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王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78
颗粒名称: 北小王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46-24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北小王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北小王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北小王村位于龙桑寺镇东部,北与史家庙村为邻,南与胡坊村接壤,西与常庄村相连,东面是田地。全村总面积195亩,其中耕地160亩,人均1.72亩,村庄民居占地35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23户,总人口9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
  北小王村因村南福庆寺而得名,早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就有历史记载。明末清初,因村中有三座庙,曾称为三庙王,后改名为王家,因与东边的王家重名,该村在福庆寺之北,故改名北小王。全村只有王姓一个姓氏,均为汉族。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破烂不堪,杂乱无章,大多数是土房,入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土坯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所代替。1996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先后开通2条大街,总长300多米。1985年,全村通电。2007年,通有线电视,手机、电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2009年,村内有了阅览室,建立活动场所,配置乒乓球台、篮球场等体育器材。2010年,村里建卫生室,有医生2人,床位6张。2011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春旱夏涝,靠天吃饭,亩产粮食不足30公斤。1951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三年奋战,打砖井2眼。1956年,在常庄村干部群众帮助下,又打砖井1眼,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几十斤提高到200多公斤。
  1980年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6年开始,先后推广麦棉种植、夏辣椒种植以及葡萄种植等。2000年,建成养殖小区,鸡存栏6000只以上,猪300头以上。村中办起了“壮壮”饲料加工厂、连平化肥农药生资销售点等。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建立了农会组织、妇救会、基干队、青年团等,搞生产自救,支援前线,保护群众利益。
  1946-1966年,王化先任村长。1966-1990年,王森林任村党支部书记。1991-1994年,王忠福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2010年,王文林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至2010年,全村党支部共有2名委员,5名党员。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北小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