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太院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96
颗粒名称: 徐太院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265-26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徐太院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村民经济、村政任职、社会民生、人物、福庆寺。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徐太院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徐太院村位于龙桑寺镇东南方向,东与小刘家、薛家村为邻,西与前翟村、后翟村相连,南与崔家村、南王村接壤,北临尹家村,全村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全村有120户,总面积1570亩,其中耕地1300亩,共设4个生产小组。村庄和林地占270亩。
  徐太院村曾叫“义和镇”,后叫“徐家太太花院”,简称徐太院。全村有于、刘、王、石、孙5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最多,占全村人口的65%。于姓和刘姓为同宗,习惯上于刘不分,同于直隶顺天府永清县瓦屋辛庄迁此。石姓从郑路镇大石家、小石家迁来。王姓和孙姓何时迁来不详。
  村容村貌
  村落集中于后东西街两侧,北十字街较集中,房屋全部是土房,一家三代、四代同住一房屋内。20世纪80年代后,全村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先后开通2条东西街,龙桑寺镇通展家的县公路从村中心穿过。部分砖石瓦房逐步被二层楼房代替。1989年,全村通电,村中安装路灯,2010年,安装有线电视,户户通上自来水,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村中安装了垃圾箱。
  村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100斤。新中国成立后,该村组织了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了20个互助组。1961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打井10多眼,修沟渠4条。粮食由原来的亩产不足百斤,提高到500斤。
  1980年以后,全村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开始,推广辣椒、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养鸡、养羊、养猪,初具规模。至2010年底,外出打工人员100多人,人均收入达5000元。砖石结构住房占98%,居民二层楼15座,全村安装程控电话20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500台。各种机动车辆200余辆,轿车10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8%。
  公社化时期,村中有豆油加工厂,从业人员不足10名,年收入不足2000元。自2000年,该村先后建起银丰棉花加工厂、鑫源棉花加工厂,另有建筑队4家。2010年底,全村有企业6家,从业人员100多人,经济收入100万元。村内有商店5家,饭店2家,理发店1家,服装店1家,化肥、农药、生资销售点3家,机械修理点2家,运输2家。
  1996年秋,村中集资,建立集贸市场,5天一集,农历逢四排九是大集日。集日当天,摊位上百个,赶集人数达千人,集市交易额几十万元。沿街商业楼有十几座。
  村政任职
  1938年,于青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51年,第一届村党支部成立,刘胜武任村党支部书记。1955年,刘佃青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于有田任党支部书记,石秦兴任村主任。1974年,于志臣任党支部书记。1975年,于金胜任党支部书记。1976年,于心领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于希停任党支部书记。1990年,于山田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于连田任党支部书记。
