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崔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82
颗粒名称: 东崔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5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东崔家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东崔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东崔家村位于龙桑寺镇东南方向,东与南王村为邻,西与前翟村相连,南是一片开阔田地,北临寺西孙、徐太院村,全村一条大街贯穿东西,整个村庄呈“一”字状。全村总面积1458亩,其中耕地面积1158亩,村庄民居占地面积180亩,果林占地面积100亩,企业占地面积20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有136户,总人口546人,均为汉族。
  该村有崔、翟、齐、范、孙5个姓氏,崔姓人口最多,占全村人口80%,先世祖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县一家兄弟二人徙居落户该村。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大多数是土坯草檐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村落建筑多为青砖建基、土坯砌墙、房架为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大出头的平房,雨天房顶漏水是经常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庄无大变化。八九十年代,土坯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所代替。
  1984年,村庄实行统一规划,标准为大街宽12米,小巷宽5米。1986年,全村通电。1996年,村庄重新规划,通大街、通小巷。2004年,全村通有线电视。2009年,全村通自来水。2010年,村内大街硬化。村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购置新家具、新家电。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50公斤。1953年,该村由崔学树组织1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成立第二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打砖井25眼,修沟渠6条,南北4条、东西2条,挖大型水库一座,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水浇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达到200斤。1960-1962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村民全靠国家救济。
  1980年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购置机械设备,加大了水浇能力,使土地产值增加。村内发展村办、户办工业,建棉花加工厂1处,服装厂1处,塑料颗粒加工厂1处,从业人员60余人。2010年,村内有商店2家,建有养殖小区,养鸭场1个,养鸡场30余个,养猪场13个,建筑队2个,蔬菜大棚20多个,露天菜园20余亩,外出打工人员80人。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村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有居民二层楼2座,全村安装程控电话3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180台,各种机动车辆160余辆,其中轿车13辆、面包车7辆,大型运输车4辆,大型收割机5台。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9%。
  村政任职
  抗日战争时期,崔吉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影响下,崔广聪、翟学梓先后加入抗日战争队伍,当时村里没有党支部,遵照上级指示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农会、妇救会、基干队、青年团,碾米、抬担架、做军鞋、军衣,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1946-1949年,崔学树任农会主席,崔士胜任革救会主任,崔光亮任公安员。1949年,全国解放,村里建立党支部,崔学树任党支部书记,崔士胜、崔士堂任支部委员。1951年,村里开始大生产运动,成立互助组、初级社。1955年,与徐太院、东崔家、王家、吕家院、东小刘、薛家6个村成立高级社,刘佃青任党支部书记,村里划分为3个生产队,由大社统一领导。
  1961年,恢复原来建制。1961-1966年,崔传异任党支部书记,崔吉昇任大队长,崔士庆任民兵连长。1966-1971年,崔学树任“革委会”主任,崔光亮任公安员。1971-1981年,崔传昇任党支部书记、崔吉昇任大队长。1981-2010年,崔玉安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崔广堂任村委委员。
  至2010年,全村党员已发展到16名。
  人物
  革命烈士:崔吉祯 范登水 孙合亭 齐东升 崔吉江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崔玉安
责任者
崔吉祯
相关人物
范登水
相关人物
孙合亭
相关人物
齐东升
相关人物
崔吉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崔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