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魏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54
颗粒名称: 小魏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22-22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小魏家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教育卫生。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小魏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小魏家村位于龙桑寺镇东部,东靠东徐村,西靠邱家村,南临李举人村,北靠备战河,整个村庄呈方形。全村总面积443.5亩,其中耕地面积350亩,人均1.5亩,村民居住占地面积93.5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50户,总人口210人。
  小魏家村有魏、郭、李、杨4个姓氏,其中魏姓、郭姓较多,均为汉族。据族谱记载,魏姓由河北省武邑、枣强一带最先迁此定居,因姓氏而得名魏家村,后有郭姓、李姓、杨姓陆续迁此,郭姓由龙桑寺镇李家村迁入,李姓由李举人村迁入。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都是土坯砌墙、草檐头的平顶房,高矮不齐,宽窄不一。20世纪60年代之前,该村无大变化,全村只有一条东西大街,街道不宽,小巷更窄,伸开胳膊就可以摸到两边的墙。1982年,村庄、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先后加宽了东西大街及胡同。至2010年,砖瓦石料、钢筋水泥修建的房子在全村普及。
  1988年,通过扶贫全村通电。至2000年,全村家家都安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2011年4月,全村通上自来水。
  该村墓地情况复杂,绝大部分是按着自家祖传的土地为墓地,由于村小,没有做统一的规定。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元。1952年,郭振江组织1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4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群众修渠道排涝压沙盖碱,打砖井20眼,修沟渠2条,农业条件得到改善。1959年,年人均粮食80公斤,人均纯收入25元。1976年,粮食产量提高到亩产120公斤。
  1980年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0年开始,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立足自身优势,推广自由种植、养殖、加工。至2010年底,全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外出打工人员40人。该村人均经济收入 55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30倍。
  该村工业始于人民公社化时期,当时有条编厂,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条编作坊,从业人员百余人,编制的各式各样的产品销往乐陵、惠民、济阳等地。商河县土产公司也大量收购条编制品,产品供不应求。1983年,该村的条编业成为当时群众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2000年,村内有商店1家,服装经营店1家,化肥农药生资销售点1个,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201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0人,全村安装程控电话5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120台,各种机动车辆150辆,其中轿车8辆、面包车4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100%。
  村政任职
  1949-1978年,郭振玖任村党支部书记,郭振江任村长,李文付任生产队队长。1978-1989年,郭振芹任村党支部书记。1989-2006年,郭文祥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平田任村主任,郭文亭任支部委员。2006-2010年,郭文亮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李平田、豆新花任支部委员。
  2010年,村党支部共有支部委员3人,党员9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使用,同时完善了村内党建各项硬件设施。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生入学率只有25%。新中国成立后,学生入学率达95%以上。2000年,学校合村并点,村中孩子转到镇中心小学读书。2010年,村内建有阅览室,建立活动场所,购置各种健身器材。
  1975年,村里设有卫生室。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文亮
责任者
郭文祥
相关人物
郭振芹
相关人物
郭振玖
相关人物
郭文亮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小魏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