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880
颗粒名称: 小王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玉皇庙镇小王家村村庄概况、村计民生、村庄建设、村政任职、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玉皇庙镇 小王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小王家村位于商河县城东南方向15公里处,与岳桥村相连,西与老王家村连接,南与白桥乡贾家、吴家接壤,北与赵屯、李屯接壤。小王家村曾归属杨庄铺乡管辖,2005年后归属玉皇庙镇。全村占地总面积504亩,其中耕地466亩,林地19亩,村庄民居占地19亩。2010年全村共有52户,总人口2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有王、董两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王氏最多。村内有4条街道,全部硬化,硬化路面从街中心穿过,西连杨岳环乡路。196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199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万元,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8万元,人均纯收入7900元。
  据记载,清朝末年王氏家族由青岛即墨迁到小王家村,后又有董氏家族迁入。
  村计民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年人均粮食仅8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1958年,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纯收入50元。1978年,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30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大多数村民住上了砖石结构的瓦房。全村有电话100多部,电视机60多台,各种机动车100余辆,其中轿车1辆,面包车2辆,大型收割机1台,运输车1辆,电脑20余台,彩色电视、通讯设备得到普及。
  1998年,全村打机井10眼,修渠排涝,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了400公斤,大蒜亩产蒜薹400公斤。2000年,村两委带领村民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大蒜种植管理技术,亩产由原来的40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小麦产量由4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
  新中国成立以前,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多数房屋是土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1983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2000年,村里硬化大街、胡同1200米,修下水道。2010年,该村安上路灯,修村西水渠、下水管道,修村北生产路,调土方400方,村里全部通上自来水,村民都喝上了黄河水。村内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以前,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村小学进行合办,由小王家和老王家联合办学,达到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96年,投入21万元建立20间教室,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7名学生考入大学。
  新中国成立前,鼓子秧歌表演为该村一大盛事,每年春节、元宵节,演出各式各样的节目。其中有小戏、民间传说,包括《老汉背老婆》《张果老倒骑驴》《猪八戒背媳妇》《王小二赶脚》等剧目。
  村政任职
  1934年,商河县潘桥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小王家村农民协会。之后,村农救会、村民联防队武装小队等相继成立。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组织村民生产自救。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王成龙任社长。1958年以后,成立人民公社,设立小王家生产大队,王龙海任大队长。1958年,王恩尾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1959年3月,中共小王家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成立,由王恩尾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恩泽任队长。1967年1月,成立小王家大队“革命委员会”,王恩普任主任,王恩悟任副主任。1985年,由王恩支任党支部书记,董孟祥任主任,张希红任妇女主任。1995年,发展党员董孟祥、王恩亮、董传荣。1992年,王恩支任小王家村党支部书记。1996年,王恩亮任小王家村党支部书记,董传荣任村委会主任。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恩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小王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