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山林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42
颗粒名称: 刘山林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09-21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邱家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教育卫生。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邱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刘山林村位于龙桑寺镇东北部,北与黄马村接壤,南与窦家村相接,东与李铁匠村相邻,西与邱家村、小石家邻近。全村总面积332.9亩,其中耕地300亩,人均土地约1.6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45户,总人口190人。
  该村只有刘姓一个姓氏,均为汉族。刘氏家族由河北枣强迁入商河境内。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以前,全村都是土木结构的矮小房屋,人均不足5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土木结构的住房被砖瓦结构的住房所代替。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部分缺房户规划宅基,统一红砖建基,坯墙,尖房顶,后因无瓦挂,不堪雨水冲刷,陆续改为平顶。70年代,利用村中空闲地、低洼地、边缘地,为居住拥挤、缺宅基地的家庭进行安置,建筑多为砖、坯结构平房。1988年8月,全村通电。1988年9月,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先后开通3条大街,总长600米,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青石建基,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房屋,门窗多为木制玻璃结构。2000年前后,全村砖瓦房普及,门窗改为铝合金门窗。2004年9月,通上了柏油路。2009年9月,投入1万元安装供水设备和管道,村民用上自来水。2010年9月,村办公室建成使用。至2010年底,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村内街道整洁,房屋整齐。2011年8月,村内大街进行硬化。
  村民经济
  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1955年,该村组织6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2个互助组。1958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4眼,农业条件得到改善。1969年,年人均粮食110公斤,人均纯收入25元。1967年,村党支部又组织动员全体群众,治理洼地,切割成方,挖渠筑田,将洼地改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
  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好转。90年代,人均收入达到了750元。到2000年,人均收入已达2000元,至2010年,人均收入达5500元。截至2010年,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普及了有线电视、电话,户户通自来水,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24辆,轿车1辆,面包车2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100%,村内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亮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建有养殖小区,猪存栏量在300头以上。建材门市1个,铝合金门窗加工1处,外出打工人员30人。2010年,该村人均经济收入5500元。
  村政任职
  1946-1953年,刘甲会任农会主席,主持全村工作。1954-1980年,刘甲木任大队长,主持全村工作。1988年6月,刘甲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位党员。1988-1989年,刘甲木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6月,第一届村委会成立,刘洪昌任村委会主任。1988-2008年,刘金山任党支部书记,刘玉山任村委会主任。2008-2010年,刘兴前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2010年,全村党支部共有3名委员,党员9名。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使用,同时完善了村内党建各项硬件设施,村级组织办公环境得到改善。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占20%。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进行了修建、改造和扩建。20世纪80年代,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该村的学生到岔道小学就读,入学率达90%以上。2008年,学校合村并点,村庄孩子到三官庙小学上学。2010年,村内设有阅览室、青年科技之家,建立活动场所,购置了乒乓球台、篮球等体育健身器材。
  2006年,村中建医疗室,方便村民看病。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洪岩
责任者
刘甲木
相关人物
刘金山
相关人物
刘玉山
相关人物
刘洪昌
相关人物
刘兴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刘山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