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867
颗粒名称: 于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143-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玉皇庙镇于家村村庄概况、村计民生、村庄建设、文化建设、村政任职、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玉皇庙镇 于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于家村位于商河县城南12公里处,村东与杨庄铺老街为邻,西与新搬迁的杨庄铺村相连,南与亓家村接壤,北与花枪刘相接,隶属玉皇庙镇管辖。全村占地面积436亩,其中耕地面积296亩,林果面积5亩,苇塘面积65亩,村民居住占用面积70亩。2010年共有43户,总人口1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有于、王、高、刘4姓,均为汉族,其中于氏最多(其余3氏各有1户)。
  于家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主要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改建冬暖式高温大棚14个,林果面积5亩,植被面积228亩,覆盖率70%。该村交通便利,西距省道248线500余米,白玉路贯穿东西。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万余元,1978年经济总收入12万元,2010年全村总收入136万元,人均8000余元。
  据记载,始祖于明初自莱州府文登县大水泊迁居西关山子庄。又据族谱世系图记载,于始祖第七世迁入该村,该村原属杨庄铺公社管辖,1988年隶属玉皇庙镇管辖。
  村计民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全村共有400余亩耕地,土地贫瘠,高洼不平,亩产粮食不到150斤。1958年以后,成立人民公社,全村平整深翻土地,打砖井20余眼,兴修水利,挖台田,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到1965年亩产达到200公斤。1969年,打机井3眼,并购置了195型抽水机抽水,改善了生产条件。到1972年,粮食亩产800斤。1996年,先后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14个,每年向市场提供新鲜蔬菜150吨,产值50余万元;毛白杨速生林20余亩,产值10余万元。
  该村依托交通优势,发展第三产业。至2010年,村内有小商店、快餐店、农机维修处、建筑工程队等,设有养殖小区3处,外出打工人员60余名,年收入50余万元。全村有楼房4座,轿车8辆,大型收割机2台。
  村庄建设
  1975年,村里对街道和村民宅基地统一规划。1976年,在全公社率先安装50千伏变压器一台,解决了农业和照明用电。1998年,程控电话开通,全村20余户先后安装了电话。同年,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2000年后,更换了变压器、电路改造,打机井4眼,并且铺设了地下管道,挖了大街排水沟,安装照明路灯,修缮了计划生育服务室和村两委办公室。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新中国成立以后,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5人考入全日制大学。2010年,村里新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健身场所。
  村政任职
  1949-1969年,于利吉、于延吉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67年,成立于家村“革命委员会”,于希龙、于希胜任副主任,于共孟任民兵连长。1970年,于希荣任村党支部书记。1974-19.75年,于共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年,建立于家村民委员会,于共顺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共友任文书。1986年,由高汝学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共友住主任。1989-1997年,于共友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共福任主任。1998-2010年,于进华任村党支部书记。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共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于家村
相关地名