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小吕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48
颗粒名称: 东小吕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16-21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东小吕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卫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东小吕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东小吕村位于龙桑寺镇西南,紧临商东河,东与双杨孙村为邻,西与沙河乡东大吕村相连,南与宽河村接壤。全村总面积350亩,其中耕地320亩,人均3亩,村庄民居占地30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25户,总人口105人。
  明洪武三年,吕氏由河北枣强县迁入,生息繁衍至25世。
  全村有吕、袁、吴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吕姓最多,占全村总人口的70%。袁姓由龙桑寺镇袁家村迁入;吴姓由武定府顺义乡迁入。
  村容村貌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部分缺房户于大街南进行规划,统一红砖建基、坯墙、尖房顶,后因无瓦,不堪雨水冲刷,陆续改为平顶。70年代,利用村中空闲地、低洼地、边缘地,为居住拥挤、缺宅基地的家庭进行安置,建筑多为砖、坯结构平房。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青石建基、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房屋。2000年前后,全村砖瓦房普及,门窗为铝合金门窗。由于制定优惠政策,村内先后开通2条大街,总长600米,对大街进行美化和绿化。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
  经济发展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50公斤。1947年后,经过土改,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好转。1958年,该村6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3个互助组。1958-1961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6眼,修沟渠2条,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从1981年开始,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立足自身优势,推广小麦、玉米种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提高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2010年,粮食产量提高到亩产600公斤。该村人均经济收入7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25倍。村内有商店1家,农机修理部1处,砖石结构住房达100%,全村安装程控电话7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50台,各种机动车辆30余辆,其中轿车2辆,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100%。
  村政任职
  东小吕村是全县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村之一,在抗日战争初期,村民吕武常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小吕村第一名党员。在他的带动下,张美英、赵传荣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没有党支部,吕武常、张美英、赵传荣等成立党小组,接受上级指示在村里开展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小吕村建立农会组织,吕武常任农会主席,并组建妇救会、基干队、青年团等,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2年,东小吕村建立党支部,吕武常任党支部书记。1958-1961年,与东大吕村合并为高级社,称向苏高级农业合作社,村里一切工作由高级社领导。1958年,赵传荣在农业合作社期间担任东小吕村生产大队队长。1961年,恢复东小吕村建制,吕武常任党支部书记。1966年,袁金星任“革委会”主任。1973-1977年,袁金星任村党支部书记,吕文校任村文书,吕好忠任生产队长。1978-1985年,吕好忠任村党支部书记,吕文校任村主任兼文书。1986-2010年,吕文校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2010年,全村党支部共有3名委员,8名党员。
  卫生
  1978年,村里设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到20世纪90年代,村里的“赤脚医生”逐步被小诊所代替。2004年,该村作为试点村之一,实施新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以后,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人物
  吕兰方 1946年3月参加革命,1949年5月在陕西蒲城永丰镇牺牲,被评定为烈士。
  吕兰明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袁金星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吕清福 参加过解放战争。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文孝
责任者
吕兰方
相关人物
吕兰明
相关人物
袁金星
相关人物
吕清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小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