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翟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85
颗粒名称: 后翟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53-25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后翟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文教卫生、人物、文物古迹。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后翟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后翟村位于龙桑寺镇东南方向,东与徐太院村为邻,西与贾王庄村隔丰收河相望,南与前翟村接壤,北临胡家村,整个村庄呈正方形状。全村总面积1752亩,其中耕地1452亩,人均2亩,村庄民居占地300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192户,总人口72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后翟村因翟氏聚居而得名,曾称为“翟家”村。全村有翟、沈两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翟姓最多,占全村总人口的95%。翟姓于明永乐年间由(1403-1424)诸城迁入,历经600余年,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沈姓于道光年间(1821-1850)投亲寄居至此。
  村容村貌
  1949后前,村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全部是土坯房,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庄无大变化。80年代后,土坯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所代替。
  1976年1月,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1979 年以来,按照村规划,先后开通3条大街,总长1200米,1981年,村内通电。2000年前后,全村砖瓦房普及。2008年,通有线电视。2009年,通自来水。2010年,对村内大街进行硬化,对大街进行美化和绿化,安装路灯。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
  村里进行殡葬改革,规划墓地一块,成立“红自理事会”,移风易俗,勤俭办事,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肯定和支持。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土地低洼,没有河道,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土地贫瘠,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春旱夏涝,大多数村民生活艰难,年人均粮食仅4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1952年,该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50眼。1959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00公斤,提高到亩产200公斤。1960-1962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1964年,动用土方10000立方,在村西南挖水库1座,改善土地的水浇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新的提高。1967年,年人均粮食150公斤,人均收入50元。1978年,年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收入100元。
  1980年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81年,全村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该村发展养殖业,农户养牛、羊、鸡等家禽、家畜,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养鸡业,蛋鸡存栏量达到十几万只,生猪存栏量800头,山羊存栏600只,全县仅有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1处。2010年,村里成立了獭兔养殖协会,全村獭兔存栏量达18000只,全村增加收入30多万,每户增收3万元。
  村内建起了苇帘加工厂3家,从业人员达100多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全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另外,村内建养殖场23个,其中养猪场15个,养鸡场8个,外出打工人员100余人。村里有百货副食超市1个、邮政连锁店1个、农村信用社服务网点1个、馒头房1个。201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0人,群众增收3500万元。砖石结构住房达98%,全村安装程控电话200部,电视机200余台,并全部实现闭路化,电冰箱、电脑累计160台,各种机动车150辆,其中轿车15辆,面包车10余辆,大型收割机5台,重汽运输车1辆,电脑50余台。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100%。
  村政任职
  该村解放前归属商河县常庄区公所,1958年属常庄公社,社改乡后属常庄乡管辖,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后归属龙桑寺镇管辖。
  1949-1952年,翟延典任党支部书记,翟延忠任大队长。1952-1978年,翟玉湘任党支部书记,翟清连任大队长。1978-1990年,翟树江任党支部书记。1990-2002年,翟光庆任党支部书记,翟玉俭任村主任。2002-2010年,翟尚岭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2010年,全村党支部共有3名委员,21名党员。
  文教卫生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处,全部是土坯平顶房,一旦遇到大雨季节,学生们就无法上学读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新中国成立后,对学校进行修建、改建和扩建,从而使该村有了宽敞明亮的高质量学校,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1997年,“普九”全部达标。2005年,学校合村并点,该村孩子都到龙桑寺镇中心小学读书。村内有文化广场1处,设有篮球场、乒乓球桌、双杠、高低杠等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村办公室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并配有图书室,藏书千余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该村有本科生20余名,研究生5名,博士后1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唱吕剧,村剧团达40多人,演出剧目有《李二嫂改嫁》《红灯记》等。该村自古就有春节期间跑秧歌的习俗。一到春节、元宵节,村内组织100余名男女青年,组成秧歌队,到各村、各单位巡演。
  人物
  烈士:翟尚彬 翟清彬 翟玉木 翟玉松 翟玉章 翟保元
  文物古迹
  该村有古墓1处,已有300年历史,由于历史变迁,古碑仅存1座,为乾隆四十一年( 1776)而立,保存良好,有较高的考古价值。近年村里进行维护,每逢春节,全村老少去古墓祭祖。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翟尚岭
责任者
翟尚彬
相关人物
翟清彬
相关人物
翟玉木
相关人物
翟玉松
相关人物
翟玉章
相关人物
翟保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后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