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庙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93
颗粒名称: 史家庙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61-26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史家庙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社会民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史家庙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史家庙村位于龙桑寺镇东部边沿,北与惠民县御史街村接壤,东与高明吴毗邻,西是胡家村,南是胡坊、小尹家村,整个村庄呈长方形。全村总面积2741亩,其中耕地面积1861亩,人均1.7亩,企业占地400亩,宅基占地480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273户,总人口1189人。
  史家庙村后有一泰山奶奶庙,因香火兴旺而得村名,民国时期就有记载。全村有史、丁、杜、豆、刘、鲁、王、张8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史姓最多,占总人口的80%,史姓始祖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居于此,已传第二十六代子孙。
  丁氏祖先丁贤功,河北枣强人,明永乐年间到此定居,以农为业;杜氏,据其家谱记载,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自惠民县大杜家迁居至此;豆氏,豆成章由滨县豆家湾逃荒至此,具体年份不详;刘氏,从该镇大刘村第八世刘国祥依亲迁居史家庙,已传至18世,总人口20余入;鲁氏,据其家谱记载,系山西大槐树村人,明朝因迁民被分至史家庙,鲁西海、鲁西江为鲁氏第五代子孙,有人口18人;王氏,其先祖王伟,从该镇徐太院村过继;张氏,张仙龙家系吕家院村,因住亲家后落户于此,已传至五代;张氏,张文东由高明吴迁居史家庙,已传至6代。
  村容村貌
  20世纪60年代前,该村虽是一千多口人的大村,但街道不整,前后不通,雨季道路泥泞,出行不便,均是平顶土屋,破烂不堪,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70年代后期,土屋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屋代替。80年代,全村对宅基进行统一规划,东西16米,南北17米,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条例拆旧建新。1984年10月,全村通电。1986年3月,全村修路。1992年3月,全村通大街小巷,拆房254间。1993年3月,投资20万元,打机井3眼,安装供水设备和管道,专人管理,电费由村里出资至2010年,群众用上自来水。1995年8月,硬化大街,同年10月,投资30万元,修大街两侧下水道6000米。1998年5月,通有线电视,连续9年信号费由村里出资。2001年10月,安装程控电话210户,村补贴每户100元。同年,投资20万元,更换低压线路3000米,6个组购潜水泵18台及水管,全村农田实现用电浇灌。2011年,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
  至2000年,98%的村民住上砖瓦结构新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2004年,村内有阅览室,并建活动场所,设有高低杠、乒乓球台、篮球场等健身设施。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100斤。1952年,该村6户农民成立第1个互助组,后相继又组建7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农业生产小社。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打井30眼,修沟渠3条,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由原来的不足50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
  1980年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300公斤,人均纯收入2000元。1980年,全村解决温饱。1984年,筹建粮食加工组。1985年3月,设计规划建设村面粉厂。2008年,在村外建起养殖场10个,其中养猪场4个,养鸡场6个。外出打工人员500余人,人均收入5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5倍。1989年,该村承包乡砖厂,从业人员100余人。砖厂每年投入村里30万元,为村内修路、通电、通有线电视、安电话、安装路灯、绿化、美化、亮化大街等。在县三建公司的带动下,该村青年100余人从事建筑行业,村里成立小型建筑队3个,史家庙村被称为“建筑之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2010年,总投资15万元,修建街牌坊一座。
  2010年,全村砖石结构住房100%,有二层楼房6座,安装程控电话260部,电视机、电冰箱户户都有,电脑累计51台,各种机动车辆217辆,其中轿车42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村内有商店6家,理发店1家,服装店2家,制钉厂1家,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史兆荣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史家庙村第一名党员,后与史东堂、史连富建立3人党小组,史东堂任组长。1954年,成立第一个农业合作社。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史佃吉任社长,杜洪河任党支部书记。1956-1960年,史佃吉任村党支部书记。1960-1962年,史京玉任村党支部书记。1962-1972年,史春祥任村党支部书记。1972-1984年,杜兆禄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2010年,史洪庆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2010年,村党支部有4名委员,43名党员。2011年,史洪庆任村党支部书记,史桂岭、史俊田、史忠营、史忠亭任委员。
  2002年,新建办公楼,设有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2间,计划生育办公室3间,阅览室2间,人口学校2间,老年人活动室2间,室内设备齐全。
  社会民生
  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仅5%。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投资20万元,对学校进行修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30%。1997年,学校“普九”达标,设施配套,新建幼儿园1所,适龄儿童入校率达到100%。2007年,学校合并,周围各村学生到史家庙小学来上学。2011年,史家庙小学新建三层教学楼,是集教学、办公、实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楼,总投资288万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所有配套设施均符合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标准,可满足附近19个村600多名学生教育需求。
  卫生1996年,建成村卫生室。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里连续3年为群众免费参合,参合率100%。2008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2009年,新建村级卫生室1个,有医生3名,床位5张。
  村民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组织学唱、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及吕剧《夺印》《三世仇》《刘三姐》等剧目,由史洪恩、史进云指导演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史家庙自古就有春节期间跑秧歌的习俗,一到春节,全村有旱船、鼓子两队120人的大秧歌,到各村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古历三月十五,据传是泰山奶奶生日,村后大庙香火盛旺,四邻各村聚集史家庙上香,香客很多。
  人物
  革命烈士:史武纯 史文云 史成兴 王建义 史玉增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史武纯
相关人物
史文云
相关人物
史成兴
相关人物
王建义
相关人物
史玉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史家庙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