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院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89
颗粒名称: 吕家院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57-25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吕家院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教育。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吕家院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吕家院村位于龙桑寺镇东南部,东与辛马庄村为邻,西与南王家村相连,北临东小刘村,南面是田地,整个村庄呈正方状。全村总面积480亩,其中耕地400亩,人均2亩,村庄民居占地80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42户,总人口20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明朝永乐年间,吕氏始祖由河北省枣强迁来,吕家院村因吕姓始祖迁来此地而得名,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全村有刘、张、杨、李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刘姓最多,占全村人口的50%。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大多数是土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1991年4月,全村通电。1998年11月,村里通柏油路。
  2003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先后开通东西大街1条,总长200米,南北大街1条,总长250米,小巷2条,安装路灯10盏。2010年5月,投入2万元,安装供水设备和管道,村民用上自来水。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50平方米。
  经济发展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新中国成立前,亩产粮食不足50公斤。1951年,该村组织1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成立第二个互助组。先后打砖井4眼,修沟渠1条。1968年,年人均粮食20公斤,人均纯收入100元。1980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年人均粮食50公斤,人均纯收入180元。
  1983年,推广棉花种植、养殖业及饲料加工。1985年,全村解决温饱。至2010年底,村内建有养猪场5个,蔬菜大棚1个。外出打工人员45人,人均经济收入75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60倍。砖石结构住房占100%。全村安装程控电话26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105台,各种机动车辆60余辆,其中轿车2辆,村内有商店2家、理发店1家、粮油店1家、化肥农药生资销售点1处。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9%。
  村政任职
  1946-1970年,杨登甲历任农委主任、大队长、支书,张同泉任会计。1970-1980年,张洪祥任党支部书记,张延祥任村长。1980-1988年,张延祥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李宝玉任村主任。1988-1994年,张秀东任党支部书记,刘如亭任村主任。1994-1996年,刘忠芹任党支部书记,刘如亭任村主任。1996-2010年,张其江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宝德任文书,刘忠禄任村委委员。
  2009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使用。2010年,村内建设阅览室,建立活动场所,配置高低杠、乒乓球桌等健身器材。
  至2010年,全村共有4名党员。
  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投资3万元对学校进行修建、改造和扩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1997年,学校“普九”达标,校舍达标,教学设施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2001年,学校合村并点,村庄儿童到徐太院村学校上学。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其江
责任者
刘中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吕家院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