  社会民生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学龄儿童入学率较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投资十几万元对学校进行修建和扩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九”期间,学校合村并点,学生集中到史家庙中心小学上学。村中建起有幼儿园,配套设施齐全。
  1972年,村内设有卫生室,有了“赤脚医生”,到20世纪80年代,村里的“赤脚医生”逐步被小诊所代替。2006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村民文化 逢年过节,该村有跑秧歌的习俗,从正月初六一直跑到正月十八。该村跑的秧歌是鼓子秧歌,有花伞、鼓子,女青年挑花篮子灯,跑的方式有“里四外八”“双十字街”“单十字”“剪子股”“蒜瓣子”等。
  人物
  革命烈士:刘培臣 于美岭 于海亭 刘培军 刘风刚
  福庆寺
  福庆寺的故事 常庄乡中学的旧址——福庆寺,原先是座古老的寺院。随着光阴流逝,几经战乱,年久失修,寺院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但一些神奇美妙的故事,却一直在当地人们中流传。
  (一)哑巴制作寺院图样
  福庆寺南边一里远的地方,有个村庄叫徐太院。从前这村里有一个姓徐的哑巴青年。他自幼父母双亡,从7岁就跟着哥嫂过日子。
  别看哑巴不会说话,可人倒是满机灵。什么活只要让他看上一眼就会干,还能创出新的花样来。他编的凉席、草帽、花篮,做的鸟笼子,蝈蝈盒什么的,不光样子新颖而且还坚固。
  哑巴长到18岁时,已成了十里八村闻名的编织巧手。这年秋天,哑巴从新砍的秫秸里挑选出红的、绿的、黄的、白的四色,劈成席篾,截下了秫秸稍上的挺杆儿,做成了一个比方桌还大的笼子。这个鸟笼子不光个大,还做工精细,设计出奇。看上去整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笼子里安排了主院、陪院,有正房、有侧室、有前门、有后门。高大的象厅殿,矮小的似草舍。红色的是柱,绿色的是窗,白色是壁,黄色是顶,白白绿绿,红黄相间,十分好看。乍一看,形似一座华丽的寺院。
  就在这年,哑巴身染暴病不幸死去。哥嫂二人非常悲痛。为表手足之情,特意请来僧人为哑巴诵经超度亡灵。其中一位僧人,看中了这大鸟笼,愿花三百两银子将这鸟笼买下。
  相传,福庆寺就是这位僧入让工匠们仿照哑巴做的鸟笼建起来的。这位僧人就是后来福庆寺的方丈。
  (二)鲁班显灵
  很久以前,一位云游四海的高僧来到商河东边的常庄村,看中常庄东南方的一块风水宝地,便同几位佛门子弟联名上书官府,买下这块土地,要在这里建一寺院。
  建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引得那些能工巧匠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争献手艺。开工这天,一位僧人将一个比方桌还大的鸟笼子放到工匠们面前,他用手指着鸟笼子说:“各位师傅,这就是寺院的图样,哪位愿为首施工?”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着很为难。就连很有名气也很有文气的李木匠,也只是低头不语,一筹莫展。
  李木匠的几个徒弟,年轻好胜,看到这个场面便七嘴八舌地说:“师傅,您挑头,咱师徒干。这有啥?楼台亭阁咱啥没建过,还盖不了个和尚寺吗?”在场的工匠们一想,正好借这个台阶,就随声附和地说:“是啊,还是李老师挑头吧。”
  见此情景,李木匠也不好意思再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应下了这建寺的差使。这下子,李木匠可真有点骑虎难下,整天瞅着鸟笼子反复琢磨,可始终也没理出个头绪来,心里又烦又闷。
  正在这个当儿,下八仙中的鲁班去看他的赵州桥,路过此地。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我何不到场点化点化他们,也好给我的徒孙们争争气。”想到这,就立即变作一个又矮又瘦的小老头,去找这里的工匠李木匠。
  李木匠正为建寺图样的事犯愁,忽听说有人求见。走出工棚一看,见是个又瘦又矮的小老头。浑身衣裳破烂,满脸灰尘,干枯的手又黑又脏。脚上趿拉着一双快掉底的鞋,背后背着一套生了锈的木匠家什,一看这副样子就让人不舒服。李木匠把鲁班打量了一番就问:“有何贵干?”
  鲁班说:“请师父行个方便,给我找点活,也好混碗饭吃。”
