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62
颗粒名称: 大王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30-23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大王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文教卫生。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大王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大王村位于龙桑寺镇西南方向,东与芦家村为邻,西与东店子相连,南与李官村接壤,北临北苏家村。全村总面积520亩,其中耕地420亩,人均2.6亩,村庄民居占地100亩。第六次人口普查,全村共有38户,总人口16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
  该村以大姓为名,早在清朝末年以张大王命名,有历史记载,历经多年后,改名为大王村。
  全村有张、庞、翟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张姓最多,家族最大,三大姓皆由河北枣强迁入。
  村容村貌
  20世纪60年代,该村无大变化,村中只有一条东西大街,街两侧有几处院落。70年代,村内房屋有红砖建基、坯墙平房。80年代中期,村中开始统一规划,由村东头首先安排,建两排房屋。1987年,全村通电。2000年前,村中住房统一,砖瓦到顶,基本普及,实现户户通电话。2010年,村中开始修下水道,村内通有线电视。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该村墓地集中,在村最南边,占地3亩。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亩产粮食不足50公斤。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土地证,实现耕者有其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根治河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地成方、沟成网,为较大程度地改变农村面貌奠定了基础。1981年,该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粮食产量由集体耕种时的亩产50公斤左右增至700公斤以上。
  从1985年开始,推广养猪、养鸡等养殖业。村两委鼓励支持兴办第三产业。村内有商店1个,铝合金加工点4个。另外,村内还建有养猪场4个。至201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0人,外出打工人员70人。该村人均经济收入5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25倍。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前,大王村建立农会组织,并组建妇救会、基干队、青年团,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2年,大王村成立党小组,小组成员张义成。1955年,与姜家、芦家、苏家、谢家4个村联合成立五星合作社,村中一切工作由合作社统一领导部署。
  1961年,恢复该村建制,张义成任党支部书记。1976年,张彩堂任党支部书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村内逐步恢复了领导班子。1978-1985年,张彩堂任党支部书记。1985-1988年,张彩胜任党支部书记,张彩喜任村主任。1989-1996年,张彩喜任党支部书记,张彩祯任村主任。1996-2010年,张彩祥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截至2010年,全村党员已发展到8人。
  文教卫生
  1976年,村里修建大王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该村有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共8人。
  1985年,村里设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2005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后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该村自古就有春节期间跑秧歌的习俗,每到春节、元宵节,村内组织50余名男女青年,组成秧歌队,到各村、各单位巡回演出,深受群众喜爱。1983年中断。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彩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