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刘木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51
颗粒名称: 西刘木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19-22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西刘木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文教卫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西刘木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西刘木村位于龙桑寺镇东南,东与杨茂村、李举人村为邻,西与谢家村相连,南与张老庄村接壤,北临邱家村,整个村庄呈长方形。全村总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面积720.2亩,人均1.4亩,村庄占地170亩,其他占地209.8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有125户,总人口5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该村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便利,适宜种植玉米、小麦、棉花、蔬菜等。村庄西临龙岳路,北靠文化路,南接龙常路,交通便利。
  西刘木村因木匠而得名,曾称“西刘木匠村”,早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枣强县迁来,刘奇闻兄弟二人携母及母舅同来,居住此地,兄弟二人一个居东庄(东刘木),一个居西庄,因祖茔靠近西庄,故西刘木居长。全村均为刘姓,汉族。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中没有像样的街道,全是土坯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村落建筑多为青砖建基、土坯砌墙、房架为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大出头的平房。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庄无大变化。80年代后,土坯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所代替。
  2005年开始,进行村庄规划。至2008年底,全村规划完毕。2011年,通自来水,硬化大街。
  该村是全县有名的先进村之一,1985年后多次被县、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模范团支部”等称号。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南洼地100余亩,亩产粮食不足80公斤。1952年,刘硕臣组织1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2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先后打井10眼,修渠排涝盖碱,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59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80公斤提高到亩产160公斤。1960-1962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涝成灾,庄稼颗粒无收。1964年,组织动员全村群众,开始治理村南洼地,切割成方,挖渠筑田,将涝洼地改造成良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机井10多眼,挖蓄水库4个,将全村所有耕地改造为水浇田。1984年,粮食亩产突破双千斤。2005年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发展林地100亩,苗圃100亩。
  该村工业始于人民公社时期,当时只有木工厂、铁编厂,从业人员不足30人,年收入不足2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里发展村办、户办企业。1993年后,建玻璃钢瓦厂3个,养殖小区5处,木器加工厂5处,电子厂1个。至2010年底,全村从业人数达200多人,实现产值100万元,创利税15万元。
  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砖石结构住房占98%,全村安装程控电话10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200多台,各种机动车辆100余辆,其中轿车20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8%。
  村政任职
  西刘木村是全县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村之一。在抗日战争初期,村民刘青山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影响下,刘同华、刘春香、刘玉珍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没有党支部,刘青山等成立党小组,接受上级指示在村里开展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西刘木村建立农会组织,并建立妇救会、青年团等,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1946-1949年,刘青山任农会主席。1947-1949年,刘春香、刘丰山任妇救会主任。1949-1956年,刘振喜、刘振更任革救会主任。1956-1970年,刘硕臣任村党支部书记。1960-1970年,刘同华任大队长。1974-2004年,刘德贵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2004年,刘振仁任村委会主任。2004-2010年,刘立华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同豹任村委会主任。2009年,建立村委办公室。
  至2010年,全村有党员16名。
  文教卫生
  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0%。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投资5万元对该村学校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998年,学校“普九”达标,校舍达标,教学设施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06年,学校合村并点,村庄孩子到龙桑寺镇中心小学上学。2009年,村内建设阅览室,建立活动场所,配置高低杠、乒乓球桌、篮球等健身器材。
  卫生 1970年,村里设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赤脚医生”逐步被小诊所代替。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诊所有医生3人,床位15张。
  村民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举办鼓子秧歌在该村是一大盛事,还有该村独有的闹灯节,每逢正月十五,村里就组织高跷队,百余名男女青年表演各种节目和角色,其中有武术、花鼓、民间传说、《猪八戒背媳妇》《张果老倒骑驴》《八仙过海》《王小赶脚》等,邻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表演,当时颇有名气。
  自1972年开始,村里办小型吕剧团,演出剧目有《白毛女》《小姑贤》《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借年》等,每晚在村里演出。
  人物
  革命烈士:张振功 刘津臣 刘法臣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立华
责任者
张振功
相关人物
刘津臣
相关人物
刘法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刘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