  李木匠不冷不热地说:“混饭吃?八成是想混副棺材板吧!你偌大年纪,沾风即倒,木匠行里的活你能干?也好,给你找点力所能及的活吧。”说到这里,他右手一指东边一根两搂粗,一丈长的大木头说:“你去那刮树皮,砍木楔吧”。
  鲁班很快刮完了大木头的树皮,然后拿起破墨斗,在大木头上横三竖四,左五右六,歪七斜八地打起墨线来。不大一会儿,就把这根木头打了个遍,看上去谁也不知道是下的什么料。最后他把木头竖在了一块大石板上,就去找李木匠。
  这时候李木匠正和几个高手艺的木匠围着鸟笼子,商量建寺图样。鲁班走过来看了一眼,便放到李木匠跟前一个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建寺寺不见,知妙有何难,忠心良知变,高城需低看”。李木匠回头一看,见又是那个矮瘦的小老头。正想发作,只见鲁班忙赔礼说:“冒犯,冒犯。”李木匠又看了看那纸条,瞬间茅塞顿开。只见他一拍大腿,忽地站起来说:“对呀!按谐音不就是见寺似不见,直描有何难,中心量至边,高呈需低看吗。”其他几个木匠还是迷惑不解。李木匠说:“我给你们解释一下,见寺似不见,就是说寺院的样子已经摆在这里,怎么像看不见一样呢?直描有何难,是说按照笼子的每组结构画下来,量出尺寸,然后再放大,再设计就不难了。中心量至边,就是在测量的时候先从中心向四边量。高呈需低看,也就是把笼子吊在高处,再去看笼子的影子。同时还可以变化一下光照的方向,就能画下笼子每个侧面的尺寸。”经李木匠一解释,大伙顿时全明白了,图样的难题解决了。可是,再找那个小老头却不知去向。
  李木匠赶忙跑到那根大木头旁去找,却没找到,看到的只是那根立在石板上的大木头。李木匠命人把木头放下,谁知这根木头一放下却成了一堆大大小小的木楔。李木匠一下子明白过来,料想是他的祖师爷鲁班显灵,他连忙跪倒磕头,对天叩拜,感谢祖师爷下界传艺。
  建完福庆寺,正好用完鲁班解好的那堆木楔。而且每块木楔都是拿过来就用,不需再砍。从此便有了“秀才怕写贴,木匠怕砍楔”的说法。
  鲁班显灵的故事,成了当地流传的佳话。
  福庆寺的历史文化 福庆寺始建的年代,已无确切文献记载,据有关史料考证当为明代建造。据在世的老人描述,当时寺院的碑文记载于嘉庆年间曾经重新修建。当时寺院的结构老人们依然记忆犹新。令人扼腕的是,这座古寺尽管闻名遐迩,却被毁于破“四旧”运动之中。于1957年将大殿内的佛像拉倒毁掉,在寺院的基础上建立了福庆寺完小。寺院大殿当了教室,后来福庆寺完小一直发展到高中。
  1945年,福庆寺的原貌描述:福庆寺的门外,一对石雕雄狮高踞寺门左右。进入外墙大门,迎面即是天王殿。天王殿原为寺院的山门,故按山门与天王殿合一的形式建造。门前立有两只黄绿相间的系铃抓珠的石雕狮子。门券砖雕是“九狮云珠”图案。砖雕花窗呈现出“八蝠捧寿”图样。殿堂面阔3间,进深2间。由青瓦铺成的殿顶为传统庙堂的“歇山式”。在屋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吻”,图样如鱼似虬,华丽生动,内饰流云游龙,造型庄重典雅。在屋顶四条垂脊上设置灵兽和仙人等饰物,形状各异,数量对等。殿宇山墙两际的屋檐四角均有曲线,亦称“出山”或“挑山”。屋脊高耸陡峻,屋檐趋于平缓,四面设置飞檐,不仅使建筑物轻快舒展,而且将雨水抛得很远,也减少了“大屋顶”对室内采光的遮挡,给人以深邃变幻的审美感受。穿过天王殿,便是巍然屹立的大雄宝殿,这是寺院内最宏伟的殿堂。宝殿坐落在5尺多高的由硕大青砖垒砌的台基上。大殿迎面有6根红柱隔窗分门,面阔5间,进深3间。从建筑外观来看,与天王殿大同小异,但气势更为宏大。大殿屋顶全部以湛绿色的琉璃瓦覆盖,青碧色的斗拱支撑着巨大屋顶的飞檐,3米多长悬挑而出的殿檐将整体建筑托举得神圣而又舒展。四方倾斜屋面与两侧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三角形的墙面(亦称“山花”),正是歇山式殿顶的最为精彩的典型形式。大面积的青瓦碧瓦构成了强烈的色彩呼应与烘托,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鲜明特色。
  此外,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有一尊弥勒佛像。殿堂、廊庑、院庭等墙壁上多设有木雕或砖雕的花窗或屏门,东西两院贯穿一气,里内空间玲珑透漏,景观环境幽邃曲折,其款式有方、圆、椭圆、多角形、瓶形、扇形等变化,为古雅庄严的寺院平添许多意趣。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于金河
责任者
王延勇
责任者
刘培臣
相关人物
于美岭
相关人物
于海亭
相关人物
刘培军
相关人物
刘风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徐太院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