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61
颗粒名称: 谢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谢家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文教卫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谢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谢家村位于龙桑寺镇南部,东与西刘木村为邻,西与芦家村相连,南与李官庄村和张老庄村接壤,整个村庄呈长方形。全村总面积650亩,其中可耕地550亩,人均1.3亩,村民居住占地60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81户,总人口380人。
  全村有谢、张、王、刘4个姓氏,其中谢、张、王3姓氏同样多,刘姓较少,均为汉族。据史书记载,该村谢氏由河北枣强最先迁移至此定居,因姓氏而得名谢家村,后有张氏、刘氏陆续迁来。1937年,王氏从该村南1公里处,原称为小夏家,由于人员稀少,有一部分迁居谢家村,一部分迁居李官村。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年人均粮食仅40公斤,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全是土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1978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并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1980年按照村规划,先后开通村内2条大街,总长1200米,并逐步对村内所有街道和胡同进行整治,对大街进行美化。同年村内通电,并安装路灯。1996年,村内通电话。2000年,村内通有线电视。
  1970年,该村是全县十强村之一,多次被县、公社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模范团支部”等称号。197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商河县农业先进集体”。1980年,被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镇政府给该村配置24马力拖拉机,自流灌溉设备。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土地300多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80公斤,碱地50多亩。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20眼,修渠排涝压沙盖碱,农业条件得到改善。1959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80公斤提高到亩产160公斤。1960-1962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1964年,全村群众开始治理村南洼地、碱地,切割成方,挖渠筑田,投工3万个,动用土方8万立方,将涝洼地改造成良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任党支部书记张文彬带领支部一班人,多渠道筹集资金搞副业,办粉条、粉皮加工、铁丝铅网加工等企业,同时挖蓄水库2个,打机井,将全村所有耕地改造为水浇田,变成稳产高产田,粮棉产量连年增加,被公社和县评为先进单位,党支部书记张文彬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德州地区劳模。1976年,在村西南挖水库种藕,村东湾里种芦苇,发展经济。20世纪90年代,人均收入达750元。
  至2000年,人均收入已达2000余元。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5000余元。201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人,群众增收3000元。
  村政任职
  1951-1955年,谢恩省任农会主席,张连成任村长。1951年,村民自愿连户组建互助组,1953年互助组合并组建初级社。
  1955-1961年,由姜家、苏家、谢家、芦家、大王五个村联合成立高级社,姜家村芦金修任大社社长,芦言岭任村社长,谢清水任队长,张宗信任副队长。
  1961-1975年,恢复自然村建制,称生产大队,谢清明任党支部书记,张宗信任大队长,张文华、谢思同任生产队长,张宗礼任会计。1966年,张文彬任党支部副书记,刘举千任大队会计,谢成仁任支部委员(民兵连长)。1975-1990年,张文彬任党支部书记,谢清明、刘玉水任副书记,谢成仁任民兵连长。1975年以来,连续10次被县、镇两级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1990-2009年,张宗智任党支部书记,王元田任村主任,薛宜翠任妇女主任,张文彬任调解主任。2009-2010年,谢成叁任党支部书记,刘同贵、王太文、张甫星等任支部委员,薛宜翠任妇女主任。
  文教卫生
  教育卫生 1980年,该村建立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1996年,学校“普九”达标,校舍达标,配备标准的桌凳和配套的教学器材,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教育普及。2009年,投资10万元办农村文化大院,设有青年科技之家、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民兵之家、乒乓球室、篮球场及健身器材等,图书室专门订购主要宣传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畜牧养殖、良种施肥等方面的书籍,以供村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经验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文化技术。至2010年,全村有本科生3名,大专生5名。
  村民文化 该村的鼓子秧歌曾一度中断。1978年,该村和芦家村合伙办鼓子秧歌。新中国成立以前,鼓子秧歌在该村是一大盛事(由芦家、谢家两村组成),每年春节,100余名男女青年办演各式各样的节目,其中有花丑伞、棒槌、鼓子花、民间传说、《八仙过海》《老姜背老婆》《猪八戒背媳妇》等,尤其花丑伞、棒槌、抡鼓的演出在当时颇有名气。新中国成立以后,鼓子秧歌年年不断,声势浩大,场面壮观,群情振奋,节目花样繁多,中央电视台进行了采访、录制,并有几位艺人去北京参加演出。自1952年开始,该村办起小型吕剧团,演出剧目有《白毛女》《三世仇》,抗美援朝的歌剧和《送子参军》等节目,到邻村巡回演出20余场,后中断。1968年,办小型京剧团,演出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1972年,又办起了小型吕剧团,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借年》《李二嫂改嫁》等。
  人物
  张连明 医生,从医以来方便群众,不收百姓分文,对医术精益求精,深受群众欢迎,已故。
  张文彬 省劳模,被毛泽东主席接见过。
  张淑芳 女,曾被德州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成叁
责任者
张连明
相关人物
张文彬
相关人物
张淑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谢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