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张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95
颗粒名称: 四门张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26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四门张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教育卫生。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四门张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四门张村位于龙桑寺镇东约7.5公里,东与惠民县李毛村为邻,西与高明吴村为邻,南与碱场村为邻,北临惠民县石庙镇御史村,土地交横种植,整个村庄呈正方形。全村总面积860亩,其中耕地700亩,人均耕地2.3亩,村庄占地150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84户,总人口337人。
  该村有张、李、刘3姓。四门张村因姓氏而得名,早在明朝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居,早有4户张姓人家迁入此地,故称四门张,后有李姓人家自李毛村迁入,刘姓家族无记载。
  村容村貌
  1983年,该村从惠民县李毛村接通电线,全村通电,1988年线改,从常庄接通电,改商河线路。1995年,全村通电话。1997年,全村对大街小巷实行统一规划,至2000年结束。2004年,村前街铺柏油路,贯穿全村,东至李毛村,西达常庄街,交通便利。村民住上砖瓦房,并添置新家具,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脑逐步普及。2007年普及有线电视。2009年通自来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经济发展
  1947年,土地改革后,各家各户都有了自己的田地,粮食亩产100斤。1955年,党支部书记张凤朝先是组织互助组,后来成立合作社,群众积极参加合作社,土地归公,农畜、农具都加入了合作社,农业产值有所增加。到1956年,由小社加入大社,大社在临村史家庙,名字叫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乡党委指派乡干部主持工作,社长为张凤朝、肖英堂、史佃吉,常庄街亓连升,解家解乐亭任会计。大社党支部设在史家庙小街子里,当时大社资产丰富,有曹家菜园、油坊两处养猪场。在此期间,村北是惠民县引黄工程,旱能浇、涝能排,同时打水井20余眼。到1958年,以小队为单位成立集体食堂,兴修水利,深翻土地,当时地瓜一坑一坑的埋在地里,经过一段时间,保管措施不当,就烂在地里。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年,粮食收入很少,粮食欠收,农民生活无保障,大批劳动力闯关东。党支部书记张凤朝回村任支书,勉强维持村内的正常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地到户,村民积极购买农具,节省劳动成本,经济收入逐年提高。1984年后,经济收入增加到1000元左右。1994年,张学福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挖沟修渠,兴修水利,增加农业收入,建起养猪小区,剩余劳动力组成建筑队,外出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打工,群众增收明显。2009年,粮食产量达1000余斤,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20倍。至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
  村政任职
  张国成最早加入共产党,已去世。1945年2月2日,商河抗日联军县大队正驻扎该村,李毛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到1946年,村里先后有十多名青壮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济南战役时送运军粮,组成担架队救护伤员。1947年土地改革后,村里建立党支部,有党员6名。1947-1984年,张凤朝任党支部书记。1984-1994年,张学利任党支部书记。1994-2010年张学福任党支部书记,李中军任村主任,刘功明任村文书,全村党员9名。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该村无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建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1984年,对村内学校进行修建,将土坯房换成砖瓦结构的教室,有教师3名,都是教委指派来的。1990年,合并学校,该村学生都到史家庙学校上学。
  自2008年,全村统一都参加新农合、新农保。村里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村内建图书室、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场所,还有篮球场、乒乓球台。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守春
责任者
张丙军
责任者
张学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四门张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