀堂任高级社会计。
  1961年,该村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张宗俊任党支部书记,成玉岫任大队长,张扑任大队会计。“文革”期间,成玉川任“革委会”主任,张连宝任“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恢复张宗俊党支部书记职务。1969-1983年,张连宝任副书记,张宗成任大队会计。1984-1990年,张广森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广路任村主任。1990-1994年,成秀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广路任村主任。1994-2010年,成秀华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2009年,建成村委会办公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村计划生育人口学校,配备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建起村活动场所。
  至2010年,全村有党员14名。
  社会民生
  1985年,村内有卫生室。2008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建成村卫生室,有医生2人,床位5张,为村民看病就医提供方便。2010年,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该村自古以来就有跑秧歌的习俗,一到春节、元宵节,村内组织70余名男女青年组成秧歌队,到各村、各单位巡演,至1986年停办。道门、碱场两个村的业余京剧表演,闻名于十里八乡,服装道具、舞台设施、打击乐器样样齐全,上演剧目有《四进士》《空城计》《玉堂春》《失空斩》等,1960年停办。
  人物
  革命烈士:张如贵 成玉芬 李绍凯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成秀华
责任者
王洪山
责任者
成玉峨
责任者
张如贵
相关人物
成玉芬
相关人物
李绍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